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康德和海德格尔哲学中,Sein一词在一般的意义上被称为Seinüberhaupt,它既可以作逻辑的(logisch)运用,充当逻辑系词Kopula,也可以作康德所说的"绝对的断定",即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上的"(ontisch)运用,此时的Sein在断定一个对象的客观存在,因而与Existenz(实存)的含义相同.Sein überhaupt和作为逻辑系词Kopula的Sein都应该翻译为"是",但作绝对断定或表示存在的Sein,翻译为"存在"或"实存"都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2.
"实存"一词是"existence"或"Existenz"的翻译,前者可追遡到有关"existentia"(存在)与"essentia"(本质)等讨论,后者是20世纪欧陆哲学最重要的关键词,如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等的"Existenzphilosophie"(实存哲学)及后来萨特的"existentialisme"。有学者把"existence"译作"存活",强调人的"活生生""活着"或"活动"等意味,颇有创意。但在汉语里,"存活"一般解作生物学的生存,如禽畜的"存活率"或癌病患者的"存活率"等,把"Existenz"译作"存活"恐怕未见其利先见其弊。本文的主要目的并非探讨海德格尔哲学翻译问题,而是探讨"实存"这个日韩哲学界定译背后的思想,特别是九鬼周造的实存哲学。九鬼是"实存"这个译语的创造者,并著有《实存哲学》和《海德格尔的哲学》等论文。九鬼的哲学可以让我们重温欧陆哲学在东亚的发展,亦可以让我们反思"实存哲学"。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萨特则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我国近年来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研究,也集中在萨特身上,所以这一综述主要限于有关萨特的评介范围。刘及辰先生在《读书》1983年第12期发表题为《存在主义乎?抑实存主义乎?》的文章中指出,“Existentialismus”应译“实存主义”。但本文乃资料性文字,顾及历史,所以仍沿用旧译名,即“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4.
李菁 《世界哲学》2009,(2):70-84
提要:海德格尔朝向另一开端之思想通道可简示为Sein→Seyn→Sein:他一开始要去思的就是Sein(存在),Sein是用来与象征第一开端即形而上学的Seiendes(存在者)划清界线的;Seyn(存有)则是用来表示他所要思的Sein是不再被形而上学地思考的Sein本身;而Sein上面的叉不仅直观且彻底地删掉了任何可能为第一开端所占用的Sein,更重要的是它还原撑起了四个世界地带映射-游戏的原始时一空,惟如此另一开端即本有之思才得以被通达。海氏Sein→Seyn→Sein的存在之旅,一方面是要严格区分两个开端,他要与第一开端决断开;另一方面则是要去原撑开从第一开端转渡到另一开端的原始时一空通道。我们把该通道喻为海氏虫洞。该虫洞真的能如期将我们救渡到另一开端吗?本文将尝试一种可能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东、西德哲学界对“存在”和“存在主义”的理解目前我国哲学界多数人所说的存在主义,德文叫做 Existentialismus。存在主义在德国也被称之为存在哲学,德文写作Existenzphilosophie。Existenz(存在)一词,按照德国人的解释有这样几种意思:Dasein(亲在、定在、此在)、Leben(生命、生活)、Vorhandensein(在、存在)、Wirklichkeit(现实)。东德哲学界和西德哲学界在对存在主义的看法上虽然有共同点(例如对它的历史渊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但对其本质以及它所起的作用上则存在着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6.
胡好根据康德文本中的两处说明提出了关于逻辑谓词的四重界定。但是,他的界定却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和文本阐释上的问题。他的界定不但没有揭示出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反而使得它的意义受到了遮蔽,这缘于他局限于"S是P"这种命题类型来界定逻辑谓词,而完全没有注意到"S是"这种命题类型对理解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实,在康德的存在论题中,他主要是以"S是"这种命题类型来阐释逻辑谓词的,因此此处的逻辑谓词只能是特指的,而非泛指的,它就是Sein。Sein这个逻辑谓词就是实存谓词,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在本体论证明当中的实存谓词还只是分析命题的谓词;另一方面它指的是existiert,Dasein或Existenz,这是一个通过联系知觉经验而对它做出了精确规定之后并完全超出了上帝概念的实存谓词,因此是综合命题的谓词。基于这一理解,存在作为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将被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7.
分野与关联:本体论与道德形上学一般言之,“本体”是中国哲学中的根本概念。它所包含的意义是深刻而丰富的。它不是单单的“本质”或静的结构,它也不是单单的“过程”或动的变化,它不是抽象的存在,也不是实质的个物,不是人格神的上帝,也不是非人格神的物质。甚至它也不是海德格的基本形上学的主客不分的“个别存有”(Dasein)或隐显自如的“一般存有”(Sein)。事实上,一个形上学的对形上实存的理解本来就不可能范围在一方面或一个概念的语言之中。“本体”唯有中国哲学的“道”与“太极”的意含可以表达。“本体”这一概念可说…  相似文献   

