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展两个实验探究证据顺序和证词自信水平对5岁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机制。132名和127名5岁儿童分别参与实验1和实验2。实验1发现证据顺序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表现为近因效应,但证词的自信水平差异不影响儿童的因果推理;实验2发现如果儿童注意到证词的自信水平信息,他们更倾向于在自信证词条件依据证词推断因果关系,证据顺序的影响力被削弱。研究结果说明证据顺序变化导致易受影响的近因效应。  相似文献   

2.
开展两个实验探讨证词的自信度和儿童的自主探索对5岁儿童因果推理的综合影响。84名儿童(平均年龄63.7月,男50)参与实验1,探究成人证词和儿童自主探索获得的(与证词矛盾的)证据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54名儿童(平均年龄63.9月,男28)参与实验2,探究更多与证词矛盾的证据是否减轻儿童对成人证词的依赖。结果显示:与探索获得2次与证词矛盾的证据相比,更多5岁儿童在探索获得4次与证词矛盾的证据后依据自主探索结果推断因果关系;证词的自信度差异并不影响儿童的因果推理表现。研究结果支持理性观点及其预测:儿童受证词影响的程度依赖于儿童观察到矛盾证据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取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以94名学前末期儿童(66-74月龄)为被试,在控制证据顺序的条件下探究观察因果学习结果和自主探索结果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只获得观察学习结果或自主探索结果一种证据条件下,绝大多数儿童依据所获证据推断因果关系;(2)在获得观察学习结果和自主探索结果两种证据条件下,儿童能综合两类证据推断因果关系,其中自主探索结果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力大于观察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4.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机制,但学前儿童在模仿他人行为的过程中,是注重效率原则而有选择性地模仿,还是注重忠实原则不加辨别地模仿?这一问题成为近10年来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进化人类学中的争论问题。争论双方提供了大量实验证据支持各自观点,并提出种种假设以解释学前儿童的模仿学习机制。如基于因果关系推理角度提出自动因果编码假设和意图不清假设;基于社会交往角度提出社会依存假设和自然教育法假设等。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假设能解释所有证据。因此,在整合相关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这一争论的新视角——"损益权衡"假设,即学前儿童模仿策略选择是特定情境下权衡利益与损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王沛  杨斌芳 《心理科学》2004,27(4):799-802
采用因果条件性逻辑推理研究的一般模式,研究了儿童社会信息因果推理发展状况。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社会信息推理能力呈年级性递增。(2)社会信息的内容会影响儿童社会信息推理的能力。(3)儿童四种逻辑形式推理能力之间的差异显著.AC、DA在年级水平上差异都十分显著,但MP和MT在年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儿童在各个年级四种推理能力之间的差异都显著,确定型和非确定型逻辑推理能力之间的差异显著。(4)逻辑形式的难度、儿童的年龄影响儿童合理化解释的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是在实驗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探索学前儿童怎样从实际中掌握客体的因果依存性的特点,向理解(即推理的思惟)水平过渡。 研究的問題,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学前儿童在什么条件下能使带有因果性貭的实践动作順利地向因果思惟过渡?在教学影响下,怎样实現这一过渡?在实現过渡的內化过程中,有哪些特点?(二)在学前儿童的因果思惟发展过程中,有无所謂“可逆性”?学前儿童是否如皮亚杰(J.Piaget)所說,只能有“从特殊到特殊”的所謂“轉导推理”而沒有可  相似文献   

