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正>当前,由于学业压力、情感矛盾、人际冲突、精神障碍等原因,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屡有发生。危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影响甚至会延续干扰到其一生的成长。而高中生爆发的危机大多是成长性危机,随着高考结束和巨大学业压力的消失,一些心理危机也会随之缓解和消失。因此,在高中三年紧张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预警、预防和干预,帮助学生平安地度过这一特殊阶段,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学生在走出  相似文献   

2.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宁波市四所中学初一至初三共537名学生为被试,以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婚姻冲突与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关系,同时探讨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结果发现:(1)心理韧性在父母婚姻冲突与青少年抑郁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社会支持调节了父母婚姻冲突通过心理韧性影响青少年抑郁情绪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和后半路径。研究结果揭示了父母婚姻冲突影响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内部机制,对增强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强度以及减少抑郁等情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是自伤的高危人群,这与自伤的情绪管理功能密切相关。基于情绪管理视角,生物社会模型、回避体验模型和情绪管理模型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情绪管理在自伤发生中的核心地位。综合目前关于自伤的心理学及跨学科研究成果发现,青少年自伤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基因与脑等生物学因素、家庭与学校环境中的人际因素,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其中,基因、脑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自伤的影响尤为关键。今后应在纵向研究、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以及脑成像技术融合等方面对自伤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内外化问题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共情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具有重要联系,但以往研究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时候不注重共情不同成分的区分;即使区分了共情的不同成分,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作为共情的不同成分和内外化问题的关系仍旧存在一定争议,且共情对内外化问题影响的机制鲜有探讨。本文首先综述了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关系,并借助共情的发生过程(自我-他人模型)理论、发展过程(风险性发展模型)理论和相关神经生理因素,为理解共情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影响机制提供了解释。未来研究可明确共情的定义,发展更生态化的测评方式,并进一步探索影响因素及机制,结合和关注个体特点、特殊群体及文化背景,以便为揭示共情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构建更系统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学校心理健康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心理危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比较,从认知模式出发,强调个体合理的认知对危机事件的干预。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并分别在危机干预系统的三个阶段分别有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从而对中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系统全面的干预。  相似文献   

6.
张敏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3,36(2):378-382
研究以青少年学生为被试,采用测验和实验的方法考察了情绪弹性和性别变量对青少年在四类负性情绪事件性质的判断偏向上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情绪弹性对青少年加工负性情绪事件信息时的判断偏向产生一定影响,低情绪弹性个体在面对与一般生活情境相关的负性情绪事件时,更倾向于从消极方面对事件的性质加以判断。(2)性别对青少年加工负性情绪事件信息时的判断偏向不产生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敏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1,34(3):593-597
影响青少年情绪弹性的个体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等背景变量和其他心理变量。研究对830名中学生的情绪弹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性别与年龄变量对青少年情绪弹性不产生实质性影响,说明青少年情绪弹性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特性;心理弹性、人格特质、情绪调节能力及自我效能与青少年情绪弹性存在显著相关,并对后者产生显著的预测效应;负性情绪认知调节能力和神经质是影响青少年情绪弹性的两个主要心理变量,神经质还以负性情绪认知调节能力为中介变量对青少年情绪弹性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邹迪  李红  王福顺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9):2020-2033
唤醒是衡量机体清醒程度和做出反应前准备程度的指标, 其水平可从睡眠到觉醒的连续体上变化, 具有独特的生理机制与神经回路。由于唤醒与情绪关联密切, 唤醒度这个概念常被认为等同于情绪强度, 但情绪强度实际上是唤醒和效价的和向量。受到Lazarus提出的“刺激”定义情绪思想的启发, 对唤醒的内含和心理机制进行了探析, 发现对不符合预期刺激出现的紧急准备是唤醒系统的主要功能, 预期性相关机制是唤醒的重要认知加工机制。其它因素(刺激属性、个体差异等)可能存在以下影响唤醒的原因:改变处理刺激时所需的资源量、影响预期机制。未来研究可从心理唤醒与生理唤醒的关系、唤醒的测量方法、唤醒度与情绪强度的关系、人类临床精神疾病的唤醒特征等角度推动唤醒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977名9~14岁学生为对象,探索负性生活事件与儿童反应性攻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使用了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性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情绪稳定性维度问卷,建立了以自尊和情绪稳定性作为中介变量,描述负性生活事件与反应性攻击性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可直接影响儿童反应性攻击性的形成,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变情绪稳定性来影响反应性攻击性,即当负性生活事件发生时,情绪状态会倾向于不稳定,进而提高反应性攻击性的水平。此外,负性生活事件也会通过降低自尊水平来提高情绪状态的不稳定性,从而提高反应性攻击性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往研究指出青少年阶段是情绪障碍的高发时期, 各种情绪问题深刻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通过文献分析得出青春期压力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即个体对压力事件做出反应的稳定方式)可能是决定青少年情绪障碍易感程度的核心因素; 而认知训练可降低该易感性, 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了验证上述观点, 综合采用行为调查与生理测量, EEG/ERP与fMRI手段, 拟开展如下4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青春期发育阶段影响个体负性情绪易感性的大脑机制; 2)认知应对方式与青春期发育阶段的交互作用对负性情绪易感性的影响及大脑机制; 3)认知训练(包括注意训练、解释训练与接受训练)对健康青少年负面情绪易感性的调节作用及大脑可塑性机制; 4)认知训练对青少年抑郁/焦虑症患者情绪应对方式与临床症状的影响及大脑可塑性机制。通过上述系列研究, 揭示青少年更高情绪障碍易感性的认知神经机制, 找出并培养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情绪应对方法, 从而为情绪障碍的临床治疗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1.
Emergency psychology: a mobile service for police crisis call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Center, a new program of crisis intervention services, has been in operation since February 1975. This seven-day-week, twenty-four-hour-a-day program backs up ten Northern California police departments to provide help to people who are experiencing psychological emergencies such as violent family fights, suicide attempts, and severe emotional disturbance; in addition, the Center responds to any kind of crisis call involving adolescents. The population of the area served is approximately 750,000 of whom approximately 110,000 are adolescents between 10 and 17 years of age.  相似文献   

