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佛教学者和僧团领袖。虽不通梵语,但他整理考校旧译佛经,主持并参与佛经翻译,对佛教中国化功不可没。他从亲身实践中总结出的五失本,三不易等翻译思想也为后世佛经翻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佛经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考察道安对佛经翻译事业的贡献及其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2.
李素洁 《法音》2007,(6):29-32,33
道安所作的经录,被后人称为《综理众经目录》(简称《道安录》),现在虽然已经失佚,但依据僧祐在《出三藏记集》中对《道安录》的收录,可大体恢复其原  相似文献   

3.
道安法师在佛典翻译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安(312—385)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生当中印佛教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东晋时代。公元三七九年,在我国北方割据称雄的苻秦政权攻占了襄阳。避居襄阳弘法的道安法师被送到长安。此前,道安与秦主苻坚曾经有过一段因缘:道安在襄阳时,苻坚遣使送给他外国金箔倚像、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尊(《高僧传》卷五《道安传》)。送像的年代虽不可考,但是在建元十三年(377)时,“太史奏:‘有星见于外国之分,当有圣人入辅中国,得之者昌’。坚闻西域有鸠摩罗什,襄阳有释道安,并遣求之。”(《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三十五)送像当就在此前后。后来道安到了长安,极为苻坚所尊重。《晋书·苻坚载记》上载:“[坚]游于东苑,命沙门道安同辇。权翼谏……坚作色曰‘安公道冥至境,德为时尊,朕举天下之重,未足以易之;非公与辇之荣,此乃朕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9,(10)
道安曾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高僧传·慧远传》)慧远继承了他老师道安的衣钵,“以大法为已任”(同上),以一生的精力从事对佛教基本理论的传播,宏扬佛法。慧远为了引导人们超脱尘世,体认本体,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着重宣扬了他的神不灭思想和佛教因果报应理论。其中困果报应理论是慧远佛教思想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明涵  明建 《法音》2012,(12):49
本刊讯12月1日,为弘扬道安文化而巨资投建的道安寺,在道安大师故里河北省冀州市举行奠基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冀州道安寺住持净慧长老为奠基法会主法,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护法居士、佛教信众近3000人随喜法会。净慧长老开示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始,出家人都以师父的姓氏为姓,在东晋时,道安大师改变了这一状况。道安大师说:"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凡佛教徒应以释迦牟尼的姓氏为姓,自此,僧人便有了"释"姓。净慧长老指出:道安大师还是一位知识渊博、造诣高深的文学家,他翻译了佛经等佛教典籍,也为佛教中国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彭瑞花 《法音》2022,(8):34-38
<正>禅宗四祖道信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后人常将其与五祖弘忍相提并论。道信一生以禅为本,以戒严身,著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和《菩萨戒法》,将禅法和菩萨戒法相结合,提倡禅戒合一,为后来禅宗形成独特的菩萨戒思想奠定了基础。道信重视戒律在禅修中的重要性,他对菩萨戒的态度应是受到天台宗祖师智顗的影响,也与当时帝王们推崇菩萨戒有关,为禅宗提出“无相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汤用彤先生解放前在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曾多次讲授过“魏晋玄学”一课,并计划写一本《魏晋玄学》,但终因解放前生活极不安定而没有能实现。在他拟定的这本书的章节目录中,有“贵无之学”上、中、下三章。上为王弼、何晏;中为嵇康、阮籍;下为道安、张湛。这里我们根据他的讲课提纲和当时听课者的笔记,先把“贵无之学”(下)一章整理出来,供研究魏晋玄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襄阳悟道"是指道安在南下襄阳途中和居住襄阳时期的重大思想转变。这不仅是道安个人思想转变,而且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划时代的变革,开启了儒佛道三家合流的萌芽。道安南下襄阳,曾两次分张徒众,促进了南方佛教的发展与兴盛。他提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主张,促进了佛教与世俗的结合。他从严守佛教经典到内外兼修,导致佛教与儒道的融会,从此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门径。襄阳悟道离不开当时襄阳的文化氛围。襄阳文化在汉末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文化兴盛,诸种文化交集,这是道安思想转变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位历史人物便是道安。道安(312-385)是东晋时期一位著名高僧,其一生致力于“佛教中国化”的事业,主要有两大贡献:其一,推动佛教理论上的中国化。道安本着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组织整理大批佛教文献,推动了中国翻译学、目录学的发展,并于此基础上将我国本土的儒道二家学说与佛教思想相结合,推动了般若学的兴起;其二,推动佛教僧团组织管理上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另一个道安遗迹在户县凿齿村。告别长安县樊村乡道安国师寺,已是傍晚时分,我们来不及绕道奔凿齿村去。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时忽然听说同单位阎继华先生生长在这个村落。在去凿齿村之前,我们已从他和他的老师阎文寅先生那里,了解到许多有关的细节。 凿齿村之名因东晋名士习凿齿而来。习凿齿曾在危急之时邀请道安到襄阳居住,遂与之相契。那时候,与东晋抗衡的强大政权是前秦,前秦王符坚称道安为“国之神器”,一心要把这神器搞到身边辅佐自己。他的军队攻陷襄阳后,习凿齿与道安被执送长安。符坚得此二士非常高兴,向地方政府发布浩文,…  相似文献   

