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勇 《中国道教》2005,(2):30-32
神仙思想是道教的核心信仰,追求长生成仙是道教徒的终极目标。在道教产生之前,神仙思想就已经非常流行。道教产生后,这种追求“自度”的神仙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更为精致的、对成仙充满自信的“自力本愿”的神仙思想。作为一种旨在济世救民的宗教,为扩大宗教影响,于是,“他力本愿”,度人成仙的神仙思想开始流行起来。①六朝时期,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思想的灵宝派兴起后,度人成仙思想在道教传播中的影响日益扩大。针对只重视个人修炼成仙思想的局限性,灵宝派指出:“圣人传授经教,教于世人,使未闻者闻,未知者知,欲以此法桥,普度一切人也。…  相似文献   

2.
在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道教神仙理论和传统兵学思想作为社会文化领域中两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产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以此立论,首先从“邪不胜正”的神学依据、“护生戒杀”的反战理由、军事行为中的神秘术数三个角度详细阐释了道教神仙理论对传统兵学的影响;其次,从传统兵学家的角度,对传统兵学家的社会理想和个人追求所受道教神仙理论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长生、神仙思想是其最核心内容。原始道教酝酿、孕育和创立之时,正是南阳汉代画像石丧葬风俗产生和发展之时。一个时期的艺术是一个时期哲学思想的反映,是特定文化的隐喻与表征。南阳汉代画像石的画面内容、题材、造型和艺术风格都明显受到东汉时期原始道教文化的浸润,所反映出的神仙思想与东汉社会原始道教在民间逐步积累、逐渐兴起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中的许多神仙形象都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从道教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神仙形象也正是道教世俗化的产物,是“神仙”由单纯的宗教象征进入到世俗领域和普通人生活时的一种变化。本文在这一宗教背景下,探讨了明清小说中神仙形象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一文学现象与道教世俗化过程中道教神仙体系对民间神灵的吸收及改造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道教与传统兵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历史长河中,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作为道教神仙理论之一的道教神仙职权理论,深受传统兵学的影响,使之在某些神仙职权上体现出武职色彩。本文以此为基础,详细论述了道教神仙职权中范围广泛的武职职位名号、规范有度的武职职权责任和统一有序的武职管理体制等等。  相似文献   

6.
神仙学说是道教神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而道教所塑造的神仙形象则直接体现出其神仙学说的种种理念。本文从道教神仙的威武长相、奇妙服饰、百般兵器、神通本领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揭示道教神仙形象中体现出来的武将色彩,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道教神仙形象之所以具有武将色彩的原因,希望有助于道教神仙学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道教神仙信仰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砖,题材十分丰富,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仙界生活景象,展示了神仙世界的方方面面。透过这些粗犷朴实、线条优美生动的绘画和它所处的墓室建筑特征,从画像内表现出的修炼成仙、长生术、辟邪和神仙思想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两汉时期与我国古老的民间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的道家文化的广奥和真实存在,从而透出了汉代人们对神仙的信仰和对仙界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唐代的文人道诗颇多。唐代文人道诗描绘了道教神仙世界、道教信徒生活以及道教胜地景象,反映了当时的道教文化形态和儒释道融合的趋势,其中不乏文学佳作,为后人了解唐代的道教文化拓宽了研究领域。历代文士、诗人创作的反映道教文化的诗作,通常被称为"文人道诗"。  相似文献   

