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与死同时存在,相伴相随,构成人生命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的质量逐步成为人们新的选择.人们在提倡“优生、优育、优活”的同时,也倡导“优死”.本文拟从医学及哲学的角度介绍晚期肿瘤患者应该如何正视生命,面对死亡,走好人生最后一程.  相似文献   

2.
生与死同时存在,相伴相随,构成人生命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的质量逐步成为人们新的选择。人们在提倡“优生、优育、优活”的同时,也倡导“优死”。本文拟从医学及哲学的角度介绍晚期肿瘤患者应该如何正视生命,面对死亡,走好人生最后一程。  相似文献   

3.
论先秦儒家的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人应该“忌谈死亡”而“注重人生”。怎样对待“生”呢?应该“善生”、“乐生”、“荣生”。怎样对待“死”呢?应该“不怕死”、“蹈仁死”、“死后哀”。而要达到人们对他的死而“哀”时,就必须生而“荣”也。这就是先秦儒家“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的生死观。后来毛泽东对革命烈士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就是对儒家的这种生死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郑州市护理专业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优逝的认知水平,比较分析护生与医学生优逝认知差异,便利选取某高校护生378名,医学生100名,采用优逝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和医学生对优逝的认知基本都符合善终服务理念,均比较注重尤其是护生更注重满足临终患者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但两者对生理需求中无痛治疗/护理重要性的认知均待改善,在校死亡教育有必要强化这一部分知识的培训和观念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生命探寻     
许月恩 《天风》2005,(6):38-38
生命可畏,可畏生命。记得诲啸事件后,好友给我的短信:生命很脆弱,经不起风浪,活生生的人,转眼之间就消失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度好每一天。真的,生命脆弱得“如一片云雾”,又短暂得像“一声叹息”(诗90:9)。当人类面对疾病、战争、灾难时,也只能是无奈,无助,困惑不解。“无人有权力掌管生命,将生命留住, 也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这场争战,无人能免”(传8:8)。生命虽然是如此的短暂,不堪一击,却是神所赐的“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诗139:14)。大卫对生命的回应是“受造奇妙可畏”,今天的我和你对生命又是怎样的感慨呢……  相似文献   

6.
主张“天地之大德 曰生”的道教,要求人 们应该珍惜生命、重视 一切生命的存在价值, 所以重人贵生思想一 直是道教的优良传统。《道德经》认为“道”是 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 事万物的演化者。既然 万物都是道的化生,都 内含道的德性,那么万 物就应该在道法自然 的原则下,任性自在, 自足其性,得以自然之 存在与发展;人们理应尊重道所赋予自然界万物的基本 生存权利。万物无论是从其诞生、发展还是消亡都应该 遵循“道”的运行法则,而杀戮和战争这种造成生灵涂 炭的行为当然就是背“道”而驰的了。所以《道德经》明 确地反对给社会和百姓带来灾…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密码     
生命的密码,根据现在的科学说,已经研究出来了,那就是“基因”!其实,生命的密码——基因的另一个名词——业力,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经召告人间了。如果生命的密码“基因”,只是说它像细胞,是一个单位的话,基因还不够解释生命,应该用“业力”来说,更为恰当。业,是身口意的行为,有善业、恶业、无记业。“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只要是身口意所  相似文献   

8.
涂智进 《天风》2006,(18):21
耶稣说:“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这是耶稣所给予我们的一个切实的应许,也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的一个显著的目的。耶稣基督的到来就是要更新我们的生命,使我们活出一种有意义的生命,活出一种丰盛的生命,而不是萎缩的或萎靡不振的生命。那么,什么是“丰盛的生命”或“更丰盛的生命”呢?我认为一个丰盛的生命或更丰盛的生命,就是活泼、有能力、能造就人、能给人带来益处,并且是能够分享,并善于分享的生命。耶稣在约翰福音中的另一句话更能体现这一点,他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  相似文献   

9.
我们是软弱的,我们会觉得生命中有许多无法承受之重。主耶稣也曾经历这种心灵的痛苦,他受难前来到客西马尼时,“就惊恐起来,极其难过”(可14:33),“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22:44)。 处于哀伤与痛苦之中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得释放、得拯救呢?  相似文献   

10.
我要探讨的是,在人的生命开始发展过程中,“我”是什么时候存在的。我认为,人们找到了“我”的存在,从而认识自己的造生者——天主,比之由仰观俯察,藉万物所呈现的德能,而认识天主,就更为亲切,而且亲切至至。 “趁上主可以找到的时候,你们应该寻找他;趁他在近处,你们应该呼求他。”(依55:6)  相似文献   

11.
《秋水》最后一段写道:“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习惯上以为这是孔老夫子在哀叹滔滔而逝的东流水,其实不是——他哀伤的正是这貌似静谧、澄澈的秋水,只有在这里,他感受到生命真正消亡时的过程。”这段话中,“人们习惯上以为……其实……”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句式,它让人感到一种思想的穿透力,这里面有个人思考,有发现,也有创造。  相似文献   

12.
“应该”是行为所具有的能够达到目的、满足需要、实现欲望的效用性 ,简言之 ,也就是行为的能够实现其目的的属性 ;“不应该”是行为所具有的不能够达到目的、满足需要、实现欲望的效用性 ,简言之 ,也就是行为的不能够实现其目的的属性。“应该”分为“道德应该”与“非道德应该”:前者是行为对于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的效用性 ,是行为的符合道德目的的属性 ;后者是行为对于非道德目的的目的——如个人目的——的效用性 ,是行为的不符合道德目的的属性  相似文献   