12.
心理解剖是一种综合性、回顾性的研究方法, 指的是通过访谈死者的知情人或信息代理人, 收集死者生前和死后的相关信息, 重新构建死者的社会、生理、心理状况, 以推定其自杀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 心理解剖对自杀研究有着重要贡献, 是自杀研究中最有价值的工具之一。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心理解剖的研究过程, 为该方法在自杀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另一部分论述了通过心理解剖研究得到的自杀的危险因素, 帮助更加详细地了解心理解剖在自杀研究中的研究进展。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心理解剖的本土化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同时有必要应用心理解剖进一步探索自杀的多个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作者及其团队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进行了为期6年的研究,以期为震后青少年的心理恢复和发展提供帮助。本文主要介绍了6年来本团队在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理论分析、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干预策略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创伤后青少年主要的心理反应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概括了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和创伤后成长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影响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针对创伤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策略,并探究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从歧视知觉的角度考察父母控制、父母婚姻冲突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父母控制和父母婚姻冲突显著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心理危机水平,且父母婚姻冲突的预测力更强。歧视知觉在父母控制、父母婚姻冲突与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关系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与不良教养方式相比,父母婚姻冲突对中学生心理危机存在更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部分通过中学生感知到的歧视水平增高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Though no-suicide agreements are widely used and often recommended for suicidal patients, their sparse empirical support leads to questions regarding their use with patients of various age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46 licensed psychologist members of a Southern state psychology association answered questions regarding their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no-suicide agreements. Such agreements were considered more appropriate for adults or adolescents than children. They were judged highly appropriate with moderately suicidal patients and were expected to help patients postpone suicide until after a crisis had past and to help reduce clinicians' anxiety.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的有效性,以及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研究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结果表明:1.基于网络教育的干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素养,进而促进专业心理求助意愿,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2.心理健康素养可以通过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分别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且专业求助意愿和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素养和幸福感之间起着完全链式中介作用。总的来说,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效提升不仅可以改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能增添生活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访谈法探讨8个已求助和5个未求助家庭的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比较已求助者和未求助者、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认识的差异。结果显示,青少年和父母从6个方面描述心理咨询:功能、形式、适用问题、服务提供者、求助者和效果,各方面提及次数最多的分别是问题解决、谈话法、心理困扰、心理医生、心理有病的人和有帮助;误解包括心理咨询是针对心理有病的人,只有严重问题才需要求助。已求助者比未求助者更了解心理咨询,提及问题解决、心理困扰和有帮助的次数更多。青少年更多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老师处理正常群体的心理困扰;父母更多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医生处理心理疾病。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趋于理性和准确,但仍有误解需要澄清。  相似文献   

18.
通过CiteSpace对心理委员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中国对于心理委员的研究始于2004年,经历了初期开创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波动下降阶段,现处于平稳发展阶段; 截止到2021年,心理委员研究领域共有548名作者,高产作者有詹启生、王自华、来燕、闫娟丽等。多数研究者更倾向独立研究而缺少持续与合作研究; 心理委员研究领域共有313所机构,高产机构有天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各机构之间合作缺乏; 研究热点集中于高校、心理健康、大学生、胜任力、培训、高职院校、危机干预等。近年来转向了互联网模式下心理委员培训的研究、心理委员专用量表编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方法引入了该领域。  相似文献   

19.
For some people, the move from dualistic to relativistic epistemological thought is accompanied by significant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lthough there are several possible sources of psychological difficulty in stage transition, we argue that long-standing deficits in object relations can predispose a person to clinical crisis during particular life phase and cognitive stage transitions. Specifically, a person is likely to experience clinical crisis during a particular life phase or stage transition if that developmental advance requires abandoning strategies that have been used to shore up faulty self and object representations. The life phase move from 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and the cognitive stage shift from dualistic to relativistic thought often pose particular difficulty for persons with a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The epistemological move to relativism can be particularly traumatic when adolescents have cathected their own intellectual products (ideas, ideologies) as idealized self-objects.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clinical crisis that can be precipitated by the narcissistic adolescent's loss of intrapsychic supports in the move to adulthood and to committed relativism.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中国青少年中对数学家庭作业动机量表进行修订并考察其信效度。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762名青少年,对数学家庭作业动机量表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测量等值性检验以及信效度分析。结果:中文版数学家庭作业动机量表包括认同调节、内部动机、外在调节和内摄调节4个因素,并具有跨性别和跨年龄组的测量等值性以及良好的效标效度和信度。结论:修订后的数学家庭作业动机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可以作为测量和评估中国青少年数学家庭作业动机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