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神论可以分为积极的无神论和消极的无神论。广义上的积极无神论是指不信仰所有的神,狭义上指不信仰一个神性的上帝。消极无神论在广义上指没有对任何神或者诸神的信仰,在狭义上指没有对一个神性上帝的信仰。现实中,人们经常根据不同的神的概念持有不同的无神论观点。不可知论可以分为怀疑型不可知论和抵销型不可知论。如果将神界定为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宇宙创造者,将无神论者理解为某个不相信这样一个上帝存在的人,将不可知论者理解为某个既非相信也非不相信这个上帝存在的人。那么,如果你是个非信仰者,你不应将信仰悬置起来,相反,做个无神论者将是更合理的选择。鉴于无神论是真实的见解,它是否就应当被所有人接受?有人认为宗教信仰虽然不正确,但却有它的有益之处,而马丁深入地剖析了这种观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略述程朱理学的神学色彩和无神论意味王学义程朱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体系,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正是在这个唯心主义体系中,却包容了无神论思想的唯物颗粒,构成了既有神学色彩,又有无神论意味的精巧圆滑的双重表态。出现这种双重形态,当然有其深刻的原因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J.B.科布  黄铭 《世界哲学》2008,(5):108-111
本文在分析传统上帝观念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危害的同时,又指出现代无神论相应造成的局限性,认为西方应该批判地重新利用基督教传统作为现代世界的灵性资源,而中国也应该把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化结合起来。以怀特海哲学为基础的过程神学或过程思想正在努力地实现这种结合。  相似文献   

4.
阿戈娜意为“受束缚的妻子”。她显示了犹太妇女在人身和社会关系上对男子的高度依赖性和附属性的症候。犹太教典籍中潜隐的父权制神学观制约了犹太妇女的地位,阿戈娜在宗教上的零度位置是父权制神学整体压迫的一个部分。这种父权制神学体现为二元主义以及由之所确定的男/女两极不平等的分化上,具体表现为:权力/恭顺、神圣/世俗、精神/肉体。后父权制神学意味着在父权制神学之内之外开展重建工作:在理论上重新审视上帝的性别身份即认为上帝是兼性或无性代词;在宗教实践中培养起一种多元整体主义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60多年前爱因斯坦曾私下谈到“上帝”不过是一种措词,而霍金如今则公开指出“神学是没有必要的”。这说明科学的社会影响日久弥深,杰出科学家对无神论的思想越来越心领神会。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与近代启蒙思想家相反,他把物规定为近代世界的主体,而把人理解为物的客体。本文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货币章》为基础,通过对"产品→商品→交换价值→货币"这一物的进化过程的分析,以"交换价值成为目的:人的主体地位失坠"、"中介物的独立:货币成为上帝"、"物的世界体系的形成"这样的三部分,重构了物从客体上升为主体,最后在人的世界中获得胜利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深入解析萨特对巴塔耶的批判,来阐明其在"存在-虚无"本体论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无神论人本主义的内涵:在萨特看来,无论巴塔耶如何从原则上抗拒神秘主义及其神学前提,他的"内在体验"主张由于未能跳出传统神学所构建的超越性视角,从而势必包含对某种形式的超越者的领会,由此必然会被定性为一种神秘体验。总之,巴塔耶未能通达真正意义上的无神论,即那种拒绝以任何方式在关乎人的问题中置入"非人"因素、始终坚持在"人"这个单一而绝对的内在平面上考量一切问题的思想要求。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关于《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的重要批示,从国际战略角度提出研究宗教问题的重要性。任继愈将毛主席的批示精神概括为"研究宗教,批判神学",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者。坚持这一学术范式对于当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近些年来,宗教研究领域提出的"学术神学"范式,形成对"批判神学"学术范式的挑战。某些号称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学者,绝口不提科学无神论。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最底层的基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科学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占有重要地位。加强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是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个科学认识论的重要问题。文章认为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有两大流派。一派是以近代哲学家培根为代表提出的“纯观察”方法;一派是波普、库恩、汉森等现代科学哲学家主张的“观察渗透理论”。前者对于近代科学冲破神学与经院哲学的束缚而兴起和发展有过巨大作用,后者则是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认识论观点。这两大流派各自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中的一个方面,都只有某方面的道理。文章认为,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观察一方面受主体中理论结构的巨大作用和观察手段的限制,另一方面又要排除理论结构的消极影响,改进、提高观察手段,这二者的结合与相互作用,表现了认识运动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首先,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现代社会理论,具有宗教神学所没有的开放性和传统无神论所缺乏的现代性;第二,马克思无神论是凝聚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力量,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中国政教和谐与宗教健康发展的思想保障;第三,从国际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中国文化传统深度契合,形成一种以人文关怀为特质的文化软实力,这种文化软实力可以化"文明冲突"的戾气为文化交流的祥和。  相似文献   

