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形式逻辑和自然语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Ⅱ)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自然语言有两个基本性质,一个是指谓性,另一个是交际性。自然语言中有许多语词,由语词根据语法形成许多语句。语词指称一个或一类事物。例如,“孔子”这个语词指称一个个别的人。“苹果”这个语词指称一类事物。“孔子是一位哲学家”和“苹果是富于营养的水果”这两个语句分别指称两个不同的事物情况。  相似文献   

2.
30年代初期,在有科学头脑的哲学家中间盛行一种观点,认为像真和指谓这样的语义概念是不合法的:不能或者说不应该使它们融入一种科学的世界构想。但是,当塔尔斯基关于真的研究被人们知晓以后,一切都变了。波普尔写道:“由于塔尔斯基的教导,我不再迟疑谈论‘真’和‘假’,”而且,波普尔的反应得到广泛的赞同。  相似文献   

3.
大家都知道,在塔尔斯基的语义真理论中,有这样一个等值图式(T):X在L中是真的,当且仅当P。在塔尔斯基设法刻画我们关于真的前理论理解——“一个真理性的语句描述了与其一致的事物”这一点上,图式(T)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像奎因和收缩论者的某些关于真的去引号的说明中,塔尔斯基的语义图式(T)则变成了“去引号”的图式。  相似文献   

4.
5.
外刊学论     
布卢姆菲尔德 :“‘善’的规则———论道德语义学”(Bloomfield ,P ,“TheRulesof‘Goodness’ :AnEssayonMoralSemantics” ,AmericanPhilosophicalQuarterly ,Vol 40 ,No 3 ,2 0 0 3 )“康乃尔实在论者” (Cornellrealists)用指称的因果理论解释“善” (good)这个词是怎样获得它的指称或意义的 ,其方法与普特南和克里普克用来解释“水”这个词如何获得意义的方法一样。然而由这种道德本体论产生出来的语义学却并不是我们日常道德话语中的语义学。康乃尔实在论者的理论主要是 :CRT因果规定论题 (CausalRegulationThesis) :对每个…  相似文献   

6.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美日常语言哲学的重要学说。近年来,经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等人的发展,这个理论的部分内容已经成为现代逻辑的一个新分支。所谓“言语行为”是指对话语意谓的内容有所实践的语言活动。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发现日常语言中的许多语句都有这样一种性质:我们一边使用这些语句,一边就实践了语句中动词的某种用意。他把这种叫“行为句(Performatives)”,其中的主要动词叫“行为词”。例如,“我向你保证”,“我警告你以后别再违章”,“我答应你的要求”。人们说出这些句子的时候,同时也在履行着句中的涵义,即做出“保证”,发出“警告”,表达允诺。行为句不同于叙述句(Constatives),后  相似文献   

7.
汤川秀树是日本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曾将汤川秀树的介子理论看作如同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那样的“在预测以前不曾想到过的东西方面的新成功”([1],p.348)。杨振宁教授也曾高度评价汤川秀树的理论成功,称介子的理论预言在当时是一个“十分大胆”的设想,“是我们这一领域中的一个里程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由于汤川秀树1935年的文章(即指预言介子的  相似文献   

8.
论可能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我这里主要是对可能性这个范畴作一些探讨。 (一)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关系。所谓可能性,就是事物在客观根据和必备条件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某种发展趋势。“客观根据”是指一个事物的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9.
大乘唯识学在缘起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自身体系旨意的阿赖耶识缘起说。阿赖耶识处于这一学说的理论中心,弄清阿赖耶识的本质特性和运动形态,对理解唯识学的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闸述这个问题。引言缘起学说规定着佛学理论思维的特色。《阿含·胜义空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世界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10.
在这里,我们所面对的是下列选择,它为罗尔斯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决定性动力:我们要么可以遵循从霍布斯到康德的道路,并且系统论述一种(能够以某种方式保存道德陈述的认识内容的)实践理性概念,要么可以再一次求助于各种“强”传统和“具有综合性的”学说——这些传统和学说构成了镶嵌在它们之中的各种道德观念的真理的基础。无论我们采取哪一条道路,我们都会遇到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11.
一切算命、相面、卜卦之书,都要大量使用条件判断。但,在这些条件判断中,“条件”与“结果”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例如,只要把你的“生辰八字”(条件)告诉算命先生,他就可以预卜你的前途命运(结果)。若问,这样的“生辰八字”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前途命运?算命先生无法讲清。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根本不存在因果联系。《周易》作为一本卜筮之书,当然也不乏这种“条件”与“结果”之间并无因果必然联系的条件判断。例如,当你占到“讼”卦的“九五”这一爻,  相似文献   

