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万拉法新对抑郁症注意网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静  汪凯  董毅  范津 《心理学报》2006,38(2):247-253
目的 研究抑郁症的注意网络状况及抑制神经递质再摄取的药物万拉法新对其的影响,探索神经递质与注意网络的关系。方法 对32例应用万拉法新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及疗后6周进行注意网络测定和临床症状评分。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抑郁组的警觉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效率差异有显著性,定向网络效率差别无显著性。警觉网络效率与HAMD评分的睡眠障碍因子分呈负相关。治疗后,抑郁组的警觉效率显著增加,其改善与睡眠障碍的好转呈正相关。执行控制网络效率,平均反应时和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定向网络效率无变化。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警觉和执行控制注意网络的异常,万拉法新可选择性地改善警觉和执行控制注意网络的异常而不影响其定向网络  相似文献   

2.
利用Posner的空间线索范式,三个实验意在探寻自我面孔作为特殊的刺激对空间注意的调控作用。在实验一中,自我或者熟悉的面孔作为内源性线索出现在视野中央,通过朝左或者朝右来提示目标出现的位置。在实验二(小图)和实验三(大图)中,自我或熟悉的面孔与目标同时呈现,作为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出现在视野的左侧或右侧。实验一的结果发现,与熟悉的面孔相比较,自我面孔产生了更大的提示效应。这意味着当自我面孔与任务相关时,对提示位置易化优于熟悉的面孔。与之相反的是,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自我面孔和熟悉的面孔同样捕获目标位置的空间注意。然而,研究并没有发现自我面孔与熟悉面孔在捕获注意上的差异。这一结果也许暗示着在注意捕获的过程中,面孔效应足够大而掩盖了自我效应的出现。这些发现表明自我面孔之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刺激不仅受感知过程的影响,还依赖于与任务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注意捕获是指与任务无关的刺激能够不自觉地吸引注意的现象。实验一采用视觉搜索任务,考察与主任务无关的情绪面孔的注意捕获水平及其机制,实验二进一步探究时间任务需求对无关情绪面孔注意捕获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其他情绪面孔相比,愤怒的情绪面孔捕获了更多的注意,且受到整体情绪加工的影响;时间任务需求影响了目标刺激的注意选择,但愤怒优势效应不受到时间任务需求的影响,因此可能是一种较为自动化的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4.
自我面孔加工与注意——来自反眼跳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性的视觉刺激,面孔比一般的视觉刺激更容易吸引注意.本研究以Eyelink 2000车载眼动仪为工具,在混合呈现的反眼跳任务中考察了32名大学生被试对自我面孔、恋人面孔和陌生面孔加工中的注意捕获和维持注意方面的特点.结果发现:在朝向眼跳任务中,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的眼跳错误率显著低于异性陌生面孔,并且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都表现出了保持注意的优势;而在反眼跳任务中,自我面孔、恋人面孔与陌生人面孔的反眼跳错误率和眼跳潜伏期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自我面孔、恋人面孔与陌生面孔之间在高水平视觉特征上的差异没有达到影响反眼跳的最小可觉察差别量.因此,在反眼跳任务中面孔的优势效应掩盖了自我相关信息加工的优势,导致了自我面孔与陌生面孔没有表现出对注意捕获或保持注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凌云  张明  隋洁 《心理学报》2011,43(5):494-499
研究使用外显面孔再认实验(实验一)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实验二)检验自我参照框架是否是自我面孔加工优势出现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假设。具有不同朝向(左或右)的被试自己面孔和朋友面孔呈现在视野中央, 实验一中, 被试的任务为参照自我框架(观察者角度)或他人框架(被观察的像的角度)判断自我面孔的朝向(忽视朋友面孔), 或者判断朋友面孔的朝向(忽视自我面孔); 实验二中, 被试的任务为参照自我框架或他人框架判断所有面孔的朝向。结果表明:自我参照框架促进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的出现, 而他人参照框架消减自我面孔优势, 这种效应稳定地存在于外显和内隐两项任务中。并且, 自我参照框架对自我优势效应的促进作用不依赖于面孔刺激背景。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不同加工水平的任务无关信息对注意控制中不同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关信息对注意警戒和定向的影响更为明显,不论是在知觉水平(运动方向)上,还是在概念水平(语义)上,无关信息均产生阻碍效果;但语义信息比知觉水平信息的干扰作用出现的更晚。无关信息对执行过程的影响与无关信息性质有关,同类别无关信息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自我面孔识别成为近年来面孔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自我面孔识别的速度优势、文化差异和正性自我偏见是自我面孔识别的三个主要特征, 影响自我面孔识别的因素主要有加工背景和其他自我相关的信息。此外, 自我面孔的注意性质存在优先加工和难以移除的争论。未来的研究除了需要揭示外显任务中自我面孔识别速度优势的机制、内隐积极联想在脑内如何实现以及自我面孔的注意性质是否是特殊的等问题之外, 还应该深入探讨其他因素影响自我面孔识别的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采用Young编制的IAT量表从382名青少年中筛选出网络成瘾倾向者15名,非网络成瘾控制组被试18名,利用视觉搜索范式比较了两组被试对真人面孔和卡通面孔表情的注意偏向差异。结果表明:(1)在注意快速定向阶段,当要求被试快速准确地从中性面孔矩阵中搜索高兴或者愤怒面孔时,相较于控制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者搜索愤怒面孔更迅速,尤其表现为对卡通愤怒面孔的快速定向优势;(2)在注意的维持和脱离阶段,当在愤怒或高兴面孔矩阵中搜索中性面孔时,相较于控制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者在更具威胁性的真人愤怒面孔矩阵中最难脱离。结论:网络成瘾倾向者具有负性注意偏向特点,表现为对负性表情具有快速定向和解脱困难。且相较于控制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者对卡通面孔注意定向更快而更难从真人愤怒面孔矩阵中脱离,也说明了其注意偏向主要为对负性信息的注意解除困难。  相似文献   

9.
