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和语言究竟孰大孰小?在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其实藏匿着另一种新的可能的集合论悖论:A.世界和语言基数相等;B.世界和语言基数不等(世界之势大于语言之势)。笔者将此矛盾命名为世界一语言悖论(WSP)。WSP能否完满解决,关乎该书语言图像论之成败。本文采用康托尔素朴集合论和ZFC等技术资源,在描述WSP之后,比较了两种有效的WSP化解方案:A.借助"无穷"的数学方案;B.借助"事实即命题"的哲学方案。  相似文献   

2.
人类长期反复摸索实践形成了古老的导引法.中国至周、秦已明确提及导引.从马王堆<导引图>中的单势导引,到华佗"五禽戏"、<淮南子>中的"凫浴"、"猿躝"、"鸱视"、"虎顾"等"六禽戏",已具备整套连贯术势,中国古代导引术进入套路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理势"是朱熹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框架,他强调对待历史问题要兼理、势,结合价值与事实进行判断。理势含有内在的秩序与趋势,这与"不得已之势"只强调客观层面有所不同。朱熹在使用理势分析问题时,主张把握价值、事实两方面的当然性与必然性,即要看到"理势之当然、必然",在此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理导势",用价值引导现实的发展方向。总之,朱熹是在理学的框架内讨论"势",这是其理势观与以往势论不同的显要处。  相似文献   

4.
"式"指中国画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的程式化样式,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最大特征;"势"体现了中国画形而上的法则,代表了布局之阵势。明代李日华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有形有"势"才可有韵有性,可见"势"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历代名家无一不是造"势"的大师,对"势"的探索与研究,因时代的进步不断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是中国艺术中具有自身独特美感的一门艺术,花鸟画构图中的疏密、开合、虚实等,都是对其"式"与"势"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格调沉雄博大,动态生动活跃,动势气韵不凡.其图形语言中独具魅力的"势"的艺术表现,对现代图形设计语言的表达具有巨大的启迪;对于现代图形设计规律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共通,共融,共进"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势"为中国古代画论重要的美学范畴,郭熙在《早春图》中以"三远"法来把控画面的整体与局部空间层次的关系,以求达到整体和局部的和谐统一。"三远"的布局方法,很好地将画面的"势"由有限上升到了无限,从画面表现的雄浑磅礴的浩大之势,让人联想到画外深邃幽远的虚静之势。"夫观张公之势,非画也,真道也。"笔者认为,郭熙"三远"出自于道,道即自然,势亦为自然,故笔者认为"三远"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也就是画家悟道之后融合自身审美体验来表现"势"的过程。《早春图》画中与画外之"势"源自画家匠心,是画家通过自身修养在面对客观物象时由艺术思维创造的。  相似文献   

7.
周靖 《美与时代》2007,(4):26-28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着巨变,这种变化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这就是"e"时代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义势两辨荣辱相分——荀子荣辱观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论述荣辱观的思想家,他在<正论>篇里提出了著名的"义荣"、"势荣"、"义辱"、"势辱"概念.先秦儒家三大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荣辱观问题上的观点是一致的.荣辱观主要通过荣誉感的激励功能与羞耻感的约束功能发挥其道德评价与选择功能.荀子以先义后利为荣,追求内在的义荣的思想为我们当前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科学高速发展的世纪,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过"科学是致祸之源""科学无用了","西洋人现在也倾向东方文化了"等杂音,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争取科学与民主的洪流,也无法阻挡.特别是科学,中国各派政治力量至少是在口头上无有不提倡的.在这种形势下,正面阻挡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不行了,鲁迅指出的那些对科学的捣乱,就成为主要的形式;历久不衰,于今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10.
唐凯麟 《哲学动态》1998,(12):37-38
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具有一种无所不包的性质,它在社会的全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中引起了重大的变化.人必须改变自身,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而这种改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出一种新型的人来.这种新型的人必须是一种具有高度的智慧、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操的"创造着的人".为了造就出这种"创造着的人",对于当代人来说,应该努力创造一些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不仅精通医术,也是把理学思想融合于医学的杰出代表.他认为"通天地人曰儒,医家者流岂止治疾而已!当思其‘不明天地之理,不是为医工'之语."[1]故其以"天地之理"创"医学三论".其名作<格致余论>中始终贯穿着他这种以"天地之理"认识事物与研究事物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我们认为可分三个层次探究.  相似文献   

