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沿袭与建构:《金丹大要》中的马钰形象略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将其所承道派系属于丹阳子马钰,本文通过详细比对相关文献,认为此乃陈氏伪托。在南方内丹道派融入全真道的潮流中,陈致虚建构马钰形象并认其为本派祖师,无非是为自己传承的丹道赢得合理性,为自己的道派谋取正统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上阳子陈致虚的祖师李珏、张模的相关情况,着重对张模与德兴张氏、张模与《西游证道书》、李珏—陈致虚一系依附全真道等问题进行了辨正,目的在于进一步厘清陈致虚传派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肖杰 《中国道教》2003,(1):35-36
在中国道教史上,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上承陈抟、陈致虚丹法,著《金丹直指》、《金丹秘诀》、《无根树》、《大道歌》、《大道论》、《玄机直讲》等丹经道籍,遂开三丰一派。李西月编《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称之为“隐仙派”、“隐派”、“犹龙派”,并将其师承追溯于老子的弟子文始先生——关令尹喜。据白云观1926年抄本《诸真宗派总簿》所载,至清末时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就有17个之多。其中武当一脉尤以内家拳术誉名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4.
上阳子陈致虚生平及《金丹大要》的丹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冶 《宗教学研究》2001,(4):100-105
本文详细考证了元代著名内丹家陈致虚的生平,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其主要著作《金丹大要》的丹道思想。从而认为,陈致虚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内丹思想,对元代江南内丹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其建立在金丹大道基础上的三教合一观也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5.
在融合金丹派南北宗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提到起关键作用的元代陈致虚,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明代全真道士阳道生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阳氏的修性修命皆可成仙、修性重于修命的内丹思想,既承元代陈致虚在内丹修炼理论上融合金丹派南北宗的思路,又力图使这种融合后的全真道在理论上占主体地位,客观上使陈致虚的以北宗为主体的南北宗融合体系比较完全地建立起来.阳氏在力图使北宗理论占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未能把修性重于修命与神炁合一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而明清全真道等内丹学派的一些著名内丹家完善阳氏这个方面的不足,又恰能说明阳氏在融合金丹派南北宗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道教论著。述内丹理论。作者陈致虚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从全真道士赵友钦受丹法。赵之丹法师承北宗宋德方和南宗石泰,兼有南北两宗之学。陈致虚师承赵友钦,更融合两宗丹法理论,阐发“金丹之大道”。该书原为十卷;一虚无,二上药,三妙用,四须知,五积功,六累行,七发真,八修真图像,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分析了陈致虚道教易学的内丹学思想的理论特色。陈致虚以《周易》之理来建构其内丹学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易只阴阳两件物事”、“易之道道数也”、“易之道统乎天心”等三条道教内丹学的原则。认为道教内丹修炼是法天地阴阳造化生生之理而进行的,天地造化就是太极或道的展开过程,修道即是要回复到道本身。而天地造化之功不离阴阳两件物事,所以,内丹修炼不离阴阳。“阴阳”为道之纲纪,向道复归的路径为“逆”,“天心”即天地造化生生的节度和有序性,内丹修炼通过调和“阴阳”,以“逆”的方式法“天心”而施功,便能参赞天地之化育,以论还丹。陈致虚通过“援易入道”,在对本体之道的理解、修持的原理、证道的方法等内丹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上作出了具有特色的阐述,为宋元时期成熟的道教内丹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宋时,以张伯端开的全真南宗延续五代,“南宗五祖,天台山几乎统辖江南道教。至元代,全真北宗开始向江南传播。南北两宗本是同宗同源,仅是炼养方法略有不同和因宋、金统治地域而分南北,得到元统治者的支持,发展较快;而南宗“性命双修”继承中国传统隐逸仙学,大都隐居山林清修,与上层社会极少交往,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自元代中叶开始,南宗逐渐与北宗融合。元末由陈致虚的努力,两宗统归全真道。  相似文献   

9.
宋元南宗阴阳双修的代表人物和经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代表人物和经诀,勾勒宋元南宗阴阳双修丹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内容。早期的《悟真篇》阴阳双修注释以翁葆光注为代表。早期的钟吕金丹派阴阳双修经诀有《钟吕传道集》等。内证和外证皆表明,钟吕金丹派南宗的建立者白玉蟾传授并实践阴阳双修。南宋还有紫团真人等几位钟吕金丹派南宗阴阳双修丹家。陈致虚确立了全真教南宗的阴阳双修丹法。  相似文献   

