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再分配偏向是指人们对再分配的支持或倾向程度。其心理机制,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焦点。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三种理论视角。自利动机视角认为个体的再分配偏向受到经济自利动机的驱动。公平认知视角认为个体的再分配偏向受到公平认知或信念的影响。社会抽样视角认为社会抽样偏差也会影响再分配偏向。未来可以进行不同视角的整合、探索其他心理机制、关注政治行为后效,并更多发挥再分配偏向研究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阶层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是指由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社会资源(收入、教育和职业)的差异,以及感知到由此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社会阶层理论认为,处于同一阶层中的个体,由于共享的经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认知倾向,低阶层者是情境主义的,高阶层是唯我主义的。大量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环境所导致的认知倾向差异,使得高低阶层这在感知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存在显著的不同。而阶层的流动性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以及本土化的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是需要未来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系统合理化理论曾提出,低阶层者比高阶层者具有更高的系统合理化水平,即更认可社会体系的合理性、更支持当前社会系统。但这一论断一直存在争议。研究引入社会认知视角,考察低阶层与高阶层者系统合理化水平的差异及其机制。两个分研究得到了共同的结果:(1)低阶层者的系统合理化水平显著低于高阶层者;(2)这一差异是通过贫富归因的中介作用实现的,低阶层者系统合理化水平较低是基于其更少地认为社会贫富差距是由个人内部因素所致;(3)这一中介作用会受到个体控制感水平的调节,当控制感较低时,上述中介作用成立;但当控制感较高时,低阶层会弥合与高阶层贫富归因的差异,中介模型不成立。这些结果支持并发展了系统合理化的认知途径解释和阶层社会认知理论这两个立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观点,显示了认知因素在此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更整合的阶层—归因—合理化的逻辑,并考虑了其边界因素,对于了解低阶层者的社会心态及其形成机制,包括如何改变此状况,均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转折期,也是冒险行为多发的时期。以往有关青少年冒险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心理学视角与社会关系学视角,双系统竞争理论从生物学视角对青少年高冒险行为作出解释。该理论认为青少年高冒险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大脑中的社会情绪系统与认知控制系统相互竞争作用的结果。社会情绪系统对奖赏寻求起作用,而认知控制系统对执行功能起作用。较早发展的社会情绪系统与较晚才成熟的认知控制系统间的竞争是青少年冒险行为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比率偏差是指小概率事件以不同比率形式呈现时,人们倾向于认为以较小数字呈现的事件更不可能发生.这种现象在医疗卫生领域和职业生涯决策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关于比率偏差产生的解释主要包括标准理论与认知经验自我理论.比率偏差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元认知技能、计算能力、认知视角和任务性质等.未来的研究需要从比率偏差现象的产生、心理机制及应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政治倾向是个体在意识形态上的定位, 可以分为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政治倾向使个体在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虽然个体的政治倾向相对稳定, 但也会受威胁的影响而变化。动机性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威胁使所有人都变得更加保守,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威胁使个体更坚信自己原有的文化世界观, 使原有政治倾向更加明显。本文在深入分析讨论的基础上, 指出两种理论分歧的原因在于忽略了外部威胁与内部威胁的不同。内部威胁可加强人们原有的政治倾向, 外部威胁可使人们更趋向保守。未来研究应在内外部威胁影响政治倾向变化的机制、政治倾向的本土化研究以及促进不同政治倾向个体间的和谐关系上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王雁飞  凌文辁  朱瑜 《心理科学》2003,26(2):366-367
1 引言当今许多应用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说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他们认为 ,人类的成就动机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而是来自于人们对它的解释 ,人们的成就行为受到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目前 ,社会认知模式已成为教育、体育、工作管理等领域内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研究的基础 ,这种模式集中地体现在对成就活动中决定个体认知与行为方式的成就目标定向 (achievementgoalorientation)的分析。目前 ,探讨社会认知过程的中介作用是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的热点之一。2 成就目标定向的理论来源及其概念释义成就…  相似文献   

8.
潘威  汪寅  陈巍 《心理科学》2017,40(5):1274-1279
社会认知的机制一直存在心智化与具身认知观点的争论。前者认为社会认知是对心理状态的推测,而后者则认为社会认知是具身实践活动。虽然,心智化研究者认为具身认知有关灵长类动物和婴儿的社会认知的解释可以兼容于内隐心智化,但内隐心智化在解释社会互动时仍然存在间接性的问题。近期,潜心智化理论旨在挑战上述立场中有关社会认知先天论的预设,该理论将个体的潜心智化视为内隐心智化的替代,通过检验与分析相关研究的构想效度,强调社会认知是从非社会性的一般认知功能中衍生而来的,这种立场在社会认知的领域特殊性与非社会认知的领域一般性之间建立起了纽带,从而挑战了心智化与具身认知的争论。未来研究应设计更为严谨的心智化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验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尝试在神经科学层面探索一般认知功能与社会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消极偏差还是积极缺乏:抑郁的积极心理学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的认知理论被认为是当代最具影响的抑郁理论之一,其中贝克抑郁理论与无望抑郁理论是两大主要的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主张消极认知偏差是导致抑郁的易感因素。然而,"抑郁现实主义"及"积极错觉"等研究却证实抑郁个体并不存在消极认知偏差。以往研究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当代心理学过分关注消极的病理化倾向。新兴的积极心理学则试图从全新视角解释抑郁,导致抑郁的原因不是个体身上积极因素的缺位,而是积极力量未被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数字原住民的相关论述为解释数字技术对个体的影响提供了切入点,数字原住民是指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的个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与数字技术互动的经历,不仅会使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质,也会对他们的认知和生理结构产生广泛的影响。生态科技亚系统理论和数字原住民假说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为这些论述提供了理论支持,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领域的研究则对其内容进行了实证检验。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的方向、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1.
Attribution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ies. In order to favorably control their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 people are motivated to seek social approval in their self-presentations. Social norms determine which types of attributional self-presentations will result in social approval and which will not. A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hich showed that actor-observer conditions interact with success-failure conditions to produce different attributional patterns depending on the particular combination of at-tributor perspective and task outcome. These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to mean that different attributional norms exist for actors and observers in success and failure situa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a normative self-presentational approach to attributions which includes both motivational and cognitive factor can help to explain inconsistent findings in the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2.
社会心理学将阴谋论视作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信念,并定义为人们将重大的政治或社会事件归因为有权力的群体或个人暗中预谋以达成其目的的解释倾向。社会认知视角为个体这种阴谋论信念的产生提供了三种解释。错觉模式感知导致人们认知上倾向于在不相关的事件之间建立联系;敏感性动因觉察影响人们过度感知并假定事件背后的动因、目的和意图等;投射是将自己愿意参与阴谋的意图归因于事件中的他人。  相似文献   