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究个体对同时呈现的可信和不可信面孔的视知觉加工差异, 以及注意偏向与可信和不可信面孔的记忆关系。结果发现:(1)被试再认不可信面孔成绩要好于可信面孔; (2)首注视点更多地偏向于不可信面孔, 并且落在不可信面孔上的总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更长/多; (3)回归分析表明首注视点偏向能预测不可信面孔的再认优势。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可信面孔产生更多的注意警觉与维持, 并且对不可信面孔的警觉能预测不可信面孔的记忆优势。  相似文献   

10.
高功能自闭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 HFA)个体智力正常, 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对威胁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与HFA个体社会功能的发展密切相关。梳理相关研究发现, HFA个体在自动加工阶段和情绪目标参与阶段, 不存在威胁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 而在任务与情绪无关的控制加工阶段, 存在威胁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针对HFA个体威胁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杏仁核理论、强烈世界理论和执行功能理论等。神经生理机制方面, HFA个体对威胁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可能与其异常的皮下及皮层通路功能有关, 同时可能会受5-羟色胺系统基因及催产素水平等的影响。未来研究可在综合考虑研究方法及个体因素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究其加工特征及神经生物机制, 着力开发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姓名和形容词为材料,采用自恋人格量表测评被试的自恋水平,通过视觉搜索任务和记忆测试任务考察个体对相关信息的注意和记忆程度,探讨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好。结果显示,高水平自恋者比低水平自恋者有更明显的认知加工偏好;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积极词具有记忆偏好,高隐性自恋者比低隐性自恋者对消极词具有记忆偏好。被试对与自己相关密切的信息具有更高的认知加工偏好,且对自己信息的这一优势更为明显;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熟悉人相关的积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高隐性自恋者较低隐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的消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偏好,不同类型的自恋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和结果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姓名和形容词为材料,采用自恋人格量表测评被试的自恋水平,通过视觉搜索任务和记忆测试任务考察个体对相关信息的注意和记忆程度,探讨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好。结果显示,高水平自恋者比低水平自恋者有更明显的认知加工偏好;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积极词具有记忆偏好,高隐性自恋者比低隐性自恋者对消极词具有记忆偏好。被试对与自己相关密切的信息具有更高的认知加工偏好,且对自己信息的这一优势更为明显;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熟悉人相关的积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高隐性自恋者较低隐性自恋者对自己相关的消极信息具有认知加工偏好。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偏好,不同类型的自恋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和结果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Studies on cognitive effects of positive emotions have associated positive emotions to broadened attention. Given the widely investig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focused attention and mood, it i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ositive mood on visuospatial attention for self-related information. We used a performance-based measure to assess fluctuations in attentional broadening from self-related contrasted to not-self-related information. In Experiment 1, we checked that the self-related versus not-self-related stimuli did not evoke differential attention effects in general. In Experiment 2, we manipulated mood and found that an increase in positive mood was associated with a relative broadening of attention for self-related inform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target of attention provides an interesting dimension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 between positive emotions and attentional broadening.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mpact of self-referential information at early stages of emotional word processing using an affective masked-priming paradigm in which positive (e.g, espetacular[awesome]) and negative (e.g., horrível[awful]) trait-adjectives were preceded by briefly primes that could be self-related (Eu sou[I am]), other-related (Ela é[She is]), or a control (%%%%%). Trait-adjectives were selected from female norms and only females participants were used to control for sex differences. Results showed that positive words were categorised faster when preceded by self-related primes than by other-related primes, though not control primes. Negative trait-adjectives were not modulated by the type of prime, even though participants were slower when they were preceded by other-related than by control primes.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aking the other-perspective entails a cost, and that the amount of priming produced by self-related and control primes was virtually the same, thus suggesting that assuming the self-perspective is a cognitively effortless process.  相似文献   

15.