13.
论坛荟萃     
高清海 :“人”的双重生命观 :种生命与类生命人的双重生命观就是认为人具有双重生命 ,即种生命和类生命。种生命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而类生命则为人所独有。只有从双重生命的观点出发 ,才能把握人的真正本性 ,理解人之为人、人区别于他物 ,尤其是区别于动物的那种特殊的本质的奥秘。“种生命”为人与动物所共有 ,它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生命”。这种生命的根本特点是 :由自然给予、具有自在性质、非人所能自主 ;服从自然的法制 ,与肉身结为一体 ,有生也有死 ,作为种性同等存在于一切个体身上。“类生命”则是由人创生的自为生命 ,仅仅属于人…  相似文献   

14.
在我年长后,通过对道家文化的接触,认识到“神”之于技艺的重要。它是技艺的生命、也是生命的根本。可以引用贞白先生所言:“凡质象所结,不外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道家的观点历来是“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个也”。它表明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万物神全则生机活泼,生生不息,如草木春发;失神则死气沉沉,若枯木寒灰。类同此理,技艺方面所需的生命力当然不外于是说。神既然这么重要,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它虽然看不见,又摸不着,却可以“体悟”到它的存在。要着意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妨来看看这个中国方块字的字形…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电视公众人物,每天凌晨三点满脑子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担心。她来寻求我的帮助时,我问她:“你都担心什么呢?” “有一百一十件呢。所有我应该做的,能够做的,或者必须做的,还有可能会出现的任何事情。一整天我都被担心困优着,晚上还会出现更大的忧虑.’ “发生过什么糟糕的事吗?” “没有。没出现过大的问题,但我还是担心,这使我精疲力竭。” 担心过度对成千上万的人来说是一种耗心费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担心都不好。有效的计划是以可预见的问题为基础的、你需要计划。但是担心过度是有害的,也是不必要的。过度的担心是一…  相似文献   

16.
《秋水》最后一段写道:“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习惯上以为这是孔老夫子在哀叹滔滔而逝的东流水,其实不是——他哀伤的正是这貌似静谧、澄澈的秋水,只有在这里,他感受到生命真正消亡时的过程。”这段话中,“人们习惯上以为……其实……”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句式,它让人感到一种思想的穿透力,这里面有个人思考,有发现,也有创造。  相似文献   

17.
作光作盐     
役夫 《天风》1994,(8):2-3
一、盐的价值和功用 盐,是我们天天都离不了的,我们每天都要用它,因为我们的生命需要它。生命既需要盐,那么,盐就一定具有某种特殊的价值。盐的价值在哪里呢?盐有“味”。如果我们再深究一层——“味”又是什么呢?“味”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人类正处在一场新科学革命的前夜,这场革命必然也会在哲学领域发生。有趣的是,这场新科学革命将有可能再次回到曾经做出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四大发明的中国,向老子的道学文化汲取智慧。人们发现,21世纪的新科学将是整体的科学,是揭示宇宙、生命和心灵三者“大统一”规律的科学,这种新科学我们称之为新道学。一什么是道?老子《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相似文献   

19.
试谈什么是形而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提起形而上学,人们自然会想到两点:一是《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句话;另一便是亚里士多德以及他的metaphysics。我们通常用“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来翻译metaphysics。那么,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与“形而上者谓之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学”呢?这便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一、存在的本体与“是”、“道”亚里士多德没有直接用过“形而上学”这个词。但是,他主张一种第一哲学,认为“如果除了自然所形成的物质之外再也没有物体的话,自然科学应该是第一科学,但是,如果有一个不动的物体,这门科学应该是首先的,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译自作者所著的《对立面统一和斗争的规律》一书,该书共三章:一、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的本质,二、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表现的各种特点,三、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作用。这里选的是第一章中的一节。其主要内容如下: 辩证矛盾是现象和事物中内在地相互制约着的力量和趋势的统一和斗争,它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业已定形的范畴如“矛盾”、“对立”、“差别”、“冲突”等揭示出来的。“对立”是指矛盾的每一个方面,“矛盾”则指对立面之间的关系。“差别”和“对立”表现为矛盾在成熟程度和强化程度上不同的两个阶段。“差别”可以转变为“对立”,“对立”也可以转变为“差别”。“矛盾”与“冲突”不同,“矛盾”存在于整个过程中,“冲突”只是在旧质态向新质态的过渡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时刻才能来临。也不能把“矛盾”和“不相适应”等同起来。矛盾既可以表现为相适应的时期,也可以表现为不相适应的时期。辩证矛盾的特点就是对立的方面、趋势的统一和相互制约。对立面统一是辩证矛盾的最重要的特征。“对立面的统一”和“对立面的同一”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对立面的同一”是指对立面相互转化,而“对立面的统一”则指内部对立面的相互制约、一致、同一和均势。对立面的统一不能与对立面的斗争、相互否定分开。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对立方面和趋势的斗争是发展的动力。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但不能把列宁关于统一的相对性这句话运用到辩证矛盾的一切形式上去。对立面的统一要求以事物和现象发展中的一致、平衡或稳定的因素为前提,这种统一是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但是作为对立方面和趋势相互制约的统一就不是暂时的、易逝的。辩证矛盾的最重要特征是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但应该注意到,不是一切对立面都能相互转化。辩证矛盾的每一个对立面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方面的作用是要保持事物或现象的某种状态,另一个方面的作用是要消灭这种状态。一个表现为肯定的方面,另一个表现为否定的方面。但这种划分是有条件的。矛盾的同一个方面在一种关系里、一种意义上既可以作为肯定的因素,也可以作为否定的因素;既可以起保守作用,也可以起革命作用。矛盾的发展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发生或形成、发展或积累、克服或解决。因此,在处理矛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它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