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悦城龙母传说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但长期以来,学人们都把它看作是唐代的产物,但从历史文献来看,其最早记载当在西晋,比唐代的记载要早五百余年。从历史记忆的视角考察,龙母传说与秦始皇发生联系并非故事情节的任意粘连,而是有着地域历史文化的积淀,它既保留了秦始皇时期帝国征服与土著抵抗的集体记忆,又形象、真实地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状况,起源古老,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韩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从未中断过。虽然韩国与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多不相同之处,但两国的虎图腾崇拜文化却呈现出息息相通的局面。韩民族文化中的虎图腾崇拜现象,不仅反映了韩国土著文化之根的真正所在,也体现了韩民族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遂宁观音传说由来已久,历史传说、古迹道场、信仰群体俱全。考察遂宁的观音文化,理清其线索,认识其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主旨有三:第一,从善念的观念史角度厘清遂宁观音传说的起源与构成,通过前辈学者的讨论认识遂宁观音传说在倡导善念上的重要作用;第二,从善生的社会组织演变中发掘遂宁观音香会传统的历史价值与社会影响;第三,从善行天下的文明交流史层面提炼遂宁观音文化在文明互鉴中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4.
阎江 《宗教学研究》2007,4(1):159-164
黄大仙民间俗信近世以来在粤港的兴盛离不开地方性社会传说的融入与互动,有着较为独立起源与流变系统的罗浮山黄野人传说是黄大仙信仰在岭南得到继承与发展的重要中介。通过文人笔记、诗文吟咏、地方志载与田野研究,可以看到道教改造、民众臆想及附会创造对野人传说演进的作用,并使得罗浮野人地方性传说成为今天中国黄大仙信仰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5.
民间泥塑作为雕塑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人类的历史文明和对现代文化的影响与引领,是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是时代印记与生命意识的反映,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构成因素之一。民间艺人凭着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使用简单的普通工具,就能将自然界就地取材的泥等普通物质材料创作出艺术瑰宝,这都是经过民间艺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反复推敲加工提炼而形成的。豫北泥塑艺人受本土文化的浸润,通过精良的选材,复杂的工艺,传神的塑造,在技艺手法上独树一帜,以生动丰富的作品展现了豫北地区的人文风貌,成为中国泥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11月26日,来自两岸三地二十多家高校及学术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聚首深圳,参加了由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筹划的岭南思想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以"岭南思想家文献整理与研究"为主题,围绕"岭南思想家与明代哲学"、"明清思想转型及学术史论"、"岭南地区的历史、宗教和民间文化"等多个论域展开了深入研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黄大仙信仰起源于晋代浙江金华,明朝中晚期黄大仙传说传入岭南,清末始有专奉黄大仙的道坛出现。普济坛是岭南第一个黄大仙道坛,它结合时代变迁、以及岭南的地域文化及信仰习惯,确立自身信仰特点,与金华的传统有所不同。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黄大仙信仰成为岭南最为兴盛的道教民间俗信之一,在香港黄大仙被称为"第一显神",成功的本土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文章以普济坛为例,梳理黄大仙信仰在岭南早期发展脉络,揭示其本土化的进程和特点,并分析其"岭南特色"在推动信仰发展及兴盛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古代纹饰中蛇的形态多样,文化表征也不尽相同:有原始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医药疾病以及助巫通天地、驱鬼邪等文化内涵。伏羲、女娲蛇身交尾,是原始先民蛇图腾崇拜的体现;二蛇交尾含有强烈的性及生殖崇拜;龟蛇合体突出了阴阳媾精、生命延续的主题;珥蛇、操蛇、戴蛇、践蛇等形象,彰显了蛇在巫者沟通天地中的神媒作用;蛇能晓医识药、致人病亡的传说,以及古代先民在避疫、杀鬼、治蛊中的应用,赋予了蛇神秘的巫的色彩;先民借鉴于蛇屈和蛇行气而产生的导引养生术,表达了古人追求健康长寿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贵州苗族服饰艺术以其绵延不断的艺术魅力、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态生存和发展,蕴涵大量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信息。其服饰艺术中的刺绣图形、服饰形制、色彩搭配等视觉符号,折射出千百年来苗族族群的生存方式、风俗人情、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及其文化变迁的历史,体现出贵州苗族独特的审美特征,反映了贵州苗  相似文献   

10.
