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统道藏》现存有题名李筌的《黄帝阴符经疏》,其内容与袁淑真的《黄帝阴符经集解》雷同,由此引发了《疏》是李筌著亦或袁淑真著的争议。本文赞同陈进国先生的看法,认为李筌是《黄帝阴符经疏》的作者,并补充三点证据:1.在《道藏》分三章且有三章名称的注解本中,只有李筌、袁淑真注本将第二章题为"富国安人演法章"。2.《黄帝阴符经疏》中明确提到安禄山、史思明的名字,并称他们为"篡逆悖乱之臣"。3.由李《疏》与袁《集解》中在"神仙抱一演道章"后的两段话比较来看,该段为李筌所著。 相似文献
2.
《阴符经》全篇虽然只有三、四百字,但是文章说理透彻、言简意赅,内容精微深奥,在道教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就变化观来说,“阴符经”这一题目又可理解为默契自然造化之道,文章所阐述的也是“天人合发、万变定基”①的道理。其中“机”是变化的关键,认为天、地、人的一动一静,都含有天机。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造化之天机。一、观察自然造化的天机首先,观察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就成为默契造化的基础。《阴符经》第一句话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事物变化的奥妙并不是人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存在于… 相似文献
3.
《阴符经》相传为黄帝所著,又称《黄帝阴符经》,是一部重要的典籍,历代都受到人们重视,认为它与《道德经》同是“达真诠”成正果的钥匙。诗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阴符经》认为,天道与人道同根一[死灬] ,有阴符暗合之理,故以“阴符”名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黄帝阴符经》是道教自然神性论经典代表之一,其内容不但丰富,而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在天道、地道、人道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诠释了其特有神性机理和神性法则。通过自然之神性、天人之神性、运动之神性、人伦之神性,展示了天地人"不神所以神"的基本规律和神性思想。《黄帝阴符经》丰富了道教自然神性观的基本内容,是"道法自然"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于全面深入理解道教自然神性观,发挥传统文化在保护自然生态方面的促进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藏》中收录有原题“蔡氏注”的《黄帝阴符经注》和题名“崆峒道士邹诉注”的《黄帝阴符经注解》,这两篇注疏的内容完全雷同.经过考证,笔者认为,该注文的作者是蔡氏,并列举了四条理由:1.朱注中明确提到了蔡注本.2.朱注比蔡注多加了两处“朱子曰”并几处按语.3.凡朱熹作了详细注解的部分均标注有“朱子曰”、“又曰”.4.凡标有“朱子曰”及“又曰”的地方,在140卷的《朱子语类》中均有收录. 相似文献
6.
作为"全真六经"之一的<阴符经>,行文诡谲,蕴含着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以唐代道教学者李筌的<阴符经>注疏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和挖掘其"至乐至静"的审美心态论、"神妙不测"的创作技巧论和道教辩证美恶论,梳理了道教美学思想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作者不同意学术界长期流行的见解,认为《正统道藏》署名李筌的《黄帝阴符经疏》不是抄袭署名袁淑真的《黄帝阴符经集解》.通过考察两个注本的传抄失误和有意改写,可知这些差异不能支持流行见解.而相关目录资料显示李筌本的记录比较早,袁淑真本的记录是南宋初年,袁淑真的署名则值得进一步考察.论文注意到骊山老母神话的影响和《阴符经》注本的复杂性,这两个本子来源于同一个祖本,且都经过修改.今天我们看到的远非原始面貌,但是还保留着珍贵的信息,其章末结语和附录经注都证明这两个本子经过多次改动. 相似文献
8.
丹道修炼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上升的。由炼精、炼气、炼神,直至精气神合而为一,获得从后天入先天,由气功而丹功的长期修炼而成的。有的在明师指导下进展迅速;有的皓首穷经,劳而无功;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火入魔。其差别如此之大,关键是什么?一者是否有明师指导,这是丹功修炼的关键;其次是不能急于求成,计日行功,欲速则不达,反而会进入误区。三是要穷理实修,持之以恒,从而建立起成功的信心,久之自有成效。“水到渠成、薪多肉烂”,乃自然之理也。一、盗者,道也古云:“盗者,天地之道也”。这里讲的意思是:天地之道是在一个… 相似文献
9.
敦煌写本S.6388是《胜鬘经》的汉文注释书,至今未被《大正藏》和《卍续藏》收录。S.6388中使用了地论宗的判教理论及《十地经论》的术语,藤枝晃认为S.6388成书于北魏延昌四年(515)至净影寺慧远(523-592)的《胜鬘经义记》成立之间的某一时间。“种性”这一术语在S.6388中被明确使用,其作者利用菩萨阶位说解释种性,算是对《地持经》的种性说的再解释。但与强调菩萨种性的《地持经》不同的是,S.6388并未限定在菩萨种性的范围之内。S.6388的作者还表示,如来藏是有为法,其体真实不变,但其用有为可变。这种解释与作为初期地论师的法上(495-580)的学说非常相似。虽说都利用了体用学说,但S.6388的作者与《大乘起信论》的关系比较疏远。 相似文献
10.