采用Tversky的实验设计,对非抑郁和抑郁症状中学生的回忆、再认和启动效应进行了探讨。实验发现,抑郁症状中学生对自我相关生活事件信息加工存在负性回忆、负性再认、负性启动和负性加工偏向;抑郁症状中学生对自我相关生活事件信息加工的回忆具有情境一致性;对再认材料的不同加工深度影响抑郁症状中学生自我相关生活事件信息加工的再认;抑郁症状中学生对自我相关生活事件信息加工的负性启动主要是由于对负性条目、中性条目的负性偏向加工引起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不同参照语境下的面孔情绪评定任务, 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及他人参照对面孔情绪知觉加工的影响。行为结果显示, 与他人参照相比, 在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的消极语境中的面孔被认为更消极, 积极语境中的面孔被认为更积极。ERP的结果显示, 相比他人参照, 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都能诱发更大的EPN波幅; 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对EPN和LPP波幅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在面孔情绪知觉上具有一致性, 本研究从他人面孔情绪加工的角度为中国人的自我结构中包含“母亲”成分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儿童期心理虐待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自我,这种消极自我还会影响个体行为。与以往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方法不同,本研究采用知觉匹配范式,用客观量化方法,以自我加工优势(自我关联会自动增强刺激的加工,表现为人们总是对自己相关信息加工又快又好)来评估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的自我加工能力。结果发现,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依然存在自我加工优势,且朋友加工优势得到增强;在消极情绪条件下遭受心理虐待个体自我优势稳定存在,在积极情绪条件其自我优势消失。结论: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自我整合功能并不稳定,消极情绪维持其自我加工能力,积极情绪则降低其自我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交往中, 判断情绪刺激与自我和他人的相关程度对于情绪加工十分重要。本研究利用ERPs技术, 要求被试默读相继呈现的名字(自我、朋友和陌生人)和情绪性词汇(积极、中性和消极), 考察自我相关信息影响情绪词汇加工的动态时间特征及二者的整合机制。结果发现, 在情绪词汇加工早期, 消极词汇相比积极和中性词汇诱发了波幅更大的EPN。在加工晚期, 消极词汇相比中性词汇诱发波幅更小的N400, 并相对中性和积极词汇诱发更大的LPP。更为重要的是, 在LPP时间窗出现情绪效价和自我相关性的交互作用:与自我名字相关的消极词汇比中性词汇诱发了波幅更大的LPP, 与朋友名字相关的消极词汇比中性和积极词汇诱发了波幅更大的LPP, 而与陌生名字相关的各类词汇诱发的LPP波幅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表明, 个体对情绪信息非常敏感, 随着加工的深入会体现出不同的认知过程, 并且会根据自我相关性进行过滤, 在加工晚期与自我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表现出自我和朋友相关的消极情绪的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19.
自我-他人表征:共享表征还是特异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繁昌  张妍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1263-1268
自我-他人表征是自我在与他人交往时所形成的自我概念, 为深入研究自我和他人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自我-他人表征有共享表征和特异表征两种主要观点。前者认为主体将对有关他人信息的表征融入到自我概念之中, 成为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共享着某些激活脑区。后者则认为主体对自我表征和他人表征是相对独立的, 两者都有各自特定的表征方式和结构。自我和他人相关信息加工的脑区是特定的。此外, 自我-他人共享表征和特异表征的关系、情绪与情感在自我-他人表征的作用和关系类型与程度对自我-他人表征的影响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We examined three cognitive processes hypothesized to contribute to biases in judgments about and memory for social events: self-focused attention, post-event rumination, and anticipatory processing. Socially anxious (N = 58) and nonanxious (N = 58)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a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n completed measures of self-focused attention and anxiety-related physiological sensations and behavior. The next day, subjects completed measures that assessed frequency of post-event processing and recall of the intera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lective attention to negative self-related information led to biases in social judgments and recollections and that post-event processing contributed to the recall of negative self-related information. No evidence was found for selective retrieval of negative self-related information prior to a second social interaction. The results reconcile inconsistent previous findings related to memory bias in social anx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