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美学史研究,一直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自王国维以来,以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进行阐释与建构,形成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也注定了对中国美学实相的偏离。而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对中国美学史的这种研究与书写方式则缺乏深度反思。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在2013年年末举办了"中国美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专题研讨会,10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探讨交流了当下中国美学史研究与书写中的主要问题、如何实现中国美学史本身的回归与还原以及中国美学史研究对审美文化研究的借鉴等三个层面的问题,展示了目前国内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推动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深化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宗教都讲“真善美”,研究宗教应该从这三者的统一上来考察其文化内涵,但学界真正从其美学思想的角度研究宗教内在的文化特色者少,而道教美学研究正在起步。道教思想中反映出来的,以老、庄道家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宗教美学思想意识,实际上是近二千年来中国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定的分支,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不可忽视之重要部分,包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美学意识、美学观念,体现着中国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爱美之心”。同时,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明显保留了更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认为大“美”在“生”,而“生”即“道”;《南华经》认为“至道”才是“至美”;《太平经》有“出真文”,“除邪文巧伪”的美学观点;《抱朴子》有“非染弗丽,非和弗美”的推崇艺术美的说法;《化书》有“忘手笔而知书”和“师心”的艺术创作论;《本相经》有“随染即著”艺术美论等等,加上《玄珠录》、《坐忘论》、《水云集》、《悟真篇》、《初真戒说》……等道书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观点,构成了一部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都十分富于中国色彩的、富于发展性的宗教美学思想史。中国道教美学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别具特色,继道家美学思想之后,自汉代以来,同佛教一样,一直以宗教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2003年国内宗教美学的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道教美学研究尤为活跃,佛教美学研究依然卓有成效,基督教美学与伊斯兰教美学研究也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4.
综观彭教授的东方美学成就,大致可归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传播学视角 彭教授治东方美学的重要独创性贡献,是从中日文化传播层面深入研讨日本近代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影响及其导致的中国美学之近代转型开始的.此项发现研究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根据此研究成果,彭教授雄辩有力地阐述了中国美学的近现代化之路.就学术贡献而言,上述研究课题也填补了国内外美学界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可谓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5.
立足高起点追求高品位──在《中国宗教》杂志创刊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1995年7月19日)叶小文《中国宗教》杂志由国务院宗教事务局主办,是国内第一家专门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宗教工作,介绍我国宗教状况、宗教理论和宗教文化艺术的综合性杂志。...  相似文献   

6.
○王老师,据我所知,长期以来,您同时在《周易》文化美学、中国美学史、中国建筑文化美学等三个领域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每一学术领域都有收获。论著30余种,论文约200篇,真可谓著作等身,这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以及酸甜苦辣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宗教人类学在中国起步不久,是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引进并兴起的。历史虽短,但前进的步伐却是迅速的。宗教人类学研究领域除继续开展有关本土化的讨论之外,中国人类学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在中国各民族的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发掘出有价值的宗教文化资源来丰富和发展世界宗教人类学,已成为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国多元的宗教文化格局中,道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宗教。只有深入研究道教,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相较于日本和西方学界,中国的道教学术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是中国大陆较早对道教进行研究的专业学术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学人三十多年的接续努力与不断探索,当前中国的道教研究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与北京东岳庙管理委员会、青城山道  相似文献   

9.
雷小鹏  石琼 《中国道教》2001,4(5):18-21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承道家哲学思想的基础而发展出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国根抵全在道教”。其美学思想不仅融汇进中国古典美学的洪流之中,而且其美学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美学理想和美学追求的特色,反映了中华古典美学的源远流长,和与西方美学显著不同的民族特色。从道教美学人手以点见面,不仅可使我们更深刻完整把握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而且在今天现代人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重视生活质量的同时,对真、善、美的呼唤越发强烈,…  相似文献   

10.
宋徽宗的美学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但在艺术上却有着极高的天分.他一生崇信道教,曾多次亲注道经,留下了大量思想丰富、文笔优美的作品.这些作品所反映出来的道教美学思想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他所提出的以"神"为核心的宗教审美判断、"无心"的审美态度以及"淡而无为"的道教文艺观等,对我们研究道教思想文化以及中国古典美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至乐无乐”观点从道家到道教的转化、道教的生死“五苦”的宗教美感论、“乐—怒”的对立转化等三个方面,集中讨论了道教美感论的主要范畴,研究了道教以“苦”为“乐”的宗教、文化、美学根据,认为道教美感论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流的特点,发扬了传统美学注重精神世界、强调内在美的特色,同时又留下了审美无标准论和美学神秘主义的尾巴  相似文献   

12.
今天我和大家一样,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参加庆祝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国宗教杂志社成立10周年座谈会。10年来,两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自立图强的发展道路,成为国内宗教方面的重要文化和宣传机构。10年来,两社在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反映丰富的宗教生活,弘扬优秀宗教文化,促进学术理论研究,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特别是贯彻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团结和引导着国内信教群众,也影响到海外宗教界,对大家了解中国宗教的真实情况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在发展与港澳台宗…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10月21-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与华侨大学共同主办,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华侨大学海外华人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华侨大学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创新团队承办,《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协办的第七届东南亚宗教研究高端论坛在福建厦门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东南亚宗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期以来东南亚宗教研究作为世界宗教研究的重要领域和东南亚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议题持续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近年来,人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研究评述王为理(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近年来,海德格尔研究在国内已呈显学之势,而且对海德格尔的热情已超出哲学圈子,波及文学、艺术、美学、宗教等诸多领域。本文拟对当前海德格尔研究的状况做出基本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将海德格尔研究引向深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们伟大祖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各个宗教都必须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于中华大地;道教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道教是由出家全真派道士、散居正一派道士以及信教居士所组成的一个宗教整体。在中国几个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更需要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教只有努力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有利于道教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才有利于道教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建设作贡献。  相似文献   

16.
西方美学以及从西方美学概括出来的所谓“美学原理”,它们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而不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它们对于研究中国美学只有参考意义而没有指导意义。中国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奥妙只能从中国文化中去寻找;而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文化,人是什么,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是其核心问题,因此我走了结合人学去研究美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黄昉 《天风》2007,(9):40-41
李向平简介祖籍湖南邵东。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社会史学会、上海市宗教学会、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曾往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大正大学、大阪大学、英国波士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有中国宗教史,当代中国宗教,宗教社会学。近著有《文化正当性的冲突》、《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等,并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对中国宗教研究之深入,学术界对中国宗教学的理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宗教研究本土化理论的构建工作也愈发迫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审视包括儒、道、佛以及民间信仰在内的中国宗教传统,探索认识和研究中国宗教传统的具体路径,并且回答社会各界提出的与信仰和宗教相关的问题,这些是中国宗教学者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正2021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子华以及何险峰沉潜6年编撰的《中国主要宗教研究论著提要(1949—2016)》正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工具书共计有1039页,是继中国国内第一部宗教文献书目总集——《中国宗教研究百年书目(1900—2000)》之后又一部"提要"力著,为宗教研究后继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指南。该书编撰的缘起是,2008年10月王子华主编的国内首部宗教文献书目出版后,其计划在书  相似文献   

20.
跨国移民的宗教社会因成为文化全球化的重要表征而倍受关注。研究者们多运用文化适应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尽管跨国移民宗教的国际研究已经日益成熟,但是仍然面临着从研究到研究的挑战。以移民个人生活史为方法的研究,以类型移民和特定人口特征移民为对象的研究,以及对移民非制度性宗教的研究都将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