岭南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长河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岭南园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园林体系。岭南园林发展中心在广东,其四大名园就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从美学视域出发,概括总结岭南四大名园空间布局特征,挖掘和分析其审美意蕴,发现岭南园林中自然与建筑相互融合、相互辉映的关系,并针对其对现代园林的影响与应用,将岭南四大名园的美学价值上升到理论实践,为岭南地区现代园林建设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岭南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岭南地区中国画风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苏仁山作为清代晚期岭南地区的杰出画家,被誉为"中国的梵高"。文章以苏仁山人物画为例,对20世纪岭南地区中国画风格进行了探究,通过苏仁山人物画的艺术技巧、代表作品、艺术思想等分析其对于当代人物画有着怎样的影响,从而促进岭南地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道教是起源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对土家族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土家族医药植根于土家族文化土壤,因而也受到道教的影响。“太上老君”即道教始祖,历史上道教在传道之始,即以治病吸引信众。道教徒以太上老君弟子身份行医传道应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药王信仰与道文化密切关联,是考察道教文化在民间社会传承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从土家族医史文献入手,探讨道教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认为土家族医史文献中关于“太上老君”的传说,实际是反映了道教“以医传教”“借医弘道”的史实,同时其中也融入了“药王”扁鹊的故事元素;其关于“药王菩萨”的传说,则是对神农氏、扁鹊、孙思邈等道医采药行医故事的改编。这都反映了道教对土家医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晏公为江西著名水神之一,元末明初已存在,后受封平浪侯。与临江府萧公不一样,晏公信仰起源与道教净明道所倡孝道关系密切。其"神霄玉府都督大元帅"封号、黄箓大斋神位、尸解以及传说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随着明初封号,特别是阴佑使节出使、漕运畅顺等,江淮乃至辽东一带,晏公封号赐额不断,官方祭祀日隆。而官兵、移民等,也促使晏公信仰不断从长江中下游向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岭南等地区扩展,各地晏公庙宇广布。  相似文献   

14.
闽台地区的王爷信仰有着众说纷纭的起源传说,背后折射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图景,其核心仪式是"送王船"。本文拟通过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相关理论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从民族学视角提出佛教起源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文化,认为尼泊尔释迦族遗裔可溯源释迦牟尼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尼瓦尔族,孟加拉查克玛人关于释迦族迁徙的传说与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相印证,历史上迦毗罗卫国灭亡之际有4支释迦族先行北迁,其后裔曾来华译经可证其传说的真实性。原始佛教表现出汉藏语系民族文化特征,反映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的社会文化,其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释迦牟尼创立的学说是人生论,人本思想是其本质特征。释迦牟尼建立僧团组织,其核心成员和主要信众是藏缅语族民族。两次经典结集和部派分裂的记载也表明,原始佛教和早期部派的僧团和信众,大部分都是来自雪山地区的藏缅语族民族及其国家。佛教经过2000多年的流传后,印度以及中亚、南亚早已绝迹,但仍然在汉藏语系民族中留存下来,也表明佛教的根基在于汉藏语系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十七、十八世纪是岭南与越南佛教交流史上的一个高潮期,不仅体现为大量的岭南禅师赴越南弘扬佛法,为越南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还体现为越南禅师之北上岭南习禅、取法和越南对中国佛教典籍的输入和刊印。通过这种南来北往的民间禅学交流,促进了岭南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也为越南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民族学视角提出佛教起源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文化,认为尼泊尔释迦族遗裔可溯源释迦牟尼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尼瓦尔族,孟加拉查克玛人关于释迦族迁徙的传说与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相印证,历史上迦毗罗卫国灭亡之际有4支释迦族先行北迁,其后裔曾来华译经可证其传说的真实性。原始佛教表现出汉藏语系民族文化特征,反映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的社会文化,其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释迦牟尼创立的学说是人生论,人本思想是其本质特征。释迦牟尼建立僧团组织,其核心成员和主要信众是藏缅语族民族。两次经典结集和部派分裂的记载也表明,原始佛教和早期部派的僧团和信众,大部分都是来自雪山地区的藏缅语族民族及其国家。佛教经过2000多年的流传后,印度以及中亚、南亚早已绝迹,但仍然在汉藏语系民族中留存下来,也表明佛教的根基在于汉藏语系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图腾崇拜是世界灿烂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身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最古老民族之中的成员地,澳洲和美洲这两个地区产生了这一独特的文化,他们信仰图腾并认为这是一种能保护部族成员,促进部落发展的方式,所衍生出的歌曲、画作、神话等艺术形式令人惊叹。据资料显示,澳大利亚土著地区和美洲印第安地区均有发现"蛙图腾崇拜"现象,但是将两地该现象进行对比的文献资料略少。比较出两个不同地域的"蛙神崇拜"图腾文化之间异同的同时,有利于发现世界图腾文化的趋同性和多样性,从而加深对两地社会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对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岭南自古就有文化,然而岭南文化长期受到北方学者的鄙视。历史上评价岭南文化标准的演变可以划分为"无同"、"无范"、"无学"和"无家"四个阶段。先秦的"无同"是岭北人在夷夏文化并立、争鸣的背景下对岭南文化特性的直观感受。秦汉的"无范"是在封建帝国的统一规范下对岭南文化所下的判断,随之而起的是在"以夏变夷"的帝国政策下对岭南文化进行强制性的改造。唐宋时期北方学者对岭南"钟物不钟人"的评价,给岭南人的文化自尊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于是自明代开始,岭南人努力摘掉"无学"的帽子,文化自信得到增强。20世纪前期不少学者以岭南古代的"无家"来反衬岭南近代的"有家",并相信岭南近代文化代表了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郭守涛 《美与时代》2013,(12):43-43
图腾在蒙古文化中体现了蒙古族豪放、粗犷的性格,图腾也是神秘草原文化的体现,图腾被应用在蒙古服饰上,也造就了独特的蒙古服饰文化。蒙古草原文化历史悠远,图腾崇拜的痕迹主要在服饰中应用和体现,对探讨图腾与民族服饰的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