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整合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明人类情绪的生理机制是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往研究倾向于分别考察情绪的外周反应模式和脑机制。近年来,随着情绪电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许多研究者从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释情绪生理机制的整合模型。其中,以情绪环路模型和神经内脏整合模型为典型代表。前者强调由外周到中枢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试图说明情绪经验形成的机制;后者则采取由中枢到外周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试图阐明情绪调控的机制。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借鉴这两个模型,并结合近期有关情绪信息加工神经机制的新成果,以便构建能够更为全面解释人类情绪的生理模型。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和抑郁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心理神经免疫学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和免疫之间存在双向交流通路,免疫系统可能在一些心理精神障碍中具有重要作用。“抑郁症的细胞因子假说”认为细胞因子作为神经调质,可能在抑郁症的病因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个假说得到了很多证据的支持。而在动物身上应用前炎性细胞因子也能够引起与人类抑郁症行为症状非常类似的“病态行为”。研究认为外周细胞因子通过信号传导进入脑内与中枢产生的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5-羟色胺系统,从而导致抑郁症。细胞因子的中枢效应可以解释很多抑郁症状,“抑郁症的细胞因子假说”为探讨抑郁症状的机制和治疗抑郁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张帆  雍武  邵枫  王玮文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0):1597-1607
已知肥大细胞作为免疫细胞在过敏反应和炎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肥大细胞在中枢亦有表达, 但对其作用了解不足。新近的研究发现中枢肥大细胞在脑功能和行为调节中发挥重要的内源性平衡作用。一方面, 中枢肥大细胞在维持相关脑区发育, 正常神经活动, 以及动机, 情绪和认知等多种行为中发挥保护性作用, 各种应激条件诱导的中枢肥大细胞表达和活动改变参与脑和行为的适应性反应过程。另一方面, 中枢肥大细胞过度激活或者过度抑制都可导致脑功能和行为异常, 并参与某些免疫相关心身疾病的病理过程。体外神经解剖学和功能学研究证据提示中枢肥大细胞与神经系统间存在结构性和功能性相互作用网络。肥大细胞和神经组织间通过形成类似突触的结构性联系直接影响相邻细胞的活动。肥大细胞还可以通过脱颗粒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调节神经活动, 同时表达多种受体接受脑内免疫性和神经性分子调节。但是目前对于中枢肥大细胞-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认识主要基于体外研究, 其在脑内相互作用方式及其与特定脑区功能和行为表型的关系所知甚少, 开展相关研究可以为认识脑与行为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耳机传送双重听觉信号的知觉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了耳机以叠加法和分离法传送双重听觉信号的知觉特点.实验结果表明(1)响度感觉是听觉中枢对同一信号的双耳输入强度加工整合的结果;(2)信号间的中枢干扰作用比外周干扰作用要小.前一论点在对三维虚拟听觉显示研究中也是应十分注意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们发现了一些实验室指标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有一定预测意义,包括糖化血红蛋白、维生素B12、甲基丙二酸、全反钴胺素、同型半胱氨酸、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等.这些指标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防治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6.
听觉掩蔽的机制是解决嘈杂声学环境下对特定目标声音进行加工, 即“鸡尾酒会”问题的关键。听觉掩蔽可以分为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两种类型。前者是因为目标和掩蔽声音在听觉外周在时间和频率上的重叠所造成的, 而后者被认为是掩蔽声音在听觉中枢和目标声音竞争加工资源所造成的。长久以来, 信息掩蔽一直被当作一种单一成分的现象, 这一概念框架已经成为制约对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瓶颈。信息掩蔽中至少包含有知觉信息掩蔽和认知信息掩蔽两种亚成分, 它们源于不同的中枢机制。多个说话人声音掩蔽的条件下, 总体掩蔽量是能量掩蔽、知觉信息掩蔽和认知信息掩蔽等成分总和的结果。操纵掩蔽和目标声音的知觉空间分离、掩蔽声音的可懂度以及掩蔽和目标声音的知觉相似度, 可以实现对两种信息掩蔽亚成分的双重分离。应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发现两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7.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 NSC)是一种终身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其子细胞能分化产生神经系统的各类细胞,这一特性为神经系统各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模型方法是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模型方法在神经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关炎症与肿瘤相互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髓样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TREM-1)作为一种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激活型受体,在炎症反应发生、级联放大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影响肿瘤微环境中各种相关细胞因子(如IL-8、MCP-1、TNF-α)水平,通过损伤、抑制修复等机制参与肿瘤发生、浸润和转移等病理性过程,影响患者预后.本文主要就TREM-1在肿瘤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奖惩现象及实验揭示了:兴奋了奖赏中枢的思想、行为(神经通路)能被奖赏中枢强烈易化,而兴奋了惩罚中枢的思想、行为能被惩罚中枢强烈抑制。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奖惩中枢在学习中的作用得出:思想、行为的动力由奖惩中枢影响产生;奖惩中枢在思想、行为(神经兴奋)习惯的选择、形成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肿瘤生物治疗已经发展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种治疗方法,并且已被逐步应用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治疗中.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通过辩证性、系统性分析,可以认为优化组合的综合治疗有望成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主导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直肠间质瘤致下消化道大出血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间叶肿瘤,直肠间质瘤更为罕见,在直肠肿瘤中的发生率0.1%以下。