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爱":爱学习、爱吃苦、爱帮人"三顺":顺天意、顺时代、顺民心"三求":求做合格公民、求做合格道人、求做合格善人一、"三爱":爱学习、爱吃苦、爱帮人(一)爱学习本人出生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贫苦家庭。在父母自身都无法生存的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上学的条件的,只有有权势、有田  相似文献   

2.
在基督教伦理中,"敌人"和"爱"都是感受上帝存在的补充形式:在敌人那里,上帝启示他们,他是作为他者存在于他们之中的,如同他们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中上帝的距离;而在"爱"中,上帝则表明自己是作为救世主存在于他们之中的。"敌人"使得上帝与没有上帝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明显,而"爱"却延缓这种界限的形成并让人们知晓上帝的存在。"爱你们的敌人"中的"爱"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是一种超自然的爱。唯有如此,这种爱才可以成为一种绝对命令。"爱你们的敌人"为化敌为友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基础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理爱与情爱     
苏佐扬 《天风》2005,(3):41-41
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15节)。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16节)? 耶稣头两次问彼得所用的"爱"字,原意为"属神的爱","理智的爱","不改变的爱"。神爱世人,耶稣爱属它的人爱到底,你们要彼此相爱,均用此爱字。 但彼得两次回答主耶稣的问题时,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这个"爱"字,原意为"朋友的爱","情感的爱","会改变的爱","父母的爱子女的爱",转意为"热情","喜欢","爱好"。  相似文献   

4.
江鸟 《天风》2010,(11):9-11
<正>孩子们,我们的爱不应该只是口头上的爱,必须是真实的爱,用行动证明出来!——约—3:18(现代中文译本)基督教是一个"爱"的宗教。圣经中关于"爱"的教导比比皆是。主耶稣讲到律法的总纲,将其概括为"爱神"和"爱人"(参太22:34-40)。讲"爱"最突出的经文是《哥林多前书》13章,人们甚至称之为"爱的篇章"或是"爱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淳于文娟 《天风》2006,(11X):5-5
在旧约圣经当中耶和华上帝总是给人一种威严的形象,但是透过许多细节,仍然会发现上帝的慈爱,他的爱一直伴随着他的百姓,即使像可拉这样的家族,上帝依然向他们施慈爱。  相似文献   

6.
罗博学 《天风》2005,(2):53-53
面对"爱"这个问题,许多人在疑惑,许多人在思索,许多人在行动,许多人在无言地付出。"你们要彼此相爱,这就是我的命令"。"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我们希望每个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能在充满爱的世界中成长。因为有爱,我们自信;因为有爱,我们幸福;因为有爱,这个世界充满光明;因为有爱,我们才能对得起上帝对我们人类无条件的关怀和养育。在人海如潮的大街上,当我们看到一些衣衫褴褛的残疾人在酷暑严冬中行乞,我们会主动奉献,不在乎多少,只在乎心意,这是一种爱;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有步履蹒跚的老人或怀抱婴儿的妇女而至,我们会自觉让座,这也是爱;父母从  相似文献   

7.
在旧约圣经当中耶和华上帝总是给人一种威严的形象,但是透过许多细节,仍然会发现上帝的慈爱,他的爱一直伴随着他的百姓,即使像可拉这样的家族,上帝依然向他们施慈爱。  相似文献   

8.
人对物究竟应给予物什么样的道德关爱?这是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儒学具有普爱意识,自先贤孟子提出"仁民而爱物"的主张以来,物一直是道德关爱的对象,但同时在"爱有差等"观念的支配下,对物的爱又不同于人,其间显现出普爱与差爱的矛盾冲突。朱熹在本体论上以"生生之仁"确立了人、物的平等意识。而在现实生活世界里,万物所自有的客观等级秩序以及人所面临的不同道德情景,人又会以"差等之爱"的情感方式表现出来。朱熹用"理一分殊"来化解"普爱"与"差爱"的冲突,以"推己于物"和"用之有时,取之有节"的方式展现人对万物的仁爱之情。  相似文献   

9.
爱的感悟     
董爱宏 《天风》2004,(9):45-45
在教室的墙上,我曾精心地用绿色的卡片拼成一个大的"爱"字。最后将学生和我的名字写在上面,拼成一个由42个人名组成的"爱"字,因此告诉大家生活在一个爱的团契里。 还记得那一天我将我的名字填写在"爱"字的底部。作为柱角和注脚。从写成的"爱"字来看,我是在最底部,并且从写字的过程来说是最后完成的几笔。我想作为老师应藉着祷告托起他们,但最后我发现主在我身上是精心绘制的几笔。  相似文献   

10.
由于孟子对墨子"兼爱"的批评,人们通常认为儒家是讲"爱有差等"的,而既谓"爱有差等"即不是"博爱"。然如果儒家不讲博爱,则"泛爱众"之义为虚设,"博爱之谓仁"为无稽。本文鉴别出了"差等之爱"的二重内涵,提出了全新诠释,且认为在"恕"的意义上,"差等之爱"即是"仁"的不同实践境界,是通达于"博爱"的根本途径。"差等之爱"的最终境界,即是无限宏大的博爱境界。  相似文献   