11.
《无神论》是美国马丁(MICHAEL MARTIN)教授写的一部名著,副标题《哲学的合理性证明》,1990年出版。书前有一篇颇长的《绪论》,针对一些有神论者的批评,作了扼要的回应,从中可以看出当代西方宗教神学是如何抨击无神论的,以及他对这些抨击所作的逻辑反驳和对无神论的合理性证明。我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还有作者无意中透露出来的美国的意识形态和宗教自由问题。作者回忆说,他幼年受家庭影响,倾向无神论,但同时知道,无神论在美国民众的心目中是很坏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上帝”。记得“三年级的一天,我向一个有同情心的指导顾问透露…  相似文献   

12.
神学解释学是理解中华文化处境里上帝圣言之有效路径。中国教会正在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从这样的思的层面来看,又是一项关于如何理解上帝圣言这一话语事件的历史性事业。因此,神学思想建设最基本的认知就表现为对话语事件的语言学理解和言说式解释。在这种基本的解释学层面里,丁光训主教提出的神学思想建设其前设性导向的确立就必将首先关涉到作为基督信仰本质的基本信理,如“三位一体”和“上帝的眷顾”等。  相似文献   

13.
<正>什么是神学教育?神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有人将神学教育定义为训练神学生去认识上帝及服侍上帝。也有人将神学教育理解为"一个心性、灵魂、理智和力量的旅程",一个进入上帝生命的旅程,一个给世界带来医治的旅程。无论哪种理解都认为神学教育对教会领袖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神学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培养教会领袖,它是一种特殊教育,也是一种全人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特殊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14.
物象美学是20世纪美学逻辑进程的必然结果。19世纪末尼采关于上帝之死的宣谕,标志着神本主义美学的最后消亡,并预示着绝对主体主义或人本主义将成为20世纪西方美学的重要话题。20世纪中期,福柯进一步提出了“人之死”的哲学命题,既意味着人本主义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倾向而走向了尽头,也为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审美关系提供了契机。物象美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试图在对传统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双重还原中为当代美学确立新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加尔文神学体系中的神人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本文认为加尔文所强调的至善的上帝观念与败坏的人性观念具有辨证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肯定上帝是至善的同时,并不说明人性观是全然悲观的,即使在人性腐化堕落之后,上帝仍然以其至善保留人得以救赎的希望。因此,本文将基于辩证二元结构的视角来梳理加尔文神学思想中的神人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主体与客体同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仍然是目前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的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古代、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的说,“在当代,思维和存在这个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即使在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仍然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和无神论者是从感性实践的基础上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毁灭性打击的话,那末,稍后的康德则是从纯粹理性的逻辑批判的基础上,结束了用人类理性证明宗教神学的企图,因此,两者从不同角度的批判具有相辅相成的意义。不过,由于前者是从唯物论的哲学立场出发,因此能够达到唯物主义的战斗无神论的高度,后者则是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哲学立场出发,因此使他对于宗教神学的批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是:一方面,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从“理沦理性”上否定了上帝;另一方面却又在“实践理性”中把上帝又重新请了回来,主张创立一种理性的“道德宗教”。  相似文献   

18.
绿萝 《天风》2012,(11):8-9
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学者逐渐意识到环境危机的严重性,并开始反思基督教在环境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便是"生态神学"的开端。基督教生态神学通过阐述上帝、自然和人的关系,从神学角度为生态伦理、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信仰基础。近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生态神学的研究在国内也悄然兴起,引导越来越多的基督徒关注环保问题。陈慰中博士在《生态环保神学》中说,  相似文献   

19.
作为西方极其重要的哲学家和基督教思想家,爱留根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从“无”或“不存在”的概念对上帝的理解和思考,这种空前深刻的考量集中体现为一种辩证关系:上帝既是绝对的隐匿,又是通过自我显现的创世!如何在绝对的分裂中保证上帝的独一和完善?如何使上帝在绝对超然的隐匿之无中自我显现和创世?这既是最重要的基督教神学问题,也是形而上学关切的根本。爱留根纳通过他的神学美学给出了天才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奥古斯丁探讨人的生存境域的出发点是人与上帝的关系,而在他看来,这种关系主要是一种创造与受造、拯救与得救的关系.他认为,人虽然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主体,而是一个需要仰赖神圣的眷顾的客体.为了澄清他的生存哲学对基督教伦理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结合他的神学背景,着重分析了他对人的"种质"及其与人的现实处境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实现等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