13.
杜帆  吴玄娜 《心理科学》2017,40(2):448-454
为了研究程序公正、不确定性与公共政策可接受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选取公共政策领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选取510名北京市民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程序公正与公共政策可接受性正相关,不确定性与公共政策可接受性负相关,情感信任中介程序公正与公共政策可接受性,并对不确定性与公共政策可接受性之间有遮掩效应,而认知信任不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我中心性偏差是社交失败的重要原因, 但其产生机制还存在争议。以往研究存在抑制性选择模型与流利性错误归因两种理论观点:前者认为对自身观点的抑制失败会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 后者则认为错误地选择自身更为流畅的信息会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为整合上述争论, 提出抑制-归因协同作用模型, 认为抑制和归因两种加工或可共同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未来研究应借助精巧的研究范式和特殊被试群体, 进一步验证该模型。  相似文献   

15.
压力促使个体风险寻求已得到许多研究的验证和支持, 但对于该现象背后的根本机制缺乏深入探讨和整合。模型指出, 压力诱发认知资源损耗和心理需要失衡, 导致个体执行控制功能减弱, 奖赏寻求增加, 这两者引起对风险选项价值的高估、风险感知的降低和启发式决策策略的使用, 最终导致风险寻求。期望效用论、预期理论、双系统理论和风险敏感理论的视角能各有侧重地解析模型中的路径。最后, 基于模型梳理了边界条件, 并提出未来可关注压力下执行功能、认知和情绪的交互以及慢性压力的影响和调控。  相似文献   

16.
梁明明  李晔  李薇娜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771-1781
制度正当化是指个体将现存社会安排合法化的心理过程。制度正当化的理论基础包括谬误意识、公正世界信念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制度正当化理论能够解释人们为什么以及怎样在认知和意识形态上维护和支持现状, 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积极和消极后果。制度正当化受到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制度正当化中“制度”的涵义, 加强制度正当化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以便更好地解释社会转变如何产生。  相似文献   

17.
贫困削弱决策能力的心理学解释有三种基本视角: 注意力损耗论认为个体的注意力易集中于资源匮乏的领域而忽略其他, 意志力损耗论认为抵制外在诱惑会消耗其意志力, 认知控制损耗论认为贫困者的经济决策在难度上高于其他决策。这三种有限心理资源的损耗会削弱贫困者的认知表现而诱发非理性决策。后续研究应注意澄清三大机制之间的区别, 分析贫困损耗认知的结果是否具有可逆性, 同时就已有结果的跨文化适用性做出验证。  相似文献   

18.
补偿性控制理论指出, 当面临控制感的缺乏时, 个体会表现出一种需求秩序的倾向, 即努力寻求客观世界的秩序, 对于具有秩序性、确定性、可预测性的物理或抽象事物表现出偏好与需求, 这种表现被称为补偿性控制。基于突发公共事件常会引发人们控制感暂时的下降, 补偿性控制理论的视角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系列典型心理反应。如阴谋论信念、谣言传播、道德争论和非理性囤积, 都可以从补偿性控制与秩序需求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未来研究可以更多考虑从补偿性控制的角度探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心理反应, 并基于此视角加强理论深化、研究细化和实践干预。  相似文献   

19.
方学梅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08,31(1):200-204
目前组织公正感研究的重点是组织公正与后续行为之间的关系,但某一特定事件的公平/不公平感产生的过程却未得到实验检验.本研究旨在将归因理论的观点和方法纳入到公正判断之中,从归因的视角探讨组织公正感的产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归因过程是公平判断的认知前提,对公平判断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情境聚焦理论探讨权力感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以及自我获益和情境所起的作用。两项研究通过测量一般权力感(研究一, N= 271)和启动权力感(研究二, N=139名),考察权力感在不同情境(合作vs.竞争)中的亲社会倾向。结果发现:自我获益在权力感与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中介作用,竞争合作情境能够调节权力感与自我获益的关系从而影响亲社会倾向,在竞争下,高权者感知到更少获益,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倾向,在合作情境下则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