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文学从来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任何民族文学的基本品格都无一例外地为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所规定。如果说孔子的思想熔铸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话,那么,它同时也就以巨大的力量塑造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性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认为,不理解孔子,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层涵蕴。孔子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论列,只拟择其要者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
《论语》"子在齐闻韶"章表述的是孔子与音乐交集的一个历史事件,历代学者围绕此章释义进行了多层面的思想对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认为孔子借闻《韶》忘味表达对天下无道的悲痛,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意识;程颐、朱熹等通过对孔子与《韶》乐关系的分析呈现了理学家所向往的圣人境界;而现代学者如钱穆、徐复观等人认为该章传达着儒家的艺术精神。本文通过对《论语》"子在齐闻《韶》"章的诠释史考察,揭示孔子"在齐闻《韶》"事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的不同思想意蕴,最后落脚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艺术精神,借以深化对儒家与音乐关系的理解,领略经典在塑造文化传统中的历史影响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书讯     
王锟:《孔子与20世纪中国思想》,齐鲁书社2006年8月出版。王锟的《孔子与20世纪中国思想》一书,在中国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框架性背最问题下,通过孔子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之间的复杂互动来透视20世纪中国思想史,力图给读者呈现一幅较清晰的中国现代思想地图。  相似文献   

4.
<正>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长期陶铸的产物。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位一体,浸透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凝聚为中华民族精神。然而以官学的形态,授受于庠序,流布于民间的,却基本是孔子儒家的思想文化。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全方位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定位。孔子儒家思想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和的精神、仁的精神、大同精神、自强精神以及礼的精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学思想中蕴涵着浓郁的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精神,是中国文化中弱势群体伦理关怀传统的滥觞。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情感基础,强调了弱势群体基本物质需要满足的优先性,确立了敬畏弱势群体生命与尊严的人文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6.
苟子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价值的一笔宝贵财富,不论从其深刻的思想意蕴或独特的思维方式来看,都应当给它以特殊的评价和特殊的地位。就苟子本人一生的活动来看,他不愧为一位独树一帜、具有强烈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伟大的思想家。他既擅于批判地综合百家,又不拘泥于固有的传统,既论天道,又言人伦,既探天文,又究人道。如果说孔子思想与老子思想能够比较集中地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意趋、两种不同走向的话。则苟子思想综合了二者,在诸多方面更加趋向现代,更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掘。从哲学文化角度看,一般都认同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孔子也是孔氏家族文化的奠基者和缔造者,一代又一代孔氏圣裔以崇敬、守成的态度传承着孔子的思想和精神,文学创作就是一个重要载体。在对以孔子为起点的孔氏家族文学活动进行考察后发现,孔子后裔在思维方式、生存态度、价值取向以及审美追求等方面都带有孔子思想的鲜明烙印。孔氏圣裔的文学创作自觉将个体情感诉求纳入到社会纲常伦理框架之中,并呈现出中和优雅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张其昀在文化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争论中开始"文化自觉"。他肯定孔子、孔学维系"中华一统"的社会价值,总结孔子确立中华民族理想人格典范、构建中华文明价值传承体系、开中国数千年文明教化先河之功,同时重述孔学的知识与思想谱系。他既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息,是因为有一以贯之的道统,孔子是中国文化道统的中心;同时也主张突破狭隘的儒学道统观,以中国文化大传统为中国社会的新道统。当代中国人应该在继承孔子思想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价值理念,为中华文化开出新道统。  相似文献   

9.
孔子从道思想与传统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从道思想是其价值观的精髓,其基本精神是以道为尚,其内涵大致可分为四 类:对现实政治的态度,对历史和时代的态度,对价值原则的态度,对名利的态度。孔子的从道思 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资源,对于后世思想家和传统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表现形式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认为,传统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政治合作的精神、政治批判的精神、历 史担当的精神、立足现实的精神、重视传统的精神、追求崇高的精神。孔子的从道思想和传统人文 精神的诸多方面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柔性的智慧。在一定意义上,它集中浓缩并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儒,柔也。这一柔性品格不仅是先儒的基本取向,而且依旧体现在孔子思想中并为孔子所发扬光大,从而在后儒中有其长久而明显的表征。可以说,这是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主线。这种柔性智慧主要表现在尚文不尚武、为仁由自不由他、重德不重法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1.
义利关系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密切的一种价值观。以孔子“义利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对医院构建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以质量为核心”等经营之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将引导医院实现其所追求的道德观念和法律价值,达到道义与功利综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义利关系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密切的一种价值观.以孔子"义利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对医院构建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以质量为核心"等经营之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将引导医院实现其所追求的道德观念和法律价值,达到道义与功利综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沙欣 《中国宗教》2023,(7):74-75
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禅宗“浑简锋利、超然特立”的思想,“心物合一”“超然象外”的空灵境界,为中国传统艺术展现了一种特殊形态,无论是在审美理念,还是在表现形式、表现内容上,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探析禅宗音乐思想,并阐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沙欣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74-75
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禅宗“浑简锋利、超然特立”的思想,“心物合一”“超然象外”的空灵境界,为中国传统艺术展现了一种特殊形态,无论是在审美理念,还是在表现形式、表现内容上,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探析禅宗音乐思想,并阐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孔子、孟子和萄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经典,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谐又是中国文化思想的精髓,祭孔乐舞所体现的精神也正是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价值所在。本文从祭孔乐舞的歌辞、音乐和舞蹈入手,深入分析和挖掘祭孔乐舞所体现的儒家文化思想,对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乐记》受到了《荀子》和《易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荀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心与物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奖学思想则以生生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现代人对源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美学的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子谓《韶》《武》"章是理解孔子"乐德合一"思想的关键。后世学者往往以对舜、武的历史评价,代替孔子对《韶》《武》的艺术评价。朱子从艺术与道德的角度区分了"美"与"善"的不同意味,但《韶》《武》的艺术身份,仍不免被道德的话语所遮蔽。然而,"美"与"善"首先是乐本身的"美"与"善",是孔子在观乐过程中切身感受到的艺术经验。道德的精神在音乐艺术的演绎中具有了感性的形象,给人以特殊的境界觉受。只有从乐的"首出"地位出发,才能理解孔子"乐德合一"思想的真实意味。  相似文献   

19.
关于气韵     
彭锦辉 《美与时代》2014,(4):121-121
谢赫六法中首法即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价值尺度,“气韵”成为中国绘画的本体元素。气韵是中国画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画审美特性和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文化理想,牟宗三把是否具有客体精神作为评判中国哲学的标准,并藉此对孔孟荀进行理论定位。孔子的精神表现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合一,即绝对精神或天地精神;孟子以主观精神为主导,由主观精神透至绝对精神;荀子则纯是客观精神,但因其客观精神无主观精神作为内在根基,所以非真实的客观精神。在这三种精神表现形态中,孔子的绝对精神是最智慧、最圆融的精神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