清代初年开始以朱熹的名义行世的《阴符经考异》实际上是一个被逐渐改造成的本子。它的注解文字出于蔡元定之手。其他文字则是黄瑞节从朱熹以及其他学者的著作中汇编成的,而且是作为附录。能够揭开历史真面目的是元代黄瑞节编辑的《朱子成书》。但是,在《朱子成书》以前就出现了朱熹注解《阴符经》的说法。《朱子成书》本也在明代被作为"崆峒道士邹诉注"的名义进入了《正统道藏》,抹杀了蔡元定的著作权。本文描述了《朱子成书》本被改编改名的过程,指出被四库全书收录的《阴符经考异》文本来自吕留良刻印的《朱子遗书》。朱熹撰写《阴符经考异》的说法定型于清初甚至更早。这个著作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一段朱熹神话。 相似文献
11.
《阴 符 经 》中 所 蕴 含 的 生 态 智 慧 十 分 丰 富 。 这 些 “贼 盗 ” 之 机 、 客 观 规 律 的 ,并 且 通 过 努 力 还 可 以 因生 态 智 慧 又 主 要 是 通 过 其 所 建 构 的 旨 在 谋 求 天 人 和 而 循 之 。 从 “认 识 ”规 律 到 “因 循 ”规 律 ,不 是 自 然 而谐 、“三 才 ”相 安 的 一 系 列 原 则 、方 法 体 现 出 来 的 。 这 然 、与 生 俱 来 的 ,而 是 需 要 通 过 人 的 不 断 努 力 、不 断一 系 列 的 原 则 要 求 ,对 于 我 们… 相似文献
12.
13.
《黄帝内经》与先秦的道家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对宇宙及生命的哲学认识,首推道家.<黄帝内经>从探索生命本源出发,把先秦道家在思维方式、宇宙观的万物生成论、精气神、养生观等方面的思想成功地渗透到中医学这门基本成熟的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中,构建了富有道家思想特点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4.
《黄帝外经》的养生理论集中反映在《阴阳颠倒篇》。它的中心思想是,形神兼养,重在养神,即“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养神的重点在于“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源”。当代重视养生的人,要细心领会《阴阳颠倒篇》中的以下几段话。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帝:即轩辕黄帝。广成子:黄帝时期隐居崆峒山的有道高士。据《史记》载,黄帝在位十九年躬亲问道于广成子,受传至道。《庄子·在宥篇》亦有类似的记载。至道:至,即最… 相似文献
15.
五脏相音——《黄帝内经》失传2000多年的理论和技术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德国洪堡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动物患病或者受伤时的发音呈非线性改变。200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发现细胞从生到死,受酒精刺激和癌变时,都有细胞壁振动(声音)的改变。细胞声学由此建立。2004年,美国《科学》杂志刊登声细胞学研究论文,揭示了一项革命性的突破即将来临,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基础上的当代医学有希望在细胞尚未发生病变前,就通过识别细胞壁振动的改变而获得诊断。这些当代研究结论与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记载的五脏相音理论遥相呼应。介绍利用现代化高科技对该理论的整理、发扬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德国洪堡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动物患病或者受伤时的发音呈非线性改变.200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发现细胞从生到死,受酒精刺激和癌变时,都有细胞壁振动(声音)的改变.细胞声学由此建立.2004年,美国《科学》杂志刊登声细胞学研究论文,揭示了一项革命性的突破即将来临,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基础上的当代医学有希望在细胞尚未发生病变前,就通过识别细胞壁振动的改变而获得诊断.这些当代研究结论与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记载的五脏相音理论遥相呼应.介绍利用现代化高科技对该理论的整理、发扬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比较完备地奠定了中医关于人体生物节律知识的基础,强调人体自然节律与四季日月昼夜节律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呈现显著的时间节律特征,以中医时间学理论进行解释,充分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规律性,指导高危人群合理作息,减少急性心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分型的数学建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应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探索<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分型的相应关系.方法:根据<黄帝内经>理论对阴阳(X1)、五行(X2)、五音(X3)和阴阳二十五人健康状态(Y)进行量化,通过SAS循环程序进行数据模拟,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7452.24162+625 X1+25X2+0.09832X3.结论:方程揭示了阴阳、五行和五音与阴阳二十五人健康状态的理论关系,为进一步求证阴阳、五行、五音与健康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西汉易学始于田何,传至孟喜而发生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动因是一部<易>家候阴阳灾变书.由于此书没有流传下来,因此,其内容具体如何不易断定.但我们可以根据孟喜的学术背景来对此做一番考察.根据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孟喜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春秋学家和礼学家,由此可以推断孟喜的思想应该受到其父的影响.正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孟喜才诈造了一部<易>家候阴阳灾变书,对易学进行了革命.其以<月令>的十二月时令为基本构架,融合了春秋学的阴阳灾异思想,以六十四卦来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卦气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