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肖群忠博士的《中国孝文化研究》一书 ,即将在台湾出版 ,作者要我为此书写序 ,正好有一些关于“孝”的想法 ,就借此机会 ,谈一点关于“孝”的意见。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中 ,“孝”可以说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强调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的共识中 ,对“孝”文化的问题 ,更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 ,力求使其同今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并在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方面 ,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 ,“孝”在社会生活中 ,有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 ,它在一定时期内 ,有力地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孝”的扬弃孙友忠现一时期,国内有不少学者著文大力倡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认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肯定其合理性与现实意义,主张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它,同时承认其中也有“糟粕”,这是颇有眼光的。“孝”作为传统道德,始于孔子的大...  相似文献   

3.
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自然性的血缘情感关系的儒家“孝”观念,近代以来先后遭受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宗教批判、五四运动的文化批判以及五四之后历年战争、革命、运动与晚近的改革开放之社会批判。而剥离、卸载传统“孝”观念的刚性意识形态等因素的额外负担,凸显其原始意义并进行适当的现代性诠释与定位,儒家“孝”观念在塑化个人情感、培养道德意识、复兴儒学资源、稳定家庭基础、缓解社会问题等方面,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4.
李娜 《现代哲学》2013,(1):107-112
《论语》中,作为古代儒家伦理情感基础的“孝”,包含“孝”的道德本原性、孝与“父之道”、孝与“礼”、孝与体察父母之心、孝与“养”、孝与“直”及亲亲相隐等方面的义理.批判扬弃《论语》中的“孝”思想,对推进当今养老、敬老道德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只有将孔子的孝义放在其仁学思想的背景中进行考察,我们才可以得出符合孔子本意的结论:“孝”是“仁”情之端,是行“礼”之始,而“仁”是“孝”行之果。用今天的话说,“孝”既是人们道德情感的本源,又贯穿了人们道德情感发展的全过程,因而影响着人们所有的道德行为。这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结合时代的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传统孝文化灌注新意,对当前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程佐林,徐绍清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文化战士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社会风俗的激烈反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对此,本文作者通过考察“五四”先驱者们对思想文化具体内容的批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良完俱在,精华与糟粕共存。五四文化战士们批判攻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中有关纲常礼教和封建制度方面,即使对此,也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既有批判又有肯定和继承。陈独秀、李大创、鲁迅、易白沙、吴虞、胡适等,对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批判的态度是坚决的,但在批判中有取舍、有保留。陈独秀和李大别都承认儒家学说、纲常礼教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积极意义。不过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现实生活,所以变成没有价值的偶象和精神拉圾。“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和传统道德中,不仅有需要批判的消极因素,也有值得今天继承和发扬的东西。胡适和陈独秀都认为,温良恭俭让信义和平仁爱诸美德,虽不是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独有的内容,但它作为世界普遍实践的道德,至少也为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所蕴含。因此应该承认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中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有价值因素。李大$1)在解释他批判孔教时指  相似文献   

7.
论坛荟萃     
李建华 :道德理性化的历史批判中国传统道德是一种理性道德 ,是一种缺少人文向度的“被动道德”。在传统道德的理性框架统摄下 ,中国人的情感生活几乎是处于抑制状态 ,自然 ,道德情感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在中国思想史上 ,对这种道德的理性化倾向曾有过批判。分析这种道德理性化批判历程 ,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 ,也许会有诸多启示。第一次是老庄对儒家礼教的批判。老庄把有仁义而至于有礼 ,看成是社会道德风尚趋向不断衰败的过程 ;把从没有道德规范到有道德规范 ,从没有道德之名到有道德之名 ,看成是道德自身的蜕化 ,因而认为制定道…  相似文献   

8.
“孝”在儒家传统中发挥着双重功能,既是公共生活的规范,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个 人美德。作为公共规范的“孝”,往往意味着公共生活中的政治品格和家庭伦理生活的顺从 关系,被统治者所关注、舆论所监督、公权力所保障,由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孝道 ”可能演化为一种“道德表演”。作为私人美德的“孝”,建基于家庭成员的 “互爱”,它出于个体的意志自由和道德自愿,更加具有真实性,体现了血缘之亲和家庭 之爱。现代意义上的“孝道”有必要弱化“孝”的公共规范色彩,而提升其作为一种个人 美德的意义,提倡从意志自由和情感自愿的角度去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互爱关系 。  相似文献   

9.
孝,即孝敬父母,这是人类最古老、最朴素、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和行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十分强调孝道,因此,千百年来“孝”已经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和准则,成为中国封建伦理的核心。由于儒家的传统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彻底批判和...  相似文献   

