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讨正负效价面部表情图片识别的差异,采用独立呈现范式呈现正负效价面部表情图片,控制呈现时间和提示线索位置,并利用眼动仪记录识别过程中的眼动指标。结果发现:(1)在识别速度和正确率上,加工积极面部表情图片高于加工消极面部表情图片,显示出积极表情优势。(2)呈现时间没有改变正负效价表情图片加工之间的差异。(3)存在提示线索位置效应,即提示线索在嘴部有利于面部表情识别。(4)面部表情识别遵循"眼部-嘴部-眼部"的规律。结果提示不同性质面部表情的加工机制不同,加工深度作用小于线索作用。  相似文献   

2.
前人研究表明他人的社会地位影响个体对其面部表情的加工,但是他人地位如何影响个体对其面部表情加工的神经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首先让被试完成时间估计任务,然后让评价者(高VS低地位)根据被试任务成绩给予面部表情(愉悦、中性和愤怒)反馈,同时记录被试加工评价者面部表情的ERP成分。脑电结果发现,在早期的P1阶段,当评价者给予愤怒和愉悦表情作为反馈评价刺激时,低地位评价者比高地位评价者诱发了更强的P1波幅;在N2加工阶段,只有当评价者给予愉悦表情作为反馈评价刺激时,高地位评价者比低地位评价者诱发的N2波幅更强;在后期P3加工阶段,只有当评价者给予愉悦表情作为反馈评价刺激时,低地位评价者比高地位评价者诱发了更强的P3波幅。当前研究结果说明评价者的地位不仅影响了个体对其面部表情加工的早期阶段,而且还影响了个体对其面部表情加工的后期阶段。  相似文献   

3.
大量研究证实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者存在面部表情加工方面的特异性表现,本文回顾了ASD患者面部表情加工的最新研究进展,认为ASD患者面部表情加工特异性可能受面部表情强度、面部表情呈现方式和ASD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并通过ASD患者的面孔注视模式及其生理机制加以解...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识别-判断"的实验范式考察面部表情识别和性别识别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使用2(任务:表情判断、性别判断)×2(图片表情:积极表情、消极表情)×2(图片人物性别:男性、女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因变量,探讨人脸图片中性别和表情效价信息加工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对积极表情的识别速度和准确率都好于消极表情;研究中出现了同性别偏向现象,女性被试对女性面孔的加工速度更快;面孔表情和面孔性别加工间存在交互作用,表情加工对性别加工产生了影响,未发现性别加工对表情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躯体和面孔是个体情绪识别的敏感线索。与面部表情的早期视觉加工相似, P1成分对恐惧、愤怒等负性躯体表情更加敏感, 反映了对躯体威胁信息快速且无意识的加工。情绪躯体和面孔还有着类似的构型加工, 表现为二者都能诱发颞枕区视觉皮层相似的N170成分, 但涉及的神经基础并不完全相同。在构型编码加工中, 面部表情的N170与顶中正成分(Vertex Positive Potential, VPP)较躯体表情的N170、VPP更加明显。在面部表情和躯体表情的后期加工阶段, 早期后部负波(Early Posterior Negativity, EPN)反映了面孔和躯体视觉编码的注意指向加工, 随后出现的P3与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e Component, LPC)代表了顶额皮层对复杂情绪信息的高级认知加工。躯体表情还存在与外纹状皮层躯体区相关的N190成分, 其对躯体的情绪和动作信息敏感。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动作对情绪知觉的影响、动态面孔−躯体情绪的加工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社交焦虑者在情绪加工和社会意图理解方面均可能存在异常,以负向认知偏差为代表,但目前尚缺乏针对社交焦虑的情绪与社会意图理解共性机制的研究和临床预测模型。本项目计划综合运用行为实验、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计算建模,基于情绪识别与社会意图推理的生物运动范式,并结合面部表情识别任务,系统考察社交焦虑者在情绪加工和社会意图加工中的负向认知偏差机制,并构建社交焦虑症状的预测模型,检验精神疾病背后的多维数据关联,以及多维数据对社交焦虑临床症状的客观分类和预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高特质焦虑者在前注意阶段对情绪刺激的加工模式以明确其情绪偏向性特点, 本研究采用偏差-标准反转Oddball范式探讨了特质焦虑对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 对于低特质焦虑组, 悲伤面孔所诱发的早期EMMN显著大于快乐面孔, 而对于高特质焦虑组, 快乐和悲伤面孔所诱发的早期EMMN差异不显著。并且, 高特质焦虑组的快乐面孔EMMN波幅显著大于低特质焦虑组。结果表明, 人格特质是影响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的重要因素。不同于普通被试, 高特质焦虑者在前注意阶段对快乐和悲伤面孔存在相类似的加工模式, 可能难以有效区分快乐和悲伤情绪面孔。  相似文献   

8.
面部表情加工是情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表情图片为研究材料,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识别-判断"的实验范式考察面部表情识别的方法,对高中学生的情绪面孔的识别判断进行具体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面孔加工水平对被试进行面孔表情判断无显著影响;两种情绪极性对被试进行面孔表情图片识别有影响;且被试对正性情绪的判断要快于对负性情绪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的独立加工与交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孔识别功能模型认为,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是两条独立的并行路径。以往诸多研究者都认可并遵循二者分离的原则。但近期研究表明,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存在交互作用。首先总结和分析已有的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成果,评述神经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论争,然后介绍人脸知觉的分布式神经机制以及相关的实验证据,最后提出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的多级整合模型,并展望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0.
王亚鹏  董奇 《心理科学》2006,29(6):1512-1514
本文从情绪的效价载荷及其脑功能成像研究、面部表情的识别及其脑功能成像研究以及情绪的诱发及其脑功能成像研究等三方面介绍了情绪加工的脑机制及其研究现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脑皮层在加工不同效价载荷的情绪时具有很大的重叠性;有关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神经环路负责调节对不同面部表情的反应;有关诱发的情绪的研究表明,前扣带回皮层在表征实验诱发的情绪时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章最后指出了情绪研究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指出在我国开展情绪的脑机制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