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与岭南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同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学、化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饮食养生思想,也在国人的思想意识、民俗心理和社会习俗诸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记。岭南饮食文化就深受道教影响,其饮食文化之中处处体现出道教文化的某些特征。一、道教养生思想对岭南饮食风俗的影响道教是重生的宗教,早期道书《太平经》就明确指出:“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如何重生、长生?道教认为饮食至为关键,《混俗颐生录》云:“食为性命之基。”为此,道教提出“饮食以养其体”的养生思想和“饮食以时调之”的养生之道以及节食、淡味、服饵等…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道教的饮食养生文化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不单单是因为道教中积累了大量的可供今人借鉴、利用的饮食方法和技术.实际上,道教的核心饮食养生思想及原则,更彰显出了其永久性的价值和魅力.从某种意义而言,更加清晰、深入地了解道教饮食养生思想内核,并把握其内在的科学精神实质,是进一步把道教饮食养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3.
"服食"新诠     
服食是道教养生术之一,一般认为服食指道教徒服药求长生。本文耙梳大量一手文献,借鉴语言学、逻辑学方法,重新界定服食,认为道教服食之外延可以指药物,也包括气、符、日常膳食及特殊饮食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服食术是道教养生术的重要类型,它涉及饮食、服药、服气、服符、辟谷等五方面的内容,经历了由一般饮食到辟谷、由服动植药到服金石丹药、由服外气到服内气、由服灵符到服医药符之演进过程。道教服食术演进的主要动因在于道教服食技术目的与技术功效的矛盾运动,道教服食技术继承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促动;社会需求变迁以及科技整体进步对道教服食术也有推进作用。探究道教服食术演进历程及其动因,便于从中理会道教养生术乃至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蕴含的思维方式,这是我国技术认识论研究的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5.
道教是乐生恶死的宗教,其长生不死思想,渗透在国人的思想意识、民俗心理和社会习俗诸方面,影响深远。岭南人的生死观就带有浓厚的道教意味,体现道教在岭南的地位及其与岭南文化的融合。一、饮食的讲究,体现道教“重生养生”思想乐生恶死是道教的核心。道教重生乐生,视生如同天地之大,如作为五斗米道的重要秘典《老子想尔注》就把《老子》第十六章中的“公乃王,王乃大”和第二十五章中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王”字统统改为“生”字,并加注云:“生,道之别体也。”①强调生与道合一。太平道的经典《太平…  相似文献   

6.
道教服食是道教信从者通过摄取食物、药物、气、符等来防治疾病、养护身心,以求长生成仙的过程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服药、服气、辟谷、饮食、服符等方面,是一类富有特色的道教养生类型.近年来,学术界对道教养生学关注较多,因此道教养生中服食问题也相应地有一些学者加以探讨.黄永锋博士认为道教养生学研究课题众多,服食养生应该专门加以系统研究;同时有必要重新界定道教服食,在新的理论平台上进行多视角深人的审视.  相似文献   

7.
一当您有缘走进道教全真派丛林宫观与道众一道用餐时,一定看不到一点荤菜,他们长年如此。这便是道教全真派道教徒的主要饮食习俗——食素。道教徒食素,其缘由主要有两点:一是持戒。道教《积功归根五戒》中第一戒为不得杀生,第二戒是不得荤酒。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蠕动之类,皆不得杀之伤之。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蜒蚰,咸知避死。因此,应戒杀。戒荤则是戒杀之延伸。食素除上述缘由外,还因为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换言之,道教徒食素是为了养生的需要。因为道教徒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长生成仙。从…  相似文献   

8.
论《庄子·天地》篇中“玄珠”与道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地》篇中之“玄珠”本意是比喻道家的形上本体之“道”。由于“玄珠”渗入了神秘性内涵,因而道教对其进行了借用与发挥。在外丹术中,“玄珠”是水银的隐名;在内丹术中,“玄珠”是内丹的别名。道教内丹学是心性之学在其理论上的表现,随着内丹学的发展,“玄珠”又被看作心与性的代称。道教赋予“玄珠”以宗教与信仰的内涵,其对“玄珠”这个特殊概念的借用和发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庄子》对道教的深刻影响,以及道家与道教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道教与地理学联系之广、结合程度之密切在其他宗教极为罕见,可从道教的地理学、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三个不同的视角辨析道教地理学。相对于其他视角,道教的地理学是道教地理学最具特色部分。  相似文献   