12.
德性作为一种内在自觉的约束力在古代社会中曾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各种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础.近代以来,德性却在各种"强力场"的强势冲击下逐渐"边缘化".时这种"边缘化"的产生,现代性无疑有重大的责任.在德性伦理的重建中,德性伦理也存在着自身的悖论,这就要求伦理学界互相借鉴,以期实现道德伦理体系的完整性和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张章 《美与时代》2007,(5):20-22
"移情说"是中西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点,而中西方在此论题上存在着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然而,这种分歧产生的原因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本文将讨论西方"移情说"理论和中国古典"移情说"的代表"兴"的思想,以及对比中西文化传统,找出中西"移情说"的差别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严翅君 《学海》2001,(4):141-147
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一位前驱者,张謇虽不是"中体西用"之争的热心介入者,却用他自己的特有方式,在实践中把握"体用"关系,于是带来了他的文化人格的分裂和二元化.集中表现为在名分观上,出现了外壳裂变和内核固着的尖锐矛盾;在角色心态上,产生了"言商"与"向儒"的巨大冲突;在行为方式上,难以克服"以道抗势"和"以道附势"的深刻悖论.这样一种二元化分裂性文化人格,使张謇在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开拓中,同时背着沉重的传统文化的心理包袱,这大大阻碍了他迈向现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李富强 《孔子研究》2019,(3):99-107
耻辱感作为一种道德潜能,与人的尊严和人格有着内在关联。它一方面具有否定的谴责性作用,即对不道德行为的羞恶之情,另一方面又具有肯定的解放性建构作用,提撕行为主体以非凡的道德勇气由低层次的价值序列超拔挺进至高层次的价值序列,促就儒家君子式道德人格的养成。荀子将耻辱区分为"义辱"与"势辱",以"义辱"为标识的耻辱产生于对完善的内在道德人格的侵害,这种耻辱可以通过修身得到清除。"势辱"则是外在的、社会性的不可抗力加之于个人的伤害,没有办法通过个人修养得到清除。耻辱感是以否定的谴责性作用与肯定的建构性作用通向"仁",荀子的"仁学"为其耻辱观奠定了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理性的张力及其衰减:一个经济哲学的脚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继明 《哲学动态》2005,1(7):19-24
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会对哲学与经济学的密切关联性提出质疑,哲学与经济学的互动关系生动地反映了经济学背后所蕴藏着的哲学思想的"支援意识"对经济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1]这种影响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哲学的理性传统对经济学理性传统的影响、哲学认识论对经济认识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当哲学主题发生转向时,或早或晚也会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式上得以反映.这种反映我们可以根据哲学主题的演化来洞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全科医学兴起和发展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科医学的兴起已经成为"必然",当今医学科学的发展应该对这种"必然"做出理性的思考.全科医学的兴起和发展隐含着对现代医疗中失人性化倾向的反动,揭示了人道主义精神在现代医疗中的回归.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是一种互补关系,共同丰富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即便一个人已经具备某种德性,这种德性也未必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实际的道德活动即道德践行.因为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存在着由一些难题所造成的困难.这些难题主要包括:"社会公正难题"、"道德权变难题"和"免责机会难题".帮助人们克服由这些难题造成的道德践行的障碍,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界流行以"简易"解释《易传》中的"易简",埋没了其深蕴奥义.易、简其实分别是乾、坤最根本的特性,易主要体现于时间维度,指乾的健而动和变化不居的势用,简主要表现于空间维度,指坤的顺而静和贞固赋形的势用.由于乾、坤构成易道的核心,因此把握了易、简便可从根本上得天下之理.在熊十力、金岳霖和叔本华、尼采等中西方现代哲学家的思想内核中,均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宇宙与人生中包含的乾易、坤简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20.
道教的政治哲学,直接继承了战国、秦汉黄老道家的精神传统,既固守黄老自然无为的核心理念,又充分吸收了法家的合理思想成分,对"法"、"术"、"势"的为治功能予以充分的肯定,形成了以道德为主,法术势为辅的政治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