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外衣”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著中有其特定的内涵。首先,本文界说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外衣”概念,指出“宗教外衣论”是我国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总结。其次,本文厘清了“宗教外衣论”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及其基本方法,指出宗教外衣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宗教批判上的重要观点。其三,本文将覆蔽社会的宗教外衣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应用“宗教外衣论”对不同类型宗教外衣进行批判的论述。最后,本文阐明了“宗教外衣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中的地位,以及在当代中国坚持“宗教外衣论”基本思想进行宗教治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管子》的理财目标是富国富民、称霸诸侯,基本原则“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取之无形,予之有形”,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主要是租税和国家经营事业的经济收入,另外还以权谋获取国家急需的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3.
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要求,需要我们宗教研究工作者认真开展学术研讨,研究共产党员如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我认为.首先要研究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二是如何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地位.为此需要破除“过时论”、“流派论”和“不同论”。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应该着重把握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基本原则,二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三是坚持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格义”的两种含义,即它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格义的基本义就是它的文本义,而引申义则是后人对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时引出的一个概念。格义在早期佛教的传播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揭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意义,于是它的义蕴得到了引申和发挥,产生了“格义佛教”这个术语。格义的本义是一种概念上的对等,但是后人提到的“格义”如“格义佛教”则是它的引申义,变成了比较哲学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相似文献   

5.
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出现的“错位”与“越位”,是制约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瓶颈”。完善党组织参与决策管理与组织领导机制,完善党的组织建设机制和党的自我管理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格义”的两种含义,即它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格义的基本义就是它的文本义,而引申义则是后人对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时引出的一个概念。格义在早期佛教的传播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揭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意义,于是它的义蕴得到了引申和发挥,产生了“格义佛教”这个术语。格义的本义是一种概念上的对等,但是后人提到的“格义”如“格义佛教”则是它的引申义,变成了比较哲学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相似文献   

7.
程汉 《现代哲学》2023,(2):106-113
亚当·斯密的生活哲学是当前斯密思想研究的新话题,而对“美好生活”内涵的阐释,构成了斯密生活哲学的主要内容。斯密从“财富”“道德”“美德”三重维度阐释了“美好生活”的具体内涵。斯密认为,商业社会中的商品交换和劳动分工所带来的财富的增长和普及构成了“美好生活”的基本物质前提。在此基础上,人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能偏废“德性”。“德性”具有关于普通品德的“道德”和关于高尚品德的“美德”的双重内涵。鉴于此,“美好生活”既可以是“财富”与“道德”的统一,也可以是“财富”与“美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查尔斯·泰勒以世俗化研究而著称,他的世俗化理论的核心其实就是“框架理论”:“框架”是其核心范畴;“框架诠释”是其基本方法;“框架与信仰”是其逻辑展开。对于泰勒来说,宗教信仰与世俗化问题所首要关涉的并非既定社会事实,而是使得它们得以可能的条件。唯有从信仰条件入手,才能真正弄清宗教信仰何以可能、何以变迁、何以衰退的问题。“框架理论”就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框架”是意义理解的先验条件,信仰作为特殊的意义形态,需要以框架为基本条件;“超越性框架”支撑超越性意义,宗教信仰作为超越性意义之信仰,需要超越性框架的支撑作用;“框架转型”引动意义转型,世俗化转型作为意义理解模式的转型,也需要“框架内在化”的引动作用。从静态的视角看,“超越性框架”可以解释信仰的可能条件、意义来源与稳定形态;从动态的视角看,“框架内在化”可以解释超越性的隐退与内在性的出场,进而解释宗教信仰的式微与世俗化的兴起。一言以蔽之,从框架出发,我们可以从“事实陈述”切入“意义理解”、从“现实性”转入“可能性”,最终洞见到信仰的语境条件与变动缘由。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类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类哲学”研究述评王致钦(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100037)一、类哲学的基本内容“类”或作为类的概念由来已久。古希腊,尤其在柏拉图哲学中,就有“种类”、“类的人”,以及“人类”等提法,但它们的本质都是不同意义的思维中的“理念”。到了近代,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0.
1998年,中国基督教“两会”全委会在济南召开,全体同工一致赞成和支持丁光训主教的倡导,并一致通过了《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我感到“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充分体现了中国教会在思考,充分揭示了调整神学思想的必然,为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和生命活力。神学思想与基本信仰 神学思想与我们的基本信仰之间虽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所谓基本信仰,是指我们所信的对象和所信的内容而言。基督教的基本信仰的对象和内容,都集中地归结在《…  相似文献   