11.
慧远(334—416年),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即今山西省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人,至今村中仍有楼烦寺。依照慧远传记资料记载,慧远一生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334年至354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慧远主要是四处求学。他早年博综六经,阅读儒道典籍,尤其对《庄》、《老》,颇有心得。这为其日后广行教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时局动荡,慧远萌发隐居之志。从354年至382年是慧远追随道安,辅助弘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慧远偕弟慧持于太行恒山(河北曲阳西北)听道安讲《般若经》,颇有领悟,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遂与弟俱投道安座下,剃度出家。从…  相似文献   

12.
正道安(312-385)晚年在长安组织翻译小乘毗昙一事,在其建树颇丰的一生中,不及禅学和般若研究那么引人注目。但是,毗昙论书对佛教名相的阐述,恰恰提供了道安认为最恰当的解释经典的方法,为其学习禅学和般若提供了资粮,也是道安晚年重视毗昙翻译的重要原因。道安力图沟通毗昙、禅法与般若,给予不同的思想以恰切  相似文献   

13.
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和僧祐的《出三藏记集》是两部早期的佛教目录,是汉文大藏经史写本阶段的酝酿时期。本文试图对它们进行梳理,比较它们对"疑经"、"伪经"、"抄经"、"异出经"、"失译"等目录学术语的不同诠释,从而探寻佛教早期目录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通行道教史认为丘处机身故后全真教掌教为尹志平,继尹志平掌教者乃李志常。但细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陈垣《道家金石略》及金元时期道家文献,在丘处机和尹志平中间,尚有一位仅当过几十天掌教的过渡性人物宋道安。考察丘处机去世前心态,可知他心中默定的继承人是尹志平,由宋道安暂领教门事是丘处机一时的不得已之举。据此可以了解燕京时期丘处机与尹志平对教团发展的分歧,理解李态常时代全真教迅速走向衰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中国人对佛教的一种理解方法,可分为狭义“格义”与广义“格义”两种。就东晋道安的佛学诠释思想而言,他针对小乘毗昙学多涉及名相概念的“事数”而采取了狭义“格义”的解经方法,对大乘般若学的“性空假有”思想则采用了广义“格义”的诠解方法。道安通过灵活使用两种不同意义的“格义”方法,促进了小乘毗昙学和大乘般若学在中土的广泛流行,特别是他在研究方法上从狭义“格义”转换到广义“格义”,显示了中国僧人在促进印度佛教中国化和建立中国佛学理论上的努力,这为我们当代中国佛教和宗教学研究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僧制,亦称"清规""僧禁",佛教僧团制度。印度僧尼以戒律为生活规范。中国僧团除戒律外,还制定其他若干约束僧尼言行的僧制或清规。据《高僧传》卷五,东晋道安首次制定的规式有:行香定座讲经上讲之法、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布萨差使悔过法等。  相似文献   

17.
张平 《现代哲学》2008,(3):108-113
道安在佛教东传之初,作为博学广识的佛教学者、矢志不渝的佛法弘传者以及极具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佛教组织者,对佛教在中土的播扬和发展做出了诸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在中土佛教的发展辙迹上深深打上了自己的思想印记.本文论列了道安之于中国佛教史的贡献和地位,指出,正是由于道安的开拓和建树,中土佛教在两晋之际才呈现一派新面貌,走上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东晋释道安的身世,学界常用的原始资料中都称他出生于英儒世家,因遭遇永嘉之乱年幼时就成了孤儿,由外兄孔氏抚养长大。那么他的母亲是孔子后人吗?从而道安也系孔子血脉吗?通过仔细考证,本文的答案是倾向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论述了道安与慧远在净土信仰上的不同。通过分析道安和慧远两人的僧侣实践,作者认为道安是一个具有积极入世精神的佛教领袖,弥勒信仰是一种具有入世倾向的佛教信仰形式,所以道安在信仰上选择的是弥勒兜率净土;慧远则是一个具有典型的出世精神的佛教领袖,弥陀信仰是一种具有明显出世特点的佛教信仰形式,因而慧远在信仰上选择的是弥陀极乐净土。  相似文献   

20.
<正>讲经台、东山宝塔、千佛禅寺、千佛古洞……丰富的佛教文化遗迹,见证了湖北荆门的历史沧桑,是荆门人引以为傲的名片。佛教于东晋时期传入湖北荆门城区。东晋宁康年间(373—375),道安大师的高徒慧远法师在象山东麓开坛讲经,后世称"讲经台",从而开启了荆门城区佛教文化的历史。东宝山位于荆门市城区中央,其佛缘最早应该追溯到隋朝。文献记载,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