10.
孝文化与代际公正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孝文化的批判停留在宏大叙事层面 ,未能深入孝文化的载体——亲子关系内部 ,因此 ,对孝文化的批判只能处于半解构状态 ;自然亲情关系是父子关系的本质特征 ;中国人发现的孝 ,是所有人文精神中最具本质性的最重要的人文资源 ;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革命在批判孝文化时集中力量批判家长制 ,形成亲子关系中子代的单边解放和新的代际不公 ;现实中存在父代义务自我强化倾向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父代自我牺牲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于现代化的东西 ,但现代化不能牺牲代际公正 ,应该追求公正合理的现代亲子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儒家孝的思想与当代家庭道德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孝是儒家伦理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 ,孝的思想对我们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 ,对儒家孝的思想观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批判地继承其精华 ,为当代家庭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孝亲观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其它伦理观念则是由此派生和推衍出来的。孝亲观最初是家长制家庭公社的产物,它的原始形态不过是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尊敬和服从。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使之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把“孝”抬高到人生最高行为准则的地位。并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具体内容。及至汉代,孝成为封建道德纲领,汉儒从“孝亲”引申出了“三纲”之说,用观念的力量强化了父家长的权威。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传统的儒家孝亲观受到了佛教平等利他思想的挑战,并经历了一个和后者发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唐代便  相似文献   

13.
“礼”、“忠”、“孝”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传统的礼、忠、孝的分析和把握来看,它们分别与目前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项基本道德建设相联系。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应是当代中国的“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应是当代中国的“忠”;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则应是当代中国以“孝”为起点的家庭美德。说明传统的礼、忠、孝迄今光彩犹存。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宏伟事业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努力建设新时代的新道德。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道德导源于殷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诸子百家的讨论与宣扬,逐渐成熟,到汉代而确立下来,其本质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道德。这种道德,在历史上虽也有人提出过不同意见,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受到比较深刻的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摧毁了封建道德的权威,提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道德。但  相似文献   

15.
孙天人 《天风》2006,(1):29-29
“传统”是指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和文化内涵的道德、礼仪、风俗、文艺等等。这对中国基督徒来说,又有“社会传统”与“教会传统”之分,而对“社会传统”,当代的基督徒应如何看待?对此,按面临的现实,应讨论的集中起来似乎是三个具体内容:一、“伦理道德”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以儒家的仁、义、礼、信,孝等为核心。据近来有媒体对几所高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从中知道了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中的分量,透露出他们对儒家的道德价值观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也没有一个认为是“过时东西”。对此,我们也不难知道,这与圣经和基督教全部教义在道德层面上的教训是一脉相承的。如  相似文献   

16.
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罗国杰人们说:“中国传统哲学是伦理型的”。这应当被看成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优点,而不是一种缺点。最根本的原因是,这正说明中国哲学是一种特别强调道德价值取向的哲学。在不少哲学家那里,都认为这种强调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够通过人的道德完善而使社会和谐地向前发展。中国哲学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哲学家那里,有着纷坛夏杂的表现形式,这种“价值追求”,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同世界各国哲学相比,这确实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是指以儒家伦理传统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思想精华。儒家伦理思想在历史发展中曾经历过多次的重大变化,它总是和不同时代各种思想家对它的改造、扭曲,同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分不开,因而必然是精华与糟粕同时并存。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扬优良道德传统,必须以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认为中国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五个方面。一、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诗经》中提“夙夜在公”,《书经·周官》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直到宋明理学家们所提倡的“义利之辨”和“理欲之辨”,都不断  相似文献   

17.
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理”既是宇宙起源之实然,又是人伦道德应然之本源。人伦道德源于天理,是天理的社会化外现。“理便是性”,仁、义、礼、智、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先验性地包容于理本体之中,并因为“理”之先验存在而获得形而上证明,儒家孝论从而实现了“实质上的系统”.  相似文献   

18.
关于封建道德的問题,学术界已經进行了长时期的討論,目前争論的焦点之一,是封建道德可不可以批判继承的問题。江峰同志认为:“历史上统治阶級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的道德规范,其根本观点,是不能够继承的,应当全盘否定。但是,除此而外,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統治阶級中某些思想家、历史人物所留下的个别思想材料中,有些东西,我们还可以借鉴,可以批判地吸取。”“对于历史上某些封建阶級的思想家、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提出的个别道德思想,凡屬在当时起过进步作用、具有人民性,今天又仍有其积极意义的东西,我們也可以借鉴,批判地吸取。”江峰同志还认为他这种批判继承“个别”封建道德的观点,“对其他統治阶級的道德也是这样”。这就是說,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級的所謂“个别道德原則”,都可以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道德研究的新探索——评《中国传统道德举要》王颖自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发动“道德革命”之后,如何对中国传统道德遗产作批判继承,便成为思想、学术领域的一大历史课题。今天,随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逐步深化,这一课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  相似文献   

20.
舍勒关于现代市民伦理的批判和基督教伦理的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的生存有一个深度缺失,即形而上的维度隐退,人的伦理生活和它的意义根基之间日益失去联系。如何弥补这一缺失?德国思想家舍勒认为,西方世界应该从基督教的价值传统中重新寻回意义共契的源泉。然而,尼采对欧洲文化传统的彻底批判,摧毁了基督教这一价值中心,他将基督教伦理的核心观念“爱”归结为以“怨恨”为基础的奴隶道德。因此,舍勒首先面对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他通过深刻的分析扭转了问题的指向,将“怨恨”与现代市民伦理联系起来,指出不是基督教的爱建立在“怨恨”的基础上,恰恰相反,“怨恨”正是现代市民伦理道德建构的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