7.
金花  莫雷 《心理科学》2007,30(2):289-292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语义联系和因果制约对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激活和编码的贡献。结果表明,预期语境与预期事件间的语义联系不能使预期推理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得到激活和编码,语境与预期事件间的强因果关系是文本阅读过程中预期推理激活与编码的必要条件;提示阅读过程中的预期是因果预期而非联想预期。结果为建构主义推理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温忠粦 《心理科学》2017,40(1):200-208
心理学期刊中的实证研究论文,很多时候都在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学界对因果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回答下面问题:(1)实验中不能操纵的变量是否可以作为原因?(2)非实验研究能不能检验因果关系?(3)因果分析(尤其是中介分析)是否一定要使用追踪数据?追踪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通过因果要素和因果推理逻辑的辨析,对前面两个问题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讨论了判明变量先后顺序、统计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为了回答问题3,厘清了追踪设计在因果分析中的作用:区分变量的先后顺序、有效获得历时性的影响结果,但即时性的因果影响采用追踪设计可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9.
因果力比较范式下对效力PC理论的检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墨耘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4,36(2):160-167
在用图形方式集中呈现信息的条件下,用因果力大小比较的实验范式检验效力PC理论。233名大学生被试对不同化学药物影响动物基因变异的能力做大小比较判断。结果发现,对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大小的比较判断具有以下3个特点:(1)不对称性:在预防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判断一般符合效力PC理论,而在产生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判断一般不符合效力PC理论;(2)在同时变化协变值DP和结果基率P(E|~C)的产生原因条件下,多数被试使用DP规则。这与概率对比模型的预测相一致,而不支持效力PC理论;(3)在固定协变值DP而只变化结果基率P(E|~C)的产生原因条件下,多数被试使用变异比RP规则。这是目前所有的因果推理理论都不能解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3~4岁儿童规则因果推理能力的训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前期是儿童多种推理能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研究(以64名3岁儿童为被试,采用Frye和Zelazo等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通过对3岁儿童的规则因果推理能力进行训练,从而探索儿童规则因果推理的内在机制。在本研究条件下,结果发现:1.年龄与训练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各年龄组儿童经过训练后,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差异;2.规则与训练的交互效应显著,竖直规则下,儿童通过训练后提高的成绩不显著,但在交叉规则下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极其显著;3.训练效应显著,暴露因果机制,给予及时反馈和阐述规则时附加手势这些信息能促进年幼儿童对高级规则的掌握。  相似文献   

11.
研究采用对偶选择的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96名3~4岁儿童基于可信度特质的信任判断。研究同时测量儿童基于可信度特质(能干、友好和诚实)的信任判断能力和针对这些特质的好坏评价能力。结果发现:(1)信任判断的正确率在3种可信度特质间不存在差异。(2)在信任判断之后再进行好坏评价的情况下(实验一),4岁儿童信任判断的正确率高于3岁,在控制好坏评价能力之后,年龄差异依然存在。(3)在信任判断之前先进行好坏评价的情况下(实验二),则信任判断的正确率不存在年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不是因为好坏评价能力的缺陷,而可能是任务本身较重的认知负荷使得3岁儿童不能像4岁儿童那样自发地依据特质的效价信息进行信任判断。  相似文献   

12.
龚银清  李红  方美玲 《心理科学》2005,28(6):1318-1323
学前儿童时期是各种推理能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研究采用Frye和Zelazo等(1996)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设置了规则顺序、规则类型的规则推理任务,采用个别实验法,研究了90名3~4岁儿童规则推理能力的发展。在本研究条件下,结果发现:1.当规则呈现顺序不同时,儿童规则推理成绩差异显著,先呈现哪个规则,则利用这个规则进行推理的成绩就较好;2.不同规则类型下儿童的推理成绩差异极其显著,竖直规则下的推理任务更容易;3.3.5~4岁是儿童二维合取规则推理能力发展的快速期。  相似文献   

13.
推理方向与规则维度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红  郑持军  高雪梅 《心理学报》2004,36(5):550-557
采用Frye和Zelazo等(1996)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斜面滚球装置),设置了不同的推理方向、规则维度的因果推理任务,采用个别实验法,研究了60名3.5~4.5岁儿童因果推理能力的发展。结果发现:(1)儿童在不同方向的因果推理任务上成绩差异显著,因→果推理成绩要好于果→因推理;(2)不同维度下儿童的推理成绩有极显著的差异性,一维的因果推理更容易,三维合取规则的因果推理任务更难;(3)3.5~4岁左右是儿童因果推理能力发展的快速期。  相似文献   