12.
一、同一个民族的成员,如果不因方言发生障碍,可以通过语言进行正常交际。这是因为交际双方习惯地遵守共同的思维规律。一种语言的语法,可以说是对这种规律的概括表述;成为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合乎逻辑的。平常我们说出来的话,如果表达无误,从语法、逻辑、习惯的角度检验,都站得住。但这是就大多数情况说的。所以说“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语法,逻辑、习惯三者确实有不一致的时候,比方“学生读书”(A)和“窗户吃石头”(B)这类句子,都符合“主—谓—宾”的语法格式,但B在逻辑上是荒谬的,人们从不认为它是语言中的合法格式。而“这间房子住客人”—“客人住这间房子”,“养花”—“养病”,“吃完饭了”、“饭吃完了”这类逻辑上对立的格式,却是语言中的合法存在,并且不是个别的,尽管人们对它们的译法表述(分析)不一定一样。至于许多事物的名称,更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就拿概指一切物品的“东西”来说,我们虽然可  相似文献   

13.
唐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是英美当代继奎因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在20世纪60年代着重研究语言哲学,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特别是在其代表作《真理与意义》一文中主张借助塔尔斯基的真理(指语句的真,下同)定义模型,把“真”概念作为意义理论的原初概念,完全依据语句的真值条件给出语句的意义。这种全新的意义理论的构想被称为“戴维森纲领”,在当代西方哲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誉为意义理论领域内的一次“革命”。本文试图对这一重大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论特色和重要影响做一初探,以求教于各位同仁。一在意义理论上,自…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教导我们:“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对立,是指统一(同一)中的对立;统一,是指对立(矛盾)中的统一;它们相反相成,是缺一不可的。毛主席有一次谈话中又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意思是指事物在它的每一层次都有两个主要对立面,都是可分的,帮助我们深入事物的内部,认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但不能借助这句话去肯  相似文献   

15.
汤志恒 《哲学研究》2022,(4):108-117+129
很多哲学家认为,一个作为原因的事件和一个作为结果的事件之间总是有时间间隔的,无论这个间隔有多小。换句话说,并不存在所谓的“同时性因果”,即原因和结果同时发生的因果关系。该观点得到两个物理学理论(相对论和刚体理论)的支撑,因此很难被哲学论证所动摇。在尊重物理学的前提下,本文不试图为现实存在同时性因果作辩护,而是要为“同时性因果”这个概念的可能性进行辩护——按照本文的看法,即使事实上同时性因果关系并不存在,这种关系也可以被合理设想。这个可设想性的要点之一在于一个解释关系中的不对称;本文的讨论也从而揭示出因果关系概念对于解释关系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人们反映某种思想,表达某种认识,常常要运用“对比”。“对比”运用得好,可以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产生很强的说服力。比如把高矮不同的两个人并排在一起,高者便愈显得高,矮者愈见其矮。把“黑”、“白”两种对立颜色的东西放在一块,也会使黑、白显得格外分明。这种情况说明,事物的差异性可以在对比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行动者因果性理论是目前三种占据主导地位的不相容论的自由意志理论之一。TimothyO’Connor等人近来已经论证说,其他两种不相容论的理论(CarlGinet的简单的非决定论)和RobertKane的因果的非决定论)存在着严重的困难,因此试图发展一种行动者因果性理论作为对不相容论的自由意志问题的一个解决。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表明O’Connor自己提出的理论是不连贯的:它要么无法解决行动的控制和运气问题,要么在它解决这个问题的试图中不得不退化为一种事件因果关系理论,因此就直接威胁到这个理论本身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8.
否定副词“不”的作用,在比较通行的现代汉语著作中都认为:“不”表示一般的否定,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对人或事物行为、动作、意愿,或者事物的某种性状进行否定。譬如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就认为:“‘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作状语,表示对某种行为、动作、意愿或者事物的某种性状的否定。”可否定副词“不”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呢?请看下而几例: (1)舞龙的过来了,台上台下都喧闹起来,人们喊着跳着,真是好不热闹啊。△(2)他娘喊着: “回家(口来)——吃饭(口来),再不家转,妈打不烂你哎。”乔  相似文献   

19.
说“道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荣 《世界哲学》2006,(2):98-103
“道理”作为日常用语包含基于事实的观念、言说或推论的根据、“规范”或“规则”以及实践智慧等涵义。与之相应,“讲道理”既指以事实为依据,提出某种观点、看法;也意味着言说及行为过程合乎规范或规则。它与实践智慧相联系,“讲道理”同时涉及所谓实践推论(practical reasoning)。“道理”与“讲道理”,蕴含着当然与必然、真与善、理论知识与实践智慧以及理性与情意等关系。道理”与“讲道理”的哲学意蕴有其历史之源。  相似文献   

20.
语义悖论研究的新思路——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已有解悖方案的思路及不足自古老的说谎者悖论提出后,两千年来有关悖论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特别是20世纪以来,罗素、塔尔斯基、克里普克等对悖论问题的关注,更进一步深化了人们的认识。但众所周知,无论罗素的类型论方案、塔尔斯基的语言层次理论,还是克里普克的真值间隙论方案,均没能合理地解决悖论问题。罗素的类型论方案试图通过对“自指”的限定来消解说谎者悖论,被认为是“用大炮打苍蝇,苍蝇虽然死了,但毁灭的东西也太多”!塔尔斯基试图通过给语言分层的方法来解决说谎者悖论,但“特设性”的指责却无法逃避。克里普克的方案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