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傣族传统法律受佛教影响是较为全面的,具体体现在:立法上有立法思想、原则、技术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在实体内容上表现在刑事法律、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等方面;在司法上表现在审判的原则、证据的构成、判决形式等,甚至是人们对待法律的态度等.云南傣族法律在吸收佛教相关内容上与我国西藏地区和中世纪欧洲教会法的差别是较为明显的,因为它是一种非完全受佛教僧侣控制政权组织或非二元对立下的法律与宗教的关系.认真分析,它是人类法律与宗教三种基本关系中的一种,即以保持世俗法律为主下有机吸收宗教因素的法律与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宗教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予以高度重视。新时代我国宗教治理取得突出成就,不仅宗教治理理念从“管理”转向“治理”,而且宗教治理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宗教领域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由于宗教的错综复杂性和国际国内宗教形势的深刻变化,宗教领域潜在的风险和隐患依然存在,宗教治理在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和人才层面,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治理的重要论述,结合我国宗教工作实际需要,从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构建宗教治理“四重格局”、完善宗教治理法律体系、以基层宗教治理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等方面予以完善,不断提高宗教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宏 《中国宗教》1995,(1):48-48
《宗教法律制度初探》将出版《宗教法律制度初探》(龙敬德著)即将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该书约12万宇,对专门根整宗教社会关系的中外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长期以来,因法学界及宗教学界都无人涉足宗教法律制度领域,这一领域的空白已非常不适应形势发展...  相似文献   

4.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开展宗教治理工作的历史经验总结。当下,党和国家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手段应对宗教领域的突出问题,在“制度赋能模式”下不断构建和完善相关立法,创造出了以多层级协调、多领域覆盖和多机制并举为基本特点的我国宗教中国化法律规范体系。未来,我们要进一步通过立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规范化机制建设,消除宗教极端主义干扰,为我国宗教中国化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宗教安全呈现纵深复杂的样态。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宗教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互联网宗教信息的非法传播问题和互联网宗教组织的管理问题。我国正在不断形成互联网宗教治理的法律规范集群,以《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为代表,其较为系统的回应了国家当下的互联网宗教安全问题和宗教活动的合法开展问题。未来期待更多的司法、执法、守法资源的投入,形成“良法”“善治”的协同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否定宗教往往被视为科学进步和社会现代化的必需环节。但是,简单否定宗教,亦有可能放弃人的谦卑意识、善恶有报的终极性道德规范,以及与唯科学主义效率至上原则相制衡的人文精神等社会纠偏机制,从而导致科学技术的极端工具理性化,使其蜕变为奴役甚至毁灭人类的工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宗教曾被视为现代性社会建构的障碍而受到否定。这种将宗教与现代化简单对立起来的观念与行为,阻碍了中华民族复兴所必需的信念、信仰等精神力量(即软实力)的增长,因而是造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缓慢的重要认识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冯玉军 《中国宗教》2014,(10):55-57
加强宗教财产的法律保护是推进宗教事务法制化的关键环节,亟需认真研究和落实。由于宗教财产权的归属一直没有得到法律上的明确,实践中的宗教财产权属关系不明导致的社会乱象比比皆是,宗教团体及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宗教财产纠纷频频发生,商业化、市场化浪潮冲击下的寺庙宫观成为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些现象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损害了宗教界的权益与形象,也对目前实行的以政策调整为主、法律调整为辅的宗教财产保护体制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8.
边疆宗教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内地宗教相比,边疆宗教的情况更为复杂,管理工作的难度也更大。然而我们习惯于就宗教论宗教,就管理论管理,或者离开宗教谈边疆,离开边疆谈宗教,致使边疆宗教问题越管越多,越管越难。当前,面临边疆宗教偏离发展轨道、宗教渗透频发、极端主义蔓延等严峻形势,必须推动单一宗教管理模式向多元宗教治理模式转化。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边疆宗教只有适应边疆、植根边疆、融入边疆、服务边疆,才能最终与边疆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唐代法令对宗教异端书籍查禁的角度来探讨佛教疑伪经问题。佛教目录的编辑整理,晋唐以来多出自律宗僧人之手,并常常得到朝廷皇室的支持。疑伪经录的编纂与查禁在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制度。源于教内的疑伪经录,隋唐之际逐渐演变为朝廷查禁宗教异端书籍的目录,是宗教与法律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是当今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宗教观念自身来看,宗教在和平与冲突中的角色是矛盾的。具体说来,每种宗教都包含和平的因素,同时却又常常成为冲突的动力。然而,这一矛盾的角色却促成了宗教与全球治理的关键机制。这其中的核心在于全球公民社会的建构,公民宗教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其具体的步骤包括:全球民主的机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宗教人权、宗教对话等。治理概念的引入标志着与孔汉思的全球伦理不同的路径以及理解当今宗教与全球秩序之间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美国新兴宗教与美国社会、政府的关系不是一直不变,而是经历了不断的调适,在这一过程中,新兴宗教的教义、组织形态和结构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因此对新兴宗教的社会治理政策应当放在宗教连续谱中进行考量。美国对新兴宗教相关问题的研究有着强烈的现实导向性,新兴宗教的类型、新兴宗教的形成模式、新兴宗教的产生与发展之因、新兴宗教的演变、新兴宗教的治理等问题是美国宗教社会学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面对人民圣殿教和大卫支派的悲剧性事件,学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不少学者讨论了学界在政府介入时的角色和所能提供的帮助,并就其后如何处理类似的事件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历史悠久的复杂现象,具有两面性。因此宗教批评是宗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宗教与社会还存在一定张力,宗教批评有助于宗教界和社会各界更好地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并无根本的冲突。学者不能把宗教的社会处境当成决定自己是否批评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社会中政府对宗教分化而治。民间宗教作为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与政府控制的通神权、意识形态相冲突,其聚众结社行为对社会秩序形成威胁,屡遭历代政府禁断。历代政府通过重罪治理与民间宗教有关的言论思想和聚众、私行迁徙、民间习教习武等行为。民间宗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虽未能获得政治和法律的正当性,但长期"禁而难绝"的事实表明其有一定的社会正当性。  相似文献   

14.
