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集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年的《花间集》,共收18家"诗客曲子词"500首。这部产生于道教鼎炽时期的唐五代文人词总集在词牌、题材内容和意象方面都折射出了道教文化的印记。以词牌为例,《花间集》中涉及到的同道教音乐相关的词牌有《南歌子》、《玉蝴蝶》、《巫  相似文献   

2.
<正>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认为,“道”是万物生成的本源和变化的根本,倡导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讨论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园林”在古代文献典籍中往往根据不同性质,被称为“囿”“园囿”“苑囿”等,而“园林”一词是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园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3.
<正>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天文学以及社会习俗、民族关系和民族凝聚力等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它所积存下来的大量经籍文献以及宫观建筑、雕塑、石刻等,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的人,无不对道教与中国社会历史的问题倾注极大的热情。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教史》第二卷评价冯军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在其产生以来约近2000年历史发展中,对我国封建社会乃至现今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化学、医学、医药学、气功以及民俗、民族关系等都有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  相似文献   

5.
正道教历史表明,古老的道教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在世界文明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业绩。道教文化根植于中国民众生活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天文、地理、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族习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教想象力对文学的滋润──略论神魔小说和道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想象力对文学的滋润──略论神魔小说和道法的关系刘仲宇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明代有一批描写仙、佛与精怪、妖魔斗争的长篇小说,鲁迅先生称为神魔小说。神魔小说中很多构思,是受到道教的启示。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其中关于斗法的描...  相似文献   

7.
道教产生于一千八百年以前,在历史上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活、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为了全面地总结中国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有必要深入开展道教的研究。遗憾的是,国内对道教的研究工作,在很长时间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解放前,虽有一些学者如陈寅恪、汤用彤、蒙文通、王明、陈垣、陈国符、刘(钅监)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源远流长的宗教。它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广泛深刻,从思想意识到生活习俗,无不有其痕迹。过去有一种传统说法,谓道教为汉族人民的宗教,直到现在这种看法尚有一定的影响;还有一种说法,谓天师遭肇起东方,与滨海区域有密切关系。但只要我们回溯历史,研究一下道教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就会发现这些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9.
敦煌道教试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敦煌遗书中有关敦煌道教的文书,评述了唐代敦煌道教活动情况。全文分敦煌道教文书分类、敦煌道教的活动和敦煌道教之特点三部分,指出它既带有唐代道教的普遍性,又具有地域方面的特殊性,进而能在敦煌这一佛教兴盛之地得以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0.
道教对中国社会民俗影响是深刻的,由此也不难看出,生长于中国文化土壤的道教与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本身具有的适应性。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最被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看重,庆祝活动也最为盛大的要数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与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12.
肖杰 《中国道教》2003,(1):35-36
在中国道教史上,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上承陈抟、陈致虚丹法,著《金丹直指》、《金丹秘诀》、《无根树》、《大道歌》、《大道论》、《玄机直讲》等丹经道籍,遂开三丰一派。李西月编《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称之为“隐仙派”、“隐派”、“犹龙派”,并将其师承追溯于老子的弟子文始先生——关令尹喜。据白云观1926年抄本《诸真宗派总簿》所载,至清末时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就有17个之多。其中武当一脉尤以内家拳术誉名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13.
吴筠是唐代著名道士,其《高士咏》与《览古》诗是前代少见的咏史组诗。《高士咏》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社会上的伪隐之风,对历史上的高士进行咏赞。《览古》诗则从道家哲学观、社会观的角度,对历史发展、演变作出了哲学思考,告诫士子应全身远害。其咏史组诗的艺术特色与价值在于: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达到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现出平和冲淡与悲沉凝重两种艺术风格,并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吴筠的咏史组诗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Changes in the words used in the poems of Sylvia Plath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 a computer program for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texts. Major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her poems were observed over the course of Plath's career, as well as in the final year of her life. As the time of her suicide came closer, words expressing positive emotions became more frequent, while words concerned with causation and insight became less frequent.  相似文献   

15.
李冶是唐代著名的女冠诗人.由于其道士的特殊身份和深受道教浸染的思维方式,她的诗歌中折射出了道教美学的义蕴.本文从其诗歌着手,认为她的道教美学义蕴有以下三点:一、"生即美"的道教美学生命意识;二、气韵清虚的道教审美心境;三、哲理体悟的道教美学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16.
道教诗歌具有重要的道教史料价值。其史料范围极为广泛 ,有些真实度非常高 ,价值非常大。特别是道教诗歌有关道士生平的资料 ,有关道士思想和感情的材料 ,有关道教修炼的材料 ,更值得重视。道教诗歌有些材料具有唯一性 ,尤为珍贵。在搜集和利用道教教诗歌材料时 ,应加强对作者和有关诗的背景材料的了解 ,要善于准确把握诗的意蕴 ,钩微抉隐 ,善于将道教诗歌资料与其他资料共同使用 ,使其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诗僧,皎然留下的诗歌表现出了浓郁的世俗情怀,这是皎然亦僧亦士的双重人格所致。家族境遇是皎然对荣名不懈追求的原动力,而唐代政治制度、佛教世俗化亦是导致皎然诗世歌俗化的重要因素,皎然凭借着熟练地运用儒佛两种话语,最终成为中唐吴中文学活动的中心人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佛经传译、高僧说法及僧俗理解、消化经典的过程为主要线索,对傅大士<行路易十五首>及<颂>的创作年代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些作品产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之后,它们和<楞伽师资记>所载神秀的某些禅法言论有着相同的思想来源--均导源于当时在北方流传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相似文献   

20.
历代《道藏》中都收录有一部古书《易林》。《易林》一书 ,《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记为“易林十六卷、焦赣撰”。焦赣 ,西汉人 ,当过小黄县令 ,后死于该地。他是易学家京房的老师 ,故《汉书》在卷七十五的《京房传》中附记他。谓其名焦延寿 ,赣是他的字。唐严师古注《后汉书》 ,言赣为其名 ,则延寿为字。《汉书·卷八十八·京房传》记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 ,托之孟氏。”《易林》实非焦延寿一人所创作。焦延寿当是在前人留下的基础上把易说、民谣、书记等各种资料汇编成《易林》一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