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亵渎神祇的行为在欧洲从古至今都可能被评价为是犯罪,所不同的是渎神在古代和中世纪被视为是针对上帝的行为,而从近代以来被理解为针对他人信仰的行为。在基督教内部,对渎神行为的刑法规制经历了(天主教)逐渐法典化的过程;在刑罚后果上,从最初对资格、权利的剥夺到中世纪发展出更为残酷的刑罚形式,在现代又重归文明。在世俗层面,渎神罪的罪名从中世纪才出现,但惩治渎神行为的实践却贯穿古今,同时世俗权力还一直作为教会刑法的支持力量。经过启蒙运动洗礼,欧洲国家以保护宗教和平、宗教自由等视角设计了其世俗刑法中的相关罪名,世俗刑法与教会刑法对渎神行为的规制自此各不相干、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2.
梵二会议后,教会在不断强调教友在世俗生活中为基督做见证的责任。“他们生活在尘世中,置身于世俗事物中,天主召叫他们,要他们充沛了基督的精神,以发酵的方式,在世间从事传教事业。”(教友2)教友们“通过一切行动,奉献精神祭孔,处处为基督作证”,就是“以发酵的方式,在世间从事传教事业”。教会的这种要求,可以从三方面理解:第一,教会没有把“世俗事物”视为救灵魂的障碍,相反,却要求教友们“置身于世俗事物中”,来完成基督委托给教会的救世使命。第二,这种救世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为基督作见证。这种见证应…  相似文献   

3.
麻风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被赋予了特殊的宗教内涵。澳门开埠初期,天主教会以主导者身份创建麻风病院。17-19世纪,教会从主导地位退居为辅助者,在宗教领域配合澳门当地政府参与麻风病院的运作。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随着澳门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教会与政府进一步明确分工,教会更侧重于提供日常管理和宗教服务。从独立运作到与政府分工合作,天主教会在澳门麻风病院的发展史上作出了宗教和世俗两方面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形塑了澳门社会,同时见证了澳门近代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体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俗化”一词溯本追源,应该从19世纪初德国教会由原来封建主给予教会的地区被划给法国。从此以后,教会就丧失了极大的政权和地区管理权。所谓俗化思想,是指与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有关的反教权运动,就是取消教会的价值体系而建立起世俗的价值体系。至于“现代”一词,作为一个概念,应该说是起源于中古时代也是在早期启蒙运动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5.
正因着天主的恩宠,中国天主教会获得了社会和民众越来越多的支持,这对教会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然而,这也让教会必须面对世俗更多的挑战。首先,任何宗教都有社会属性,天主教也不例外。如教会神职人员的家庭、社会关系,天主教与社会、政府的关系……因此,家庭、社会中的一些错误立场、观念和习惯就可能影响到教会活动,动摇教会的信仰根基。  相似文献   

6.
王雷 《天风》2016,(5):21-22
正"一城一家自相纷争,必站立不住。"(参太12:25)教会通常被我们称为"爱的团契"、"神的圣殿"、"信徒的家园",其原则上应当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团体或场所,但由于今天的教会仍然生存在世俗世界之中,到教会来参加聚会的信徒乃是来自各行各业、良莠不齐的人,因此教会中有时难免会出现  相似文献   

7.
张涌泉 《天风》1994,(2):38-39
在椎各那个时期,教会已出现不少问题,有些世俗化了.所以,雅各写信劝勉他们,特别强调指出“与世俗为友,就是与神为敌”。可见世俗的危害之严重性。与神为敌的教会,不能荣耀神,只会阻碍主的救恩。雅各被圣灵默示,告诫他们,也是告诫我们今日的教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神学上关于上帝启示的范围、启示的方式和途径等问题入手,主要从神论、人论、修为论等方面对基督教神学和儒家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如果一个教会想要去改良它所存在于的世界,那么第一步就是应该进入它所面临的世界,并且与其进行交流和对话。而且也应该欣赏世俗文化中的真善美,因为这些也是在人里面上帝形象的具体体现。但是,一个教会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世俗文化和其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艾洁 《天风》2011,(11):64-64
这是中世纪的天主教当局为了维护他们的特权对科学采取的态度,而这种特权是世俗的政权。圣经并没有教导教会作为属灵的团体拥有这一权利,反而主耶稣说过:“我的国不属这世界。”当教会得到了世俗的绝对权柄时,或者说,教会被世俗绑架时,就导致了腐败(后来的清教徒由此提出“政教分离”原则)。必须看到,不仅仅是科学,纯正的基督教信仰在这一时期同样是遭到迫害的,许多敬虔的基督徒和改教先驱因信仰被杀殉道。因此,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期”,这是教会后来对这段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俄国教会在继承拜占庭东正教传统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解释,"火窑礼仪"中的"迦勒底人"形象即是本土化的产物之一。"迦勒底人"的形象体现了罪人必遭惩罚的末世论观念,也暗示着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对抗,其中又包括莫斯科和诺夫哥罗德两种地方传统的不同阐释。随着沙皇宫廷与普通民众加入了"迦勒底人"意义的解释过程,该形象逐渐走向民俗化、娱乐化。对这一形象的阐释空间成为神圣与世俗的竞争场域。  相似文献   