从鄂东南L村的田野调查中,依据民间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的不同划分出认同型和感召型两类民间宗教,两者有不同的特点、生成逻辑和影响。认同型民间宗教的形成源于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功能,这类民间宗教具有组织结构性强、半封闭性的特点,潜在地削弱基层政府的影响力,造成社会区隔,但也带来发达的社会互助网络,我们应对其进行改造和利用。感召型民间宗教的形成源于纯粹的心灵寄托与精神慰藉,这类民间宗教组织结构性弱、开放性强,会助长心灵消费行为,增加信众的社会负担,同时也丰富信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应对其积极引导。基于此,我们的民间宗教治理可以提炼总结为强化基层组织、以关键因素为抓手的分类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张践 《中国宗教》2022,(6):86-89
中国古代历史上,多元宗教并存, 政教关系稳定,因而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与欧洲中世纪相比,基本处于宗教和谐状态。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与国家积极引导各种宗教不断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从严治教是分不开的。从严治教成为国家宗教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政府制定的各种诏敕、律令的引导下,各个宗教逐渐形成了从严治教的清规、戒律,树立了宗教的良好形象,使宗教团体与社会各方面保持了友好关系。其中的历史经验,可以为我们当代加强宗教组织从严治教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不过中国古代毕竟属于君主专制社会,不论是政府管理还是宗教自治,也有很多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全球范围的网络社会快速崛起,以宗教信息为主要内容和宗教传播为目标的网络宗教开始兴起。这一社会事实包含着网络宗教与社会秩序之间关联,其中也隐含着国家、社会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基本问题。本文从社会治理的理论视角切入,在已有的文献和调研基础上,通过网上资料汇集和对S市相关政府部门和宗教团体相关人士的访谈,试图探寻网络宗教的社会治理原则、机制和尝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国成为了时代所趋,这就要求把宗教治理纳入法治轨道,推进宗教治理法治化发展,从而更好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新时代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宗教治理工作,就需要加强党对宗教事务依法治理的领导,依法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教育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新时代推进宗教治理法治化发展,需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不断优化完善宗教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宗教治理法治化宣传教育,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法治意识,从而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提升宗教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受怀特海宗教哲学的影响,谢扶雅转向个人内在的宗教体验和沉思,逐渐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谢扶雅的宗教思想,大体可分为"宗教的哲学反省"与"神学思想的综合创新"两个阶段。1926-1946是"由社会倾向而至个独沉思"时期,此即"宗教的哲学反省"阶段,他对宗教的本质、演进及理性化等问题的思考,其中可见怀特海宗教哲学的清晰烙印。1946年之后的阶段是"由沉思而更至综合"时期,此即"综合创新阶段",他把中国传统的"中和思想"与怀特海的"过程上帝观"相互融会而形成"中和神学",这是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的代表理论之一。就上帝观来说,谢扶雅与怀特海之间有很大的相契性。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宗教中国化走过了新中国、新时期,进入了新时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呈现出三重历史逻辑:新中国是一个我国宗教完全割裂与旧社会、旧时代、旧制度联系和重构新宗教制度的逻辑,其核心是明确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宗教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基础;新时期是一个处理好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逻辑,其核心是积极引导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新时代是一个完善宗教工作顶层设计的逻辑,其核心是推进宗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通过“埃珀森案”,科学与宗教经历了法庭上的较量之后,进化论最终得以名正言顺地重返课堂。本文试图通过展示埃珀森案的来龙去脉,揭示联邦法院在进化论与创世论争论中角色,揭示美国科学、法律与宗教之间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