14.
以3岁、4岁、5岁和6岁组共150名儿童为被试,综合采用质的判断和量的判断两种任务,考察了学前儿童特质推理中的行为频次效应。结果发现,(1)儿童特质推理中存在"积极偏向",他们更倾向于对积极行为进行特质推理。(2)与低频行为相比,儿童更倾向于对高频行为进行特质推理。(3)6岁儿童开始使用—贯性行为和区别性行为进行特质推理,但更倾向于根据区别性行为进行特质推理。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特征相似性和因果解释在个体归纳推理中的作用,在控制知识经验影响的前提下,设置了非决定性的因果关系,操纵了因果机制强度和前提与结论对象之间的特征相似性水平,结果发现:(1)实验1结果显示,相似性和因果解释在归纳推理中的效应均显著,相似性效应随因果解释强度的减弱而增强,相似性与因果解释的相互作用影响归纳推理。(2)实验2结果显示,当基于相似性推论与基于因果解释推论产生冲突时,相似性和因果解释在归纳推理中的效应均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强、弱两种因果解释条件下,相似性在归纳推理中的效应均非常显著。总的结果表明特征相似性与因果解释共同影响个体的归纳推理,人们会整合两种信息进行归纳推理。  相似文献   

16.
对93名幼儿进行了五种因果变化模式的因果推理题目的测试。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因果变化模式下,被试进行因果推理的成绩存在差异,且在对于这五类题目的掌握上具有一定的顺序。(2)被试在同样因果变化模式题目的表现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在因果联结强度相同的题目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3)被试对于各题目回答的正确率并不随原因与结果联结次数的增多而提高。(4)即使是在观察到的刺激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被试的回答仍会因因果变化模式的差异及主试对于题目解释的不同而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7.
采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的意识性。根据关系部分的描述与目标句是否存在逻辑冲突,创设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和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进行研究。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发现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都差异显著,表明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既影响有意识加工也影响无意识加工,该结果支持和完善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18.
秘密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人们通常会与亲密的人分享和披露秘密。因此,追踪人们知道彼此的秘密可以作为社会关系的线索。本研究开展两个实验探究秘密分享对学前儿童推断友谊关系的影响。105名和60名幼儿分别参与实验1、实验2。实验1发现5岁以下的儿童大多数认为主角分享物质资源(玩具)的对象是主角的朋友,5~6岁的儿童大多数认为主角分享秘密的对象是主角的朋友,选择被分享秘密的人是分享者更可能的朋友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实验2发现与分享积极的秘密信息和物质资源相比,大部分5~6岁的儿童更倾向于认为分享消极的秘密信息的双方存在友谊关系。研究结果说明至少5~6岁的儿童理解分享秘密的社会意义,并且5~6岁儿童把分享消极的秘密作为友谊关系更有力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用不同外部表征方式集中呈现信息条件下的因果力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墨耘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4,36(3):298-306
在分别用文字陈述、表格和图形三种外部表征方式集中呈现因果信息的条件下,用直接估计因果力大小的实验范式考察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估计的特点,检验概率对比模型,效力PC理论和pCI规则。让287名大学生被试估计不同化学药物影响动物基因变异的能力。结果发现,对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估计具有以下4个特点:⑴不对称性:在预防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较多符合效力PC理论,而在产生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一般符合概率对比模型;⑵文字陈述、表格和图形三种信息外部表征方式,不影响产生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但影响预防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在预防原因条件下,与文字陈述和表格表征相比,图形表征会促使更多被试按效力PC理论来做因果力估计;⑶没有被试使用pCI规则;⑷被试估计因果力所使用的规则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考察了被试在使用经验信息和共变信息进行两原因共同作用因果判断时所具有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两原因的性质对于被试的选择有着显著影响。当两原因的可信度相等时,更多被试认为两原因都可以引起结果。(2)两原因都不出现时结果出现的概率P(e/~i~j)对于被试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3)两原因单独出现时结果出现的概率对于被试的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一变量是与两原因的可信程度共同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