10.
陈致虚,元代道上,道教学者。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庐陵人。他得北宗赵友钦真传,又复遇青城老师授以南宗阴阳双修丹法,遂精通二宗之奥密,成为融合南北二宗为一体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甚丰。主要有《金丹大要》、《金丹大要图》、《金丹大要仙派》、《度人经注》、《周易参同契注》、《悟真篇注》等。这些著作相当广泛而又深入地研讨了性命双修的内炼之道,并提出了一个系统的丹道传授体系,从而受到道教中人的高度赞誉。如其《金丹大要》十卷,“首卷虚无三章,以象三才;二卷上药一章,以体法身;三卷妙用九章,以证九还;四卷须知七章,以验七返;五卷积功诗歌,以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新史料文献,考察了明代林兆恩三一教与道教南宗的关联。林兆恩拜莆田道士上阳子卓晚春为师,时常往来于道教南宗的发源地福建武夷山一带,对南宗宗师十分敬仰,所修习的内丹功法乃钟吕、张伯端、白玉蟾、陈致虚一系的南宗丹法;林兆恩对道教南宗祖师的经典十分熟悉,其《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多援引南宗丹道思想来论证其"三教合一"的"道理";林兆恩的"艮背心法"功法与道教南宗有密切关系,《九序心法》中的道教内修元素主要是指道教南宗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儒家的孝道学派——兼论儒家孝道派与孝治派的区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儒家的各种伦理学说中,对中国民众影响最为深广的莫过于孝的理论。儒家关于孝道的理论是由孝道派来完成的。孝道派以曾子为始祖,但孝道派的真正代表人物不是作为孔子弟子的曾子,而是被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等人所改扮过的曾子。乐正子春才是儒家孝道派的代表人物。在孝道派之后成书的《孝经》是孝治派的代表作,孝道派与孝治派是有重大区别的不同学派。  相似文献   

13.
王佳 《宗教学研究》2016,(3):137-142
金顶毗卢派属于禅宗,是东北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论文以辽宁千山毗卢派为重点,简要梳理出东北佛教毗卢派的历史、传承及现状。大约在明末清初,毗卢派传入辽宁。以往认为嘉靖年间龙泉寺宗赟法师初传毗卢派于千山之说是不准确的,宗赟法师并非属于毗卢派,而是曹洞宗下贾菩萨宗法脉。清中期尤其乾隆以后,毗卢派在东北地区大兴,时至今日仍非常有影响,并将法脉传至河北、山西、山东、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地。  相似文献   

14.
西晋中期思想界可分为三派:理想派、宏放派、折衷派。虽然三派的基本思想倾向都是融合儒道,然而各派的思想支点又各不相同。由理想派崇儒到宏放派尚玄,再到折衷派援儒入玄,是西晋中期思想演进的轨迹。折衷派思想体系完备,它试图以援儒入玄为切入点,消弭儒玄的思想冲突,论证尚君、崇礼、治政,重建士族的皇权与国家意识,进而消弭皇权与世族的权力冲突。因此,从深层次上看,西晋中期的思想核心是围绕着维护与强化皇权问题而展开的,这恰被过去史学界所忽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托马斯·默顿对震颤派的首次叙述开始,逐步讲述默顿研究震颤派的过程及其对震颤派生活之简朴、信仰之虔诚的思考及评论。文章着重分析默顿对震颤派感兴趣的几大原因,其中对震颤派和熙笃会从多方面进行细致比较。虽然震颤派和熙笃会是两个不同团体,但默顿发现二者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并因此对震颤派着迷,震颤派的乐园意识尤令之神往。  相似文献   

16.
唐宋之际,随着道教的兴盛与发展,出现许多新的道派,如洞渊派、北帝派、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太乙派、东华派、净明派等。他们多以雷法为用,济世度人,安邦护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里,仅就太乙派的历史、沿革、道法而论。一、由冯佑、刘浩然肇始的太乙派冯佑,平生好道,  相似文献   

17.
灵济道派是产生于明代的一个道派,亦是道教宗派史研究中待开垦的处女地。文章试图梳理灵济道派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指出:灵济道派源于五代宋元的二徐真人信仰,明初形成为一个独立宗派,并发展到鼎盛,晚明以后逐渐衰亡。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破山禅派与聚云法派之间的僧诤所作的探讨存在不少误区。结合双方的言论来看,破山海明对吹万广真的"从上古人单教人明心见性"、"明眼行道者妄行棒喝"等禅学观点的批判是误解了吹万广真的真实意图。破山海明及其法嗣山晖行涣对聚云法派传承问题的驳斥则反映出两派在法派诤议中的不同立场,破山禅派是以面禀亲承为原则,辟聚云法派传承之妄。聚云法派主张以心心相印,反对专务源流的形式主义做法。聚云法派没有因两派僧诤而迅速走衰,它在清代康乾时期的浙江地区相当繁盛。  相似文献   

19.
灵宝派是与正一派、上清派鼎立的三大道派之一,灵宝授箓是道教授箓制度的重要环节。论文以閤皂山灵宝派及元始宗坛授箓活动为中心,考察辨析灵宝授箓的历史及其宗教内涵。认为道教三山符箓中的灵宝授箓,充分体现了灵宝派的教义思想,灵宝经戒法箓具有济世度人的功能。历史上道士有参受正一、灵宝、上清法箓的传统,閤皂山灵宝派的元始宗坛授箓,是灵宝派道法传授系统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解读西塞罗的<学园派哲学>来解决西塞罗的哲学立场归属问题.笔者认为,西塞罗是一位学园派哲学家,但他的哲学立场在学园派的范围内发生过一些变化.他早年属于安提奥库斯式的学园派教条主义,而晚年则转向学园派怀疑主义,这种转向主要是在认识论范围内发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