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目前大多优质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各大中型医院手里,而这些优质医疗资源因患者住院时间较长造成利用率低下,加上患者倾向选择到大医院就诊,导致这些大中型医院出现"看病难、住院难、手术迟"的现象。日间手术模式因住院时间短可有效解决上述医疗供需矛盾。但日间手术模式在国内很多医院开展并不甚尽人意,主要源于医务人员开展日间手术积极性不高及很多地方现有的医保结算政策不配套。为使日间手术模式早日惠及广大患者,如何在医保政策下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及实现患者术前检查费用被结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日间手术是有效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患者费用的新型医疗模式。医院建立了路径化日间手术模式,将日间手术患者院前初诊、院内手术、院后随访等整个诊疗过程路径化、流程化,患者在24小时完成所有在院检查、诊疗,具体包括专门建立日间手术病房集中管理、实行医生患者准入制度,路径化日间手术流程具体到时分、严格执行手术核查制度、实行按病种支付费用、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医院管理效能整体提升。最后提出要进一步厘清日间手术内涵,手术相关检查费用应纳入报销范围,要兼顾患者、医院、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医疗优势资源大多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区域医疗中心),而这些优势资源却因患者住院时间较长而未被高效使用,加上患者愿意选择到大医院看病,致使这些大医院出现"看病难、住院难、手术迟"的现象。日间手术模式因住院时间短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青睐,是一种可能解决上述矛盾的新的医疗模式,但因患者住院时间短,对其围术期正确评估显得尤为重要,为最大限度消除医疗隐患,笔者深究中国《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之精髓,逐渐制作出具有我院特色较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的围术期综合评估及术后随访图(量)表,这些可能对初始开展日间手术的医院格外有意义,甚至可能更有利于日间手术模式在基层得以推广。  相似文献   

4.
日间手术制度运行过程中涉及到医疗服务供给方、需求方、支付方等多方利益,各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深入分析医院、医保、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苏州市A、B两家医院日间手术运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例,探究日间手术存在的医院管理仍需科学化、精细化;医保配套仍需合理化、拓展化;患者宣教与康复仍需家庭化、社区化等问题与发展策略,为最终推动日间手术在我国长远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日间手术在欧美国家广泛开展,国内引进以来,其"短、平、快"的特点对解决"手术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基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医疗服务的理念,将日间手术进一步拓展为日间诊疗。通过明确日间诊疗病种、术式及管理流程,在质量、效率、体验三方面将取得较传统模式更大的优势。日间诊疗作为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既有赖于其他学科技术的进步与运用,同时其发展也需要得到患者、医保机构、医疗监管机构等的认可与支持。"高质量、高效率、良好体验"的日间诊疗服务有望为解决"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目前已发布多个腹股沟疝治疗临床指南及临床路径,腹股沟疝治疗相对成熟规范,但传统的诊治模式日益与当前快速的社会节奏与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无法适应。随着中国医改的逐渐深入,采用日间手术模式推动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成为解决当前医疗困境的一种可能。笔者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探讨在日间手术模式下开展腹股沟疝手术的规范化问题,为解决目前患者"看病难、看病贵、住院难、手术迟"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日间手术麻醉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间手术,指患者在一个工作日(24 h )内完成住院、手术及出院。由于其不受医院住院病床的限制,可以减少患者的候诊时间,手术室资源利用率增高,同时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随着日间手术的日益开展,对于麻醉安全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麻醉医生需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严格掌握日间手术患者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患者,遵循麻醉流程及提高麻醉技术,抓好麻醉工作的各个环节。本文将结合围麻醉期的众多方面来探讨如何保证及提高日间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为切实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分级诊疗的政策,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住院难、手术迟"之医疗供需矛盾,探讨三级以上医院让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的Ⅲ级、Ⅳ级的患者(以下简称"Ⅲ级、Ⅳ级患者")得以开展日间手术的策略。结合工作经验,查阅文献发现,加强围术期评估和术后随访,以对患者进行闭环管理,可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安全隐患;术后快速康复理念下多学科协作是使Ⅲ级、Ⅳ级患者得以顺利开展日间手术的基石;麻醉医生通过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为Ⅲ级、Ⅳ级患者开展日间手术提供安全保障。从而进一步说明Ⅲ级、Ⅳ级患者得以开展日间手术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医院众多科室协作努力,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计划性手术指对需要择期手术的患者实行住院前完善检查,在预定手术日当日住院、当日手术,并通过快速康复策略促进术后早期康复。计划性手术的特点是手术前零等待,手术后快速康复。日间手术亦属于计划性手术。本文在国内率先提出计划性手术的概念,提出适合国内环境的管理模式与手术流程,讨论了结合临床路径开展的必要性与步骤,建议通过纵向与横向的医疗体系改革建立和谐医疗生态系统,同时对实施计划性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意见,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患者"看病难、手术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日间手术作为欧美的主流外科模式,在21世纪初由中国部分医疗机构自发引入,以期解决"住院难、住院贵"的难题。随着其优势逐渐得到社会各界认可,更多的医疗机构加入其中,2011年,成都市政府将日间手术的开展纳入年度政府工作目标,从而正式在中国得到政策支持。其后各地政府支持力度逐渐加大,2012年江苏省发布国内首个规范日间手术开展的省级政策文件,2015年国家卫计委、国务院先后发布国家级政策文件,为进一步改革国内日间手术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奠定基础。日间手术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对其政策的演变也值得思考,从二者的互动中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未来日间手术发展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子宫肌瘤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有些医院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有过治、滥治的趋势,亟待统一认识、规范管理、明确治疗原则。本文将围绕子宫肌瘤该不该治疗,该不该手术,该不该切除子宫进行探讨,重点介绍手术、药物、介入及物理消融术等各种方法治疗子宫肌瘤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SCIRI)是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arrest,DHCA)主动脉手术期间一种致命性的并发症,它对患者和其家属及医务人员带来严重的身心危害。在DHCA主动脉手术期间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13.