9.
气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仙思想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历史长河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构成了一种互通关系。本文以此立论,首先分析了传统气论对于道教神仙思想之神学创世论的影响,接着指出,道教神仙思想对于气(炁)之内涵和地位的全新论述以及在方术实践中对于气法的运用又反过来推动了传统气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这篇论文在回顾通俗文学中道教神仙形象基础上,阐释了不同时期神仙形象的变化和基本特征,并对形成这些不同的神仙形象的社会及宗教背景进行了分析,指出道教的世俗化是造成通俗文学中神仙形象宗教色彩逐渐减弱,人性特征逐渐加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道教以神仙信仰为贯穿道教文化发展过程的主线.而汉代仙风极盛,其神仙信仰在文学艺术活动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汉乐府游仙诗的创作.汉乐府分为贵族乐府、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三类.这三类作品中都有描写求仙问药、长生至乐的诗歌,充分体现出汉代社会神仙信仰的盛行以及前道教、道教一脉在秦至汉末时期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2.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神仙信仰而期望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不仅是古代修道者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也为当时社会中许多不同身份的人所企盼和津津乐道。这种久远漫长的历史现象,既说明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出现并承传至今的宗教,与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华夏大地上的中华民族仰慕和崇奉神仙的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对人生多方面的美好向往与追求。因此,对道教的神仙信仰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本文拟就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简要探讨。神仙信仰是指人们对神仙的相信、崇敬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05,1(4):23-28
神仙形象源自于早期神话和信仰中的"神"的形象.因此,早期的道教神仙被描绘为生活在远方异域,与凡人完全不同的特殊群体.随着道教神仙观念的发展,道教的神仙形象也在逐渐"人性化":神仙逐渐摆脱了过去的神秘色彩和"非人"特征,较多地吸收了"人"的形象特征.宋元以后,这一趋势变得更为显著.神仙形象中"神"的特征进一步减弱,而"人"的因素、特别是普通人的特征日益明显.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小说中神仙形象的比较,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变化.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也试图探讨道教的世俗化趋势对神仙形象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神仙观念在中国古代小说的神仙形象中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道教,是属于神仙信仰的宗教。何谓神仙?在福州民间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神仙都是人做的,好人死后成神仙,坏人死后下地狱”,这是道教对神仙与善恶、观念的诠释。这种诠释是十分朴素、十分自  相似文献   

15.
<正>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思想渊源“杂而多端”。流行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哲学思想、神仙方术、祭祀祭礼等,均为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道教在这些传统思想的滋养之下,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信仰体系。正因如此,才有“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在道教中,道德信仰是其根本信仰,而神仙信仰则是其核心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道教的情仰体系。 一、邀教神仙是道的体现 道教信仰体系中,道是最高信仰,神仙是最尊信仰。有时二者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因而道教认为神仙是道的体现,是道的化身。在道教教义中,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无所不含,无所不包,是宇宙万物的开始,是世界的本原,有了道才产生了万物。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德经》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混沌一气,一气分剖阴阳,为一生二;阴阳运…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道教教义和道教的宗教思维方式对“神魔小说”中二元对立的神—魔形象的影响。文章指出,“神魔小说”大都具有双重主题,即宣传“神仙救世”和“修道成仙”的道教观念。同时,“神魔小说”情节结构的独特性不仅具有文学功能,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宣传道教“济世”与“修仙”相通,“利他”也“利己”不悖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8.
王芳 《中国宗教》2022,(1):84-85
《玉音法事》成书于宋代,是道教音乐史上最早的词谱兼备的经韵词曲总集之一。书中内容反映了宋代道教音乐以乐教化、"乐""礼"相辅相成的音乐功能观,展现了宋代道教的神仙谱系,体现了宋代道教音乐对佛教元素的融合,进而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仪式所使用的音乐。唐宋之世,随着道教理论、仪规等得到极大发展,与其相应的道教音乐也愈发丰富。其中,成书于宋代的《玉音法事》是这一时期道教音乐集大成之作,从中可以了解许多宋代道教音乐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全真教的神仙谱系主要由传统道教神灵和唐宋内丹道神仙谱系构成。在宫观、神像布局上全真教从创立之初即通过以"五祖七真"陪祀三清、老子、玉皇等传统神灵,在节庆活动中通过每年一度、持续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真元会"庆典活动等方式,接续传统道教神谱。跨越代际、跨越历史传承的遇异叙述,为全真教从观念史、信仰史角度重塑内丹神仙谱系"小传统"打开了通道。前者有利于增进全真教的教团认同和凝聚力,后者在抬高某宗某系丹道辈分的同时,这一"僭越"之举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真教的宗系分化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论杜光庭的三教融合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道教既是道教思想发展的高峰期,也是道教思想的转型期。本文以唐末道教思想家杜光庭为例来说明,道教正是以“道”为基点,努力融合儒佛道三教的思想,提升道教的哲学理论思维水平,才建构起富有特色的道教理论,从而推动了唐宋时期道教思想的发展与转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