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道士徐神翁在徽宗朝声誉日隆,其神灵信仰逐渐从家乡泰州扩散流布。经过宋元时期全真教和元杂剧的推动,徐神翁进入八仙行列,其民间地位进一步提高,但也导致其人物信仰对通俗文学依赖的加强。由于八仙戏对徐神翁缺乏深层人物塑造,单调狭隘的宗教书写造成了他在元末社会实际名声的衰退。最终在元末文人笔记的叙述中,徐神翁脱离了宗教人物的藩篱,再次走入政治和世俗书写并获得新生。通俗文学对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徐神翁身上得到了高度体现。  相似文献   

2.
少女鬼“妮日”是凉山彝族民间信仰中常常作祟于人的厉鬼,因而成为人们诅咒和驱赶的主要对象。本文通过对“妮日毕”法事中所使用的主要经文的翻译和对彝族民间文学及民间盛行的民俗事象的剖析,认为凉山彝族民间对“妮日”的信仰是彝族古代崇拜少女、处女的遗风。  相似文献   

3.
咱河土家族村丧礼仪式中的"佛教道士",可看作研究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巫觋崇拜的典型代表与具体实例.论文从"佛教道士”存在的地域空间与现实处境出发,详细记述了他们在"生死过渡”中的仪式过程,并还原其作为"后世之灵魂向导”的身份属性.全文运用人类学仪式研究的"分隔-边缘(阈限)-聚合”,即"阈限前-阈限-阈限后”之广泛结构的三个阶段对"佛教道士”的运作内容进行了阶段性与层级性的文化解释,认为"佛教道士”是死生人群找寻各自存在轨迹的向导人,同时也是"生死过渡”仪式的发明者、命令者、规范者与传承者.最后认为"佛教道士”的"过渡礼仪”与现代社会的"旅游仪式”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而两者转化的关键在于"再造”.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发现于不同地域塔基中的舍利实物资料,探讨了舍利信仰所依存的二种物质形态的变化,即舍利形态的演化和佛舍利塔的功能变化。由此提出了宋代舍利信仰的“泛化”问题。继而通过对古代舍利遗物的形态变化分析,阐述了自宋代开始,舍利信仰已从原初以圣骨崇拜为核心的印度式信仰,泛化为具有象征意味的中国式的符号物信仰。进而指出了“泛化”的原因与晚唐至宋代佛教中国化与世俗化的时代背景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5.
雷神崇拜是道教雷法实行的信仰基础。从对雷神崇拜演变的历史图景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雷神崇拜以及由雷神崇拜本身所透露出的传统中国人具有的心理状态与思维模式,是后来道教构建雷法体系的潜在渊源。崇拜的产生,源于先民对自然界雷电现象的“畏惧”。然而,在雷神形象的历史演变中,世人对雷神形象的塑造有典型的人格化倾向。此后,道教沿用了民间社会的这一人格化方式,构想了可供道士召遣役使的庞杂的雷部诸神系统。随着雷部诸神体系的建立,世人的心理也完成了由“畏惧”雷神,心生敬畏,并向“策役”雷神,济物利人的转变。一、雷神形象的历…  相似文献   

6.
剑川石窟周边的白族社会,一直保持着对石窟的崇拜与信仰。当地白族民间许多民俗活动,其实是来自对石窟的崇拜,并植根于白族佛教信仰传统之中。白族社会中许多看似“民间”的习俗,大多渊源于佛教密宗信仰。宗教信仰演变为民间习俗,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7.
地藏信仰与金地藏研究述评聂士全地藏菩萨在佛教诸大菩萨信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称地藏信仰可追溯到远古农耕社会的地神崇拜,佛教创立以后,则把地神崇拜归于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在中国,随着地藏诸经典的翻译,地藏信仰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并向民间广泛地渗透普及。...  相似文献   

8.
关于彝族的宗教信仰问题,以往很多论者或者认为是祖灵信仰,或者认为是布摩信仰,本文通过对毕节彝族的田野调研和文献梳理,认为彝族的信仰形式不是祖灵信仰,也不是布摩信仰,而是翁靡信仰。彝民当然崇奉祖先,但并不是把祖先作为一个终点来进行信仰的,而是把祖先作为指向"翁靡"的一种必须形式而崇拜的,由此,崇拜祖先,在彝民那里事实上是为了回归"翁靡"。而布摩则是彝族人"翁靡"信仰中神职人员的角色,他是彝民和"翁靡"之间的重要桥梁。正是因为布摩的存在,彝民才具有了通向"翁靡"的可能性,"翁靡"的信仰因为布摩的存在具有了可靠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翁靡"信仰才是真正宗教学意义上的彝民信仰形式。  相似文献   

