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讨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偏差严重程度对公众地方政府责任判断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法对728名社会公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公众地方政府有意性判断和公众地方政府可控归因中介了政策执行偏差严重程度与公众地方政府责任判断之间的关系。(2)政策执行偏差严重程度还通过公众地方政府有意性判断→公众地方政府可控归因的中介链作用于公众地方政府道德责任判断。并对研究的实践启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研究聚焦政府宣传教育,考察公众政治参与和地方政府信任的关系。对2061名有效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发现:(1)政治参与显著正向预测地方政府信任;(2)活动有用性评价在政治参与和地方政府信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宣传教育频率负向调节政治参与和有用性评价的关系以及有用性评价的中介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多渠道提升公众政治参与意识,合理把握政府宣传教育频率是促进地方政府信任提高的可选策略。  相似文献   

3.
范畴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沛  李晶 《心理科学》2003,26(6):1020-1024
本研究利用三段论评价任务,分析了已有信念与三段论逻辑状态间的交互影响,探讨了三段论推理判断中信念偏差的存在与作用机制,同时从信念偏差角度对心理模型理论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发现:1.范畴三段论推理的逻辑判断过程中存在信念偏差效应;2.信念偏差效应以逻辑状态与结论可信性交互作用的方式存在;3当逻辑结果与信念相一致时,信念会促进逻辑反应,反之则妨碍逻辑反应;4.信念偏差效应对逻辑有效、结论不可信的单模型三段论问题影响最大,而对逻辑有效、结论不可信的多模型三段论问题相对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环境的转变,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持已经成为中国中央政府的工作重心.如何确保地方政府有效执行中央的环保政策成为了当前公共行政领域的热点与难点.政策执行文献指出通过建立相关政治制度和行政机制,如人事任命和绩效评估,可以有效的约束地方政府及官员行为,从而确保中央政策(尤其是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但这些研究未能充分的解释地方官员环保执行领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而地方治理理论指出通过引入政府外力量到政策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升政府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持的绩效.本文基于治理理论,以退耕还林政策为案例,探讨环保政策执行中的地方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段蕾  莫书亮  范翠英  刘华山 《心理学报》2012,44(12):1607-1617
考察青少年儿童和成人在道德判断中利用心理状态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差异,并验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以道德判断中“行为坏的”程度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作为判断问题类型,共有10~11岁和13~15岁的青少年儿童及大学生各120名,完成道德判断测试任务.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道德判断问题类型下,事件中他人愿望和信念、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模式是不同的,支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10~11岁儿童和13~15岁青少年在判断行为坏的程度时,利用心理状态信息和因果关系信息与成人类似.在判断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时,10~11岁儿童更注重行为结果,并且不能综合应用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的因果关系信息.13~15岁青少年的道德判断中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与成人的情况类似,但在进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判断时,还不能融合信念与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研究结果为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提供了支持,而且表明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利用心理状态和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存在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与抑郁的关系,以及感恩和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问卷(BJW)、感恩问卷(GQ-6)、自尊量表(SE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1049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感恩和自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均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2)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通过感恩和自尊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且该中介效应包含了三条中介路径——感恩的简单中介效应,自尊的简单中介效应,以及感恩→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对抑郁产生影响的内部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更好地利用公正世界信念提升感恩和自尊的水平以及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国雄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9,41(10):939-946
对情绪的心理层面的理解是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中出现得相对较迟的能力, 他们如何通过愿望和信念等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人们的情绪做出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采用不同策略推测情绪的能力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本研究结合主人公愿望是否得到满足的状态, 通过利用图片故事个别测查的方法探查了90名3~5岁学前儿童在“内容错误信念”任务中对他人情绪的推测。结果显示, 年幼儿童、尤其是3岁幼儿的高兴情绪理解受其对情境是否满足愿望的认知的影响, 呈现出显著的“积极情绪偏差效应”; 学前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表现出从不能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错误地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正确采用信念—愿望策略的发展模式, 且其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落后于其错误信念理解的“滞后效应”。结果还显示幼儿的惊奇情绪判断不仅由信念成分决定, 也受愿望理解的影响。这些结果突显出心理状态在儿童情绪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揭示出学前儿童相对完整的朴素情绪理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620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探讨大学生群体认同、自尊和心理疾病污名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使用LISREL 8.70建构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了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1)群体认同显著地负向预测自我污名,且通过自尊和公众污名这两个中介变量影响自我污名;(2)自尊显著负向预测自我污名,公众污名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污名.结论:三个变量之间相关非常显著;所建构的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  相似文献   

9.
摘 要:为探讨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公众不公正感对公众集群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法对1756名社会公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1)当局可责备性和愤怒情绪中介了公众不公正感对公众集群行为的影响。(2)公众不公正感还通过当局可责备性→愤怒情绪的中介链作用于公众的集群行为。  相似文献   