11.
欧洲中世纪历史是欧洲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和开始走向衰落的历史。“中世纪的欧洲音乐是在两片不同的园地里培植起来的;一片园地是教会的温室,另一片园地是世俗的土壤。”(钱仁康《欧洲音乐史话》)有关这一时期单声部宗教歌曲和世俗歌曲的比较研究,一直是西方音乐史界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教会大学作为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那么这种高起点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本文将从职权角度重新审视教会大学的历史,并以圣约翰大学的内部职权体系为例,探讨清末民初的政治风云变幻对教会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教会大学徘徊于宗教与世俗、政治与教育、市场与学术之间多重互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从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东正教会迅速恢复了自己的最高管理机构,这是教会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世俗社会里存在的庞大的宗教组织,俄罗斯东正教会也需要高效的管理机制。目前,俄罗斯东正教会最高管理机构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它包括地方宗教大会、全体主教大会、莫斯科和全罗斯牧首、至圣主教公会、莫斯科牧首区公署和公会机构,以及教会法庭。在很多方面,教会管理机构与世俗管理机构有类似的地方,但也有实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末,英国宗教改革的内部矛盾持续发酵,国教与清教展开论战。清教徒只承认《圣经》的权威性,质疑一切世俗权力,要求改革教会和议会。国教徒胡克主张知识的双重来源,即神启和理性,并以此作为哲学起点,论证教会和世俗政府的权威地位,捍卫英国的社会秩序和历史传统。胡克在《论教会组织的法律》(1)中,以系统的神学理论表达了他的理性思想,奠定了他作为安立甘宗首席神学家以及英国保守主义先驱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独立过程中得到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大力支持之后,出于整合社会精神空间、塑造新的意识形态的需要,俄罗斯世俗政权与俄罗斯东正教会建立起较密切的关系,并给予其国内宗教组织活动的优先权。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后,更是明显地偏向俄罗斯东正教会,并从多方面给予教会以强有力的支持,进一步充实、巩固了俄罗斯东正教会所获得的特殊地位与社会影响。俄罗斯东正教会也依靠自己所拥有的宗教信仰与信众力量,配合、支持世俗政权,特别是普京政府的内外政策、立场、主张并借助国家力量推动教会动议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英国国教婚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有三种婚礼:英国国教婚礼、天主教婚礼以及世俗婚礼,即非宗教仪式婚礼。由于信仰不同,这三种婚礼有不同的要求和习俗。这里主要介绍英国国教婚礼。 英国国教也称为圣公会,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他又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而以英国国王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亚历山大里亚教会发展历史来观察宗教内部力量和世俗力量对教会发展的影响。在教父时代,神学和礼仪成为主导各地教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导致了早期的两次分裂。而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裂中,神学和政治所起的作用是相当的。在伊斯兰统治时期,政治力量几乎决定了教会的发展。在近现代社会,神学和政治力量对教会的影响都在持续减弱,而教会的本地化与全球化,教会的规范化,教会间的竞争、对话和合作,则日益成为主题。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事事与人打交道,与人共谋事业,与人一起为社会、教会发展共谋思路,与人一起为祖国的建设献策献计、奋勇贡献。但是在认知识人用人方面,世俗与圣教会的看法绝然不同,我们应当怀着属神的心去对待。教会不看他长像的漂亮与否,也不看文凭的高低,更不是看他的社会交际,重要的是看他的“心”也就是“良心”和素质。所谓“良心”就是灵修属神的心、信仰的爱人的心,向往天主的皈依心。因为心里充满什么,口里就说什么。善人从善库里,取出善来;恶人从恶库里,取出恶来。(玛12:34—35)  相似文献   

19.
胡永辉  董群 《学海》2014,(4):198-202
本文以"清教思想研究之父"派瑞·米勒的清教契约观念为理论依据,从宗教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五月花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包含的恩典契约、社会契约和教会契约三个不同维度的契约伦理思想。《公约》的恩典契约确立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上帝拣选清教徒到北美承担荣耀上帝的圣城建设使命;《公约》的社会契约确立了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尘世中的任何团体组织都无权剥夺个人的天然权力;《公约》的教会契约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会采用的公理制管理方式保障了移民个体之间的平等。《公约》在为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移民提供了一个世俗的民族身份同时,更赋予他们一个特殊的精神身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教会所选定的神学思想建设研讨的具体命题中,有些命题,如信与不信的问题,教会与国家的问题,教会与社会的问题等等,都同如何处理“神圣”与“世俗”的关系这一问题有关。一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史来看,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传教方法:一种是间接的传教方法,走上层路线,采取学术传教的方式;一种是直接的传教方法,走下层路线,采取直接布道的方式。基督新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这两种传教方法对中国信徒传福音的方法、中国信徒理解神圣与世俗、教会与社会、福音与文化的关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处理神圣和世俗的关系问题上,一直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