9.
从竹枝词看,清代贵州的民间信仰主要包括图腾崇拜(植物图腾和动物图腾)、人物崇拜(包括祖先崇拜与先贤崇拜)和各种巫术崇拜,其特点是以原始宗教信仰为主。这些民间信仰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成为民族认同的集体记忆和显要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0.
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民间信仰研究至少应包括三个基本领域,即民间信仰志、民间信仰论、民间信仰史,它们又各有自己的支系,共同合成一个较完备的研究体系。其中,“民间信仰志”是研究的基础,“民间信仰论”是总体系中的主体,而“民间信仰史”则是对这一研究的总结与深化。民间信仰研究体系的建构,不仅是丰富学理的努力,也是对研究实践的引导。其理论的完善与研究实践的深入,标志着“宗教民俗学”这一学科的建立与成熟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宋代收录民间志怪故事最多的小说合集,《夷坚志》在一定程度上真切地反映出了道士群体在南宋人心目中的形象,体现出了道士群体在当时扮演的社会角色.通过对《夷坚志》中有关道士的故事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与有关其它宗教人士的故事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其典型的“专业、可靠”的职业形象.这种形象的出现,与道士群体在当时的宗教市场上所面对的多元竞争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在宋代民间驱邪活动中,道教驱邪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宋代社会中的驱邪者进行分类后发现,道教驱邪之人或者是使用道法进行驱邪之人在宋代民间社会中较为活跃.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道教文献中对驱邪之人训诫内容的丰富.而且特别是宋代道法思想发生变化之后,道教文献中对于使用道法进行驱邪之人的要求变得日益严格,不仅要求施法之人做到“道法相符”,更要求其在修炼法术的同时“修身诚意”.这样的一种转变,是道法思想成熟的表现,也与宋代的社会思潮密不可分.道士进行驱邪活动,不仅是为民除害,更是自身“欲功行速”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成为道教在民间社会传播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财神"五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财神崇拜中,五通神是最早、最广泛的一个.从民间对五通神的描绘和不同称呼中,透露出五通信仰的流行有其必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吕洞宾     
(生卒年不详)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嵒(一作岩),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又为民间神话故事的“八仙”之一。河中府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另有京川蒲坂或东平之说)。少习儒、墨,举进士不第  相似文献   

15.
传世典籍中,对于六朝民间信仰的记载不多,然而关于民间圣火崇拜的记载却值得注意。六朝文化遗存中的圣火崇拜印迹为六朝社会信仰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六朝圣火崇拜虽然延续着华夏民族圣火崇拜的历史轨迹,然其背后蕴含着极为明显的异域宗教因素。六朝圣火崇拜的信仰模式杂糅了佛教、祆教等异域宗教中以"圣火"崇拜为核心的宗教礼俗,极具六朝文化的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16.
论道教的唱道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情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本文通过史籍道经中相关资料的详细考察,认为道情早在五代时期就已产生,道士唱道情旨在宣扬道教之“道”。道情艺术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宋元明清道士和文士的道情创作,反映出道教对中国俗文学的影响,也显示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道教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吕洞宾信仰在宋元明清四代流传,“剑”成为其最易辨识的符号,后来,具有降妖除魔的宝剑就成了吕洞宾的象征,在“暗八仙”中成为吕洞宾的代表符号。可以说,“剑”不仅代表了吕洞宾的身份、地位、形象,也代表了吕洞宾作为神仙所拥有的神奇能力。宋代有关吕洞宾生平事迹的文本不胜枚举,粗略翻阅,与“剑”有关的描述就有10多部。  相似文献   

18.
正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神祇和自然崇拜,也有忠臣名将及祖先崇拜。近年来,广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民间信仰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民间信仰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2019年1月,  相似文献   

19.
看到4月11日《杂文报》7版凡夫唐的文章《我“迷信”吗》,我不禁哑然失笑,你又学习算命,又抽签拜神,还请道士招魂开路,超度亡灵……你要不算迷信,世上还有什么算迷信?《现代汉语词典》的“迷信”条的注解是:“1.信仰神仙鬼怪等,2.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这两条你都够格,你是当今中国的标准迷信人。  相似文献   

20.
彝族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主崇拜,它除了具有原生型的巫文化特点外,还吸收了大量儒释道文化元素,形成了巫释道合流的宗教信仰,即彝族民间信仰与汉族民间信仰的载体同时存在,具体表现为土主崇拜与儒释道三教的融摄,在信仰民间巫鬼的同时,还信奉儒释道三教,呈现出多元宗教并存相融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