10.
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继平  王兴超 《心理学报》2012,44(8):1075-1085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756名初一至高三的青少年,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青少年攻击行为与父母冲突、道德推脱、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男生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2)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并且在15岁和19岁时产生明显的变化; (3) 青少年自身的道德推脱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这一中介作用过程受到青少年道德判断的调节, 即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
收入分配公平判断是人们对自己收入所得公平与否的主观评价。通过对参照点和收入金额的控制,探讨参照依赖和损失规避对收入分配公平判断的共同影响。结果发现,(1)民众的收入公平判断受参照点的影响,在有参照点的情景下比无参照点情景下更感觉不公平;(2)不同工资水平下,民众的公平判断具有显著差异,而且民众对低于平均工资的“受损”比高于平均工资同等金额的“受益”赋予的公平感的权重更大,即存在得失感受的不对称;(3)不同的工资参照点、多得和少得的分配结果共同影响民众的公平判断,即损失规避在参照依赖对公平判断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水珍  张爱卿 《心理科学》2005,28(5):1156-1159
本研究采取问卷法,选取99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作为被试,探讨行为责任归因与处罚公平性、严格程度判断之问的关系。研究发现:(1)公平性判断与消极结果相关,对取得同样消极结果的两个行动者采取相同的处罚(但解雇除外)更为公平;(2)公平性判断与行动者对其消极结果是否负责有关,处罚三(对无责任者的处罚比有责任者的处罚轻)与处罚一(对无责任者的处罚比有责任者的处罚重)两种情形F公平性判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罚三中公平性判断得分较高;(3)严格程度判断与行动者是否负有责任无关,只与总的处罚严重性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748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情感温暖、责任心以及公正世界信念对青少年感恩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高中生的父母情感温暖可显著正向预测其感恩;(2)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以及年级后,父母情感温暖可分别通过责任心和公正世界信念间接地影响青少年的感恩。这表明责任心和公正世界信念是父母情感温暖影响青少年感恩的重要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4.
岑国桢  王丽 《心理科学》2005,28(3):518-522
以小学5年级和初中3年级的71名学生、他们的78名家长和71名教师为对象,以“声誉损害”、“财物损坏”、“人身伤害”三类内容为故事刺激材料。设置“不知道犯过者”、“不揭发犯过者”两种背景,从公正判断和理解判断两方面比较考察了他们的可交流集体责任观。结果表明,在可交流集体责任的公正判断上教师明显较少;在可交流集体责任的理解判断上教师和学生更为能够理解接受;两种背景和三类内容对可交流集体责任观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责任归因及惩戒行为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被试对特定情景的反应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来确定对艾滋病患者的部位和控制性归因、责任判断、情感以及惩戒行为之间的数量化关系。309名大学生被试参与了该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艾滋病的内部可控归因引起较高责任推断,较高生气类情感反应和较低同情类情感反应,以及较高惩戒行为;部位和控制性归因影响到责任判断和情感反应,责任推断除了直接影响到惩戒行为反应外,还间接地以情感反应为中介对惩戒为发挥作用。论文还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李鹏  陈璟  王晶  李红 《心理科学》2015,(4):916-922
在"执行者"和"旁观者"两个情境中,通过操纵当事人的信念和事件结果,考察了被试的道德与法律责任判断。结果显示:进行道德责任判断时,被试对当事人的信念信息更敏感;进行法律责任判断时,则对事件结果的信息更敏感。"执行者"情境中的道德和法律责任评分均高于"旁观者"情境中的责任评分。这说明道德、法律责任判断的内部机制有所不同,并且当事人的不同角色导致第三方对其的责任判断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17.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学业成就和幸福生活等积极心理与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考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提升。为此,本研究以6所高校852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公正世界信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以及人际信任对二者关系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公正世界信念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人际信任在公正世界信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但是主要表现在男大学生群体中,而女大学生中未发现该效应。这说明,公正世界信念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并且在男大学生中人际信任是二者关系的中介桥梁。  相似文献   

18.
2020年初,在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重大疫情,医生是战“疫”的重要角色,也是最受关注的职业群体。这次疫情是否改变了以往因医患矛盾而引发的大众对医生的道德判断?本研究采用徐科朋(2019)编制的道德判断材料,以非医护专业大学生为被试,用实验法分别比较了疫情前和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道德和不道德行为的判断。结果发现:(1)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公平行为上的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中,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关爱、忠诚、权威行为上,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前。(2)在整体不道德行为上,疫情中大学生均对医生的评价比对照组严格。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背叛、颠覆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宽松。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伤害、背叛、堕落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严格。(3)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整体不道德行为和各维度不道德行为上的评价较疫情前均更加严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