11.
姚兵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05-105
一、引言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两位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J Vermeer)和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于20世纪80年代共同创立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决定。由此,目的论对翻译过程提出的三项基本规则中,将“目的规则”作为翻译的首要规则。“目的规则”强调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目的进一步分为三类: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文本的交际目的和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医学是:“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成医家之言”的关于发展人的健康的学问;增进人的健康和减少疾病危害,是医学的基本职能。而中西医学在“医学目的追求”上的不同侧重,来自对医学“目标对象”的不同选择;在“医学方法选择”上的不同追求,来自对医学“观控对象”的不同定位;在“医学理论建构”上的不同旨趣,源于不同哲学背景的提问方式,不同自然观的学习榜样,实践论和认识论的不同侧重,不同标本观念决定的“认知方向和任务”的不同要求所致。  相似文献   

13.
苍凉与悲壮     
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我更喜欢苍凉与悲壮,大凡男人,基本如此。无论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令有泪不轻弹的男儿,难掩几分哽咽。“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虽然是女子的苍凉,却也是壮美的。男人读之,谁不为之动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寻《中庸》文本的内容,逐节读懂它的哲学意义。作者按“自己”与“他者” 的关系,对“天命之谓性”提出了一种看法,把“性”理解为万物(包括人)在宇宙、世界中的“位置”, 是在“他者”的关系中开显出来的“自己”,因而“自己”不受抑象的,“中”和“庸”也都有各自的具体 含义。从这个基本的角度,文章探讨了《中庸》中的“率性”、“忠孝”、“诚”等概念的意思,力求在哲 学理论上有一个贯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对南宋杨慈湖的重要哲学文献《绝四记》进行重新解读,试图打开领会慈湖思想的新境界。本文认为,杨慈湖的哲学,存在着一个“一”一“心”一“觉”的动态结构,而《绝四记》这篇文献,则代表了这一动态结构的基本完成。慈湖关于“绝四”的讨论,实际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以“心”与“一”的纯然相契而实现“觉”的途径,是为通达于圣人之境的...  相似文献   

16.
法家司法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考察了法家的司法思想,认为法家司法思想的理论根据是所谓“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司法的基本要素是明法(通晓法律、司法严明)、尊法(尊重法律、树立司法权威)、慎法(谨慎适用法律)和奉法(严格依法从事司法活动)等;对司法人员的基本要求是“破私任法”;司法的基本目标是“以刑去刑”。尽管法家对司法问题的论述不无偏颇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其中某些观点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复杂性和非线性研究及其哲学问题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复杂性”和“非线性”的研究,目前在我国哲学界特别在科学哲学界是一个正在引起关注的重要问题域。复杂性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是“无法认识”和“难以处理”的代名词。简单性被认为是世界自身的基本属性,复杂性从没有被认为是世界的属性,至多被认为是简单性复合产物,是现象。复杂性甚至被认为是认识主体运用简单性原则处理问题能力不足所导致的结果。因此,无论在认识论或本体论上,“简单性”与“复杂性”的地位都是不对称的。近年来,人们仍争论“复杂性”是不是世界的属性,表明“复杂性”本体论地位仍未得到认同…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历史辩证法佟明忠(一)“一不能二”的历史辩证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之所以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般地说,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所规定的。特殊地说,是由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再从实践经验上说.它是我党建国以后最大的思维成果。经验表明,国际风云的变幻,国内风波的发生或党内斗争的开展.都会冲击、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致出现两个中心甚至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与反和平演变、以及与各项具体工作的辩证关系,真正树立起经济建设在全党的一元中心地位。(二)“二不能一”的历史辩证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中心”是主体,是总纲;“两个基本点、”是两翼.两轮,是实现“一个中心”的重要保证。具体地说,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提供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两个基本卢、之间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提供方向和环境,改革开放则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供强大动力和物  相似文献   

19.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2):F0002-F0002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年。党和国家在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中明确指出“……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和司法权威,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气”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向全国的执法系统、司法干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于巴塔耶“不成形”概念的阐释总体上还是字面性的,“不成形”的含义主要被把握为对形式的否定和僭越。这种阐释未能交代出“不成形”概念的深刻内涵。事实上,在巴塔耶那里,“不成形”首先是就事物的物质性面相而言的,它表达的是事物样貌呈现出的令人不快的物质性过度。其次,“不成形”引发的不快是人的基本情状,它反映着包含在人性中的对特定物质的禁忌态度。最后,此种意义上的“不成形”具有巴塔耶所理解的“神圣”的意味,因为不成形之物所彰显的终究是死亡的物质性力量。总之,“不成形”的概念内涵必须在巴塔耶神圣人类学的框架内得到更充分的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