11.
潘兴旺 《天风》2005,(4):4-5
哥林多前书第12章讲恩赐,13章讲爱的重要性,保罗强调一切的恩赐,如方言、天使的话语等等,若没有 爱,就如"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没有爱,我们的讲道,我们的知识,都与我无益,反而会成为别人攻击我们 的理由。"爱是不自夸,不张狂"(林前13:4)。"自夸"新约出现一次,意指"夸张、夸耀";"张狂"新约出现 七次,意指"自高自大、自吹自擂、吹风箱、不实在"。 "爱"在原文中有几个不同的表达,其中,agape是指神的爱,是圣洁无私的爱,在新约圣经中作名词出现 有116次。 爱有许多特质,有许多层面,包含许多丰富的内容,但今天我们主要看哥林多前书第13章4节的下半节。 这节经文特别提醒我们:爱是不张狂,不自夸。爱是实在的,需要我们彼此建立。  相似文献   

12.
接受,也是爱     
衣娜 《天风》2013,8(8):17
在教会中,我们常常被教导"施比受更为有福"、"爱人如己"和"彼此相爱",却很少接受爱的教导,仿佛接受爱只存在于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中。不知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需要付出爱,给爱一个寄托;同时,也需要接受爱,来满足心灵的需要,让爱传递下去。圣经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耶稣虽然是施爱者,但却肯接受人的爱来表达他对人的接纳。还记得,一个有罪的女子,大庭广众之下,在耶稣脚前哭,用泪水湿了他的脚,用头发擦干,用嘴亲耶稣的脚  相似文献   

13.
"恩"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的本质是仁慈、爱,恩惠形成于人类之爱."爱"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意,源于人类的基本需要."爱"分为"爱己"和"爱人",基于二者之上的恩德也就相应地分为感恩道德和施恩道德."感恩"是对"他爱"的道德回应,"施恩"是"爱人"的道德自觉.前者体现的是"恩"的道德责任,后者则是"恩"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4.
四十而不惑     
圣奥斯定说:"凡与天主无关系的爱不能是圣善的,只有爱天主的人才能适当地爱自己和别人。"奉献自己是爱情的慷慨目标。不知奉献自己的人,不知"爱"为何物。爱人者裨益自己,使人爱者裨益他人。天主是爱,他爱一切受造物,尤其愿意人的心归向他,为能把人有限的爱融合到他好似汪洋大海的圣爱中。  相似文献   

15.
慈善源于爱     
<正>慈善,是以一颗慈爱之心,去做一些帮助困难人群的善举,而慈善的核心是一个"爱"字。爱从哪里来?有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此,爱是天生的。其实不然,人之初,性本无善恶,一切都是后天育成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是。所以,爱和其他一切学科一样,也是教会的、学会的。只有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从小洒下"爱的种子",长大了才可能生长成一颗慈善之心。  相似文献   

16.
<正>真爱,必须建立于圣经真理的原则上我们知晓,教会需要爱。"彼此相爱"是神对教会历久弥新的命令。主耶稣以舍己之爱,以伟大无私之爱,以圣洁高尚之爱救赎了教会。信徒需要以主的爱彼此相爱,同心见证主的荣耀。同时我们要警醒,扭曲的爱注定成为悲剧,比如"偏爱""溺爱"……教会需要的是建立于圣经真理原则上的"真爱"。  相似文献   

17.
论点摘编     
《天风》2009,(2):36-36
<正>爱,可使和谐变为现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教授在《中国民族报》793期《中国基督教"爱的神学"及其社会关怀》一文中认为:"爱"在中国的贡献既是出自基督宗教的思想资源,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督宗教的"爱人"与儒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0,(10):23-23
<正>在正方形的木板上,以砖红色为底色调,以象征纯洁的白色表现画面中一个大大的篆书"爱"字,将"爱"字上面的笔画设计成"十字架",中间是胸怀,将"国"字设计在胸中的红色心形图案上面,"教"和"爱"字中的心形紧密相连,预示中国广大的基督徒是用心在爱国、爱教。  相似文献   

19.
李超 《道德与文明》2018,(4):142-147
黑格尔为了克服康德伦理学中的二元论以及"绝对命令"所带有的律法主义风险,曾提出一种"爱"的学说。在黑格尔早期的神学著作中,"爱"是一种使分离者和解的动力,它在耶稣与犹太人的律法主义的斗争中被展示出来。然而,黑格尔又发现,"爱"的动力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造就了耶稣在他的时代要遭遇的命运,即在圣俗二分的对立结构中与世隔绝,也就是说,仍然没有达成真正的"和解"。于是,为了达成那个"和解",黑格尔最终舍弃了"爱"的原则,转向"否定"原则。  相似文献   

20.
何为细节?在艺术的的领域里,细节往往被定义为"极尽精巧",让观者叹为观止。在绘画中细节不仅仅是细丝入扣的深入刻画。绘画的创作过程是画家自我表达的过程,是不断刻画自己画面意图的过程。无论一幅画的画面宏大还是小巧,都会有一个或某一部分的细节可以吸引画家的情绪,突出作者趣味性的正是画面中的细节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