在近20年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微创已经成为了外科医生行使手术的重要选择之一;由于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不但追求高生存率,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病痛,快恢复期,伤口美观等,微创外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本文主要探讨了微创心脏外科的分类(小切口技术,电视胸腔镜辅助心脏外科技术,机器人辅助心脏外科技术)以及各种新技术在心脏外科领域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辩证地指出了心脏外科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同时指出了医疗为患者个体服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多学科专家组诊疗模式(colorectal cancer multidisciplinary team,CRC-MDT),最早始于英国,它以病人为中心,多个学科共同参与诊治过程,制定出最适合病情的多模式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此后,结直肠癌多学科专家组诊疗模式逐渐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医疗中心相对集中的国家得到推广和完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于2002年成立了包括内科、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8个学科专家组成的胃肠MDT。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实,结直肠癌多学科专家组的诊疗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明显改善结直肠癌病人预后,增加了患者的临床获益。目前,结直肠癌多学科专家组诊疗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现代医院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直肠癌MDT模式不只是对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而是对整个医疗过程全程指导,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增进学科间了解。在欧美CRC-MDT发展完善的地区,人们的目光不仅关注MDT在结直肠癌诊治中的应用,而且注意到了MDT作为一套宏观的医疗管理模式,在结直肠癌诊治流程运作中的社会效益、经济学价值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医患沟通的能力和技巧是院前急救人员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与院前急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密切相关.在美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普遍遵循医患沟通"十条金律",包括:(1)保持职业化状态;(2)始终保持与患者目光接触;(3)给予患者恰当的称呼;(4)使用患者听得懂的语言;(5)保持恰当的语速、语调和语气;(6)与他人谈论患者病情务必谨慎;(7)当心自身的肢体语言;(8)给患者留下回答问题或反应的时间;(9)告诉患者病情真相;(10)注重与特殊群体的沟通.本文简要解析了"十条金律"的内涵与意义,对我国院前急救人员或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学者喻国明和郑丽勇的传媒影响力理论和学者黄希庭的价值观体系理论,自编问卷,对安徽省三所医学院校的1998名在校医学生展开调查,实证研究涉医传媒信息对医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探索其内在机理.结果发现:涉医传媒信息对医学生价值观产生显著影响:(1)涉医传媒信息内容、信息时效性正向影响医学生的心理需求;(2)信息加工程度、信息传播渠道、信息传播媒介、信息发布者等正向影响医学生对涉医传媒信息的信任程度,并进而影响医学生的价值观;(3)心理需求和信任程度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体外循环技术已经不仅仅用于心脏手术,还广泛应用于非心脏手术。应用体外循环技术切除气管内肿瘤比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扩大了手术适应征,但是也附加了相应的手术并发症。临床医生应有系统的观点,以循证医学模式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个性化地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患者。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通过手术来解除患者心血管方面的疾患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开展心血管手术离不开体外循环,然而,体外循环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医学和非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实施过程中还会对患者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非医学方面的哲学角度来看,体外循环的整个过程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用联系的、矛盾的、辩证的哲学思维去看待体外循环中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提高体外循环灌注技术的质量,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术前进行人文关怀式沟通和健康教育对肺癌手术患者全麻诱导后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将83例非同期别的肺癌手术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双腔管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分成两组。观察组进行人文关怀式沟通,对照组采用普通沟通。判定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根据焦虑评分反映两组患者入院即刻及手术前的心理变化情况,监测全麻诱导即刻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5min患者平均动脉压(MBP)的波动、心率(HR)的变化,用两个时间段两个变量的差值来反映两组患者全麻诱导期发生心理和生理反应的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院即刻焦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SAS评分两组患者较入院即刻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明显(P〈0.01);观察组患者MBP波动无统计学意义(P〉0.05)、HR波动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证实人文关怀式沟通和健康教育能够减轻肺癌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对麻醉和手术产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探讨SLIPA^TM喉罩用于全麻眼外科手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和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60例ASA Ⅰ或Ⅱ级在全麻下实施眼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SLIPA^TM通气道组(30例)和气管内插管组(30例)。在麻醉诱导前(T0)、插入SLIPA“通气道/气管导管后即刻(T1)、插入SLIPA^TM通气道/气管导管后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