直肠问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其他直肠肿瘤相似,随肿瘤逐渐增大可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排便困难等。临床确定诊断困难。手术治疗是能够治愈直肠问质瘤的唯一方法。格列卫作为一线化疗药物对术前降期及改善预后都有良好疗效。本例患者因下消化道大出血入院,肿瘤近肛缘,术中病理考虑为直肠闻质瘤,完整切除肿瘤后行保肛术。术后应用格列卫,随诊3个月无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结核介入诊治的认识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结核(EBTB)的介入诊断和治疗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有必要加深认识和思考。EBTB的支气管镜下分型目前分为五型,即炎症浸润型(Ⅰ型)、溃疡坏死型(Ⅱ型)、肉芽增殖型(Ⅲ型)、疤痕狭窄型(Ⅳ型)、管壁软化型(Ⅴ型),建议在原来EBTB“五型”的基础上将结核性支气管瘘从第Ⅱ型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一型即Ⅵ型。在支气管结核的治疗中,应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包括高频电刀、冷冻、氩气刀、激光、支架置入、球囊扩张以及黏膜下穿刺注射抗结核药物等综合介入技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A16)、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而重症多由EV71感染引起。由于EV71的高度嗜神经性,重症者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害、急性肺水肿/出血等。现就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与处理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研究301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将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例按病原种类分为病脑组、结脑组、化脑组及隐脑组4个组,应用相关的统计描述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发现病毒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其中病毒性脑(膜)炎高发于5月及7月,结核性脑膜炎则高发于1月与3月,有明显的季节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首发症状依次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搐及神经系统定位症状。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共3 383例,筛选出符合IMPC为实验组,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本组IMPC 167例,占同期乳腺癌4.94%,年龄29岁~80岁,中位年龄54岁.淋巴结转移者共135例,占80.8%,淋巴结转移数目≥4个共105例,占62.9%,HER2阳性率58.7%,与ID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为一种少见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淋巴管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行为.应与其他类型肿瘤进行鉴别,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17α-羟化酶缺陷症(17α-OHD)是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的一种罕见类型,很容易漏诊和误诊。17α-OH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可导致糖皮质激素合成减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性腺激素合成减少,而促性腺激素反馈性增高,同时可伴有盐皮质激素水平的升高。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早期诊断并予以激素替代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现报道2例我科17α-OHD的诊治经过,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肿瘤占位效应(头痛、视力受损等)、功能性腺瘤引起的激素水平过高和正常垂体受压破坏引起的垂体功能低下等症状,因此多数患者的生命质量受到影响。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念的逐步深入,除了关注患者的内分泌紊乱、肿瘤大小以及肿瘤引起的症状外,患者的生命质量也应该受到密切关注。本文将针对国内外对垂体腺瘤患者生命质量评估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刘谞  马剑虹  朱玥 《应用心理学》2010,16(4):332-340
社会两难中惩罚系统对合作的影响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前人研究发现惩罚系统可以促进合作,但也有学者提出惩罚系统对合作动机具有破坏作用,存在不一致结论。且这些研究大多只关注金钱惩罚而忽略了社会惩罚。本文采用2(惩罚类型:金钱,社会)×2(惩罚频率:高,低)×2(阶段:有惩罚,无惩罚)混合设计,利用"惩罚撤除"实验范式,比较了社会高低频惩罚和金钱高低频惩罚对合作、归因以及预期的影响。并探讨了合作、归因、预期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金钱和社会惩罚均可提高被试合作水平;(2)金钱高频惩罚减少了对合作行为的内归因,惩罚撤除后合作行为下降,而低频惩罚没有出现下降效应;(3)社会惩罚增加了对合作的内归因,高低频惩罚在移除之后均保持较高水平,且之前的惩罚频率越高,保持效果越好;(4)合作、预期与内归因正相关,外归因负相关,同时合作与预期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食管裂孔疝即腹腔内脏器经食管裂孔疝入胸腔,并引发烧心、反酸等消化道及其他非消化道症状。按其解剖及临床表现可分为四型。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一系列客观检查可以明确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分型及疾病进展程度。食管裂孔滑动疝并发反流、食管裂孔旁疝合并明显症状、混合型及多器官型食管裂孔疝或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通常应优先考虑手术治疗,以消除疝形成的因素,控制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手术目前通常采取腹腔镜下疝修补、补片加强及胃底折叠术,同时也存在食管延长、胃固定等其他替代术式。围手术期通过积极地控制风险因素,有助于降低各类术中、术后并发症风险及复发率。对复发、儿童及肥胖等特殊患者,也应视患者条件积极实施手术治疗。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食管裂孔疝手术在手术入路、补片材料、复发及并发症控制、日间手术模式应用等方面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免疫系统具有特异性破坏肿瘤而不损伤正常组织的能力,并且可以产生长久记忆从而阻止肿瘤复发。过去30年的肿瘤免疫研究充分证明肿瘤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且机体免疫监视可以阻止肿瘤的发展或长期控制。目前的临床试验提示免疫治疗可能成为肿瘤治疗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试验中发现免疫相关的毒性、疗效评价标准以及观察终点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及靶向治疗均存在很大的差别。为了充分发挥免疫治疗的疗效,研究者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肿瘤与宿主免疫反应之间动力学关系以及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识别、评价及处理免疫相关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