10.
文摘     
对道教教义现代阐释的思考张继禹在2007年第6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道教思想四论——关于道教教义现代阐释的思考》。作者提出道教思想四论:一是道神一元论,重在梳理道教教义中的尊道与敬神即道教信仰的问题;二是道物依成论,重在梳理本体之道与万殊各异的个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三是生道合一论,重在梳理和论述关于道教生命价值观的问题;四是道俗圆融论,重在梳理道教入世济世与追求神仙超越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道教设养生之方,是为度己助人,决不是以之取名利、图富贵。为人与自律,是在推广或使用养生术时,始终要注意的。道教养生学是一个庞大体系,内涵丰富。如果要讲道教养生学的结构,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层面。从道教的传统来说,可以分为道与术;从现代习惯来说,可以分为理论与方法。道教养生学的方法,可以随时间变化、环境不  相似文献   

12.
尚希成 《中国宗教》2023,(10):68-69
<正>“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传统美德。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道教思想家都阐发和践行崇俭戒奢之道,不断丰富崇俭戒奢思想的深刻内涵。道教的崇俭戒奢,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且是求道者进行身心修养的修行之法,更是济世度人之策。  相似文献   

13.
<正>《太平经》是指导早期道教形成的理论来源,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饶宗颐先生就曾引用汤用彤先生的研究说:"《太平经》者,上接黄老图谶之道术,下启张角、张陵之鬼教。"并认为"道教之创立,其渊源颇远,而实以《太平经》为其理论中心"~1。傅勤家先生甚至说:(《太平经》)"为道经之最先者,  相似文献   

14.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开国皇帝。他“起自寒微”,“灼见情伪”、“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明帝国。其所创之制度,所订之政策,以及个人之爱好崇尚等,常成为他的后代子孙明代诸帝的楷模。他对道教的态度、政策,就是这洋。尽管他在某些口谕中,抨击道教“神仙之术”“无验”,“切不可信”,“炼丹烧药之说,朕焉用此”,但在实际上却利用道教以神化其皇权;尊崇扶植道教,以加强对群众的思想统治;严格道教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符合统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中国本土所固有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文化中,道教教义思想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自祖天师立教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经历不断丰富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神仙之道、隋唐时期的重玄之  相似文献   

16.
白云 《中国道教》2000,(1):54-54
在新旧千年交替之际,中国道教协会编纂、闵智亭会长主编的《中国道教风貌》大型画册,已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该画册图片清晰,印制精美,封面设计新颖朴实,翻阅时充满艺术的享受。最具特色的是,该画册内容极其宏富,举凡当代道教的大事、道教名山宫观、神仙造像、科仪法事、文物古迹,以及当代道教之组织及其活动等,均包罗其中,堪称道教文化之大观。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反映道教风貌的大型画册,是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生动体现。一册在手,即可览道教之全貌,体悟到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  相似文献   

17.
尹志华 《中国宗教》2018,(12):76-77
道教与医学关系密切,古代有“十道九医”之传统。道士习医既是出于自身养生延寿之需要,也是出于济世利人、积功累德之愿念。道教医学是在与传统中医药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道教文化特色。道教以长生成仙为核心信仰,历来注重养生延寿之术。而养生首先要去病,故学道者往往兼学医。  相似文献   

18.
修道成仙成真,是道教的信仰追求;获得生的快乐和幸福、成为长生久视之神仙,是修道者积极而美好的理想.成仙成真才是得道的标志,所以道教又称为神仙道教,尊称得道者为真人.  相似文献   

19.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核心信仰,即宗教化了的老子说讲之道,就是太上老君所降授的“道”和“德”。道教认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以“无为”之治治国,则国泰民安;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则修身;以“致虚极,守静笃”则“深根固蒂”,“谷神不死”可以长生久视。故此,道教深信人通过一定的方术修炼,是能够返本还原与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而永恒存在。故道教徒深信,“道”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虽然信仰道教之士多如牛毛,得道成道者少之又少,但历朝历代总是有“特异功能”的修道者出现,所以道教对修道的信仰从来未有怀疑。  相似文献   

20.
道教作为我国唯一本土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西安道教历史悠久,两千五百多年前,道教始祖老子在终南山古楼观讲经传道,留下了道家思想开山之作《道德经》;八百多年前,王重阳在重阳宫修真悟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