8.
一、“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一般的理论思维之所以不“反思” ,或者说不自觉地“反思” ,是因为在这些思维中 ,“思想” (thinking)与其对象———“存在” (existence)总是相互外在的 ,“思想”只是空洞的有欠缺的东西 ;而哲学之所以专事反思 ,是因为在哲学思维中 ,“思想” (thinking)与其对象———“存在” (being)是内在同一的 ,“思想”是唯一的“存在” (being)。“哲学”要“反思” ,必须把“思想”本身作为思维的对象反过来而思之。作为思维对象的“思想”不是实存的“存在者” ,而是使“存在者”成为可能的“存在”本身。在知…  相似文献   

9.
非理性主义思潮(四)——西方现代哲学认识论问题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存在主义(续)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本世纪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中承先启后、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在存在主义哲学中,Existenz(=Dasein)这个词特指“人的现实存在”。在哲学史上,黑格尔用sein(存在)表示一种本原,但又无从规定的存在,用Dasein 表示此处已有某物存在,译为“定在”。首先用“存在”一词表示“人的现实存在”,籍以强调人的个体性、主体性和超越性的是克尔凯郭尔,但他对此词未加以明确的界说。在雅斯贝斯那里,存在“关系自己,同时也关系超越者。”而亲在(D  相似文献   

10.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德格尔哲学严重缺乏伦理学面向。但事实上,从早期的《存在与时间》到中期的《哲学论稿》再到晚期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海德格尔都深刻地论述了伦理问题。只不过,海德格尔批判了西方历史上一切以“理性人”“知识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而代之以本真生存的存在论的“人道”。《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集中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伦理学以及萨特实存的或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直接指出不是“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而是真正的“人道”必须是“存在论”的。因此,虽然海德格尔自身无意建立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学,他也反对某种“元伦理学”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但他的存在论思想如他自身所言是一种“源始伦理学”。《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道出了在现代日常生活世界中感性的和实践的人的真正本质与尊严,提供了建立现代和后现代所需要的新伦理学的可能性并起到了思想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四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兴起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加深,是两次世界大战对人性的震撼,它们唤起了人类的自省。其实,每逢历史的多事之秋,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怀疑。对困扰、痛苦、不可捉摸的命运和死亡的思索便成为当时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它所着眼的是人在一个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何以自处的问题。存在主义不过是这种人生哲学在现代的翻版,由于面向每个人所不能避开的人生问题,又由于它同文学艺术紧密地纠结在一起。存在主义成为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流派之一。沃尔特·考夫曼认为,“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哲学,只是一个标签”,其成员之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彼此间的反感;其思想上的差异之大,也使人难以将它们归于一个学派、一种主义。宾克莱也指出,“存在主义者之间的观点也远非一致。他们当中某些人笃信宗教,而另外一些人则是无神论者,至少也是自然主义者。”广义地说,象卡夫卡、加缪这类致力于刻画人类的困惑和荒诞状态的作家都可算作是存在主义者;狭义地说,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丁·海德格尔、卡尔·雅斯贝斯、让一保罗·萨特和梅洛·庞蒂等,但是最先强调个人经验和个人内在价值并以此确立了存在主义哲学主题的是克尔凯郭尔。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目前在我国,存在主义相当流行。即使不是“存在主义”这种自己意识到的思想,起码是存在主义的情绪或者态度在迷惑着人们。这种状态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的;即使在自称为现代唯物主义者的人当中,也因此而出现了名为“主体唯物主义”的修正主义主张,由此可见它的影响。其次,在存在主义哲学家中间,创办了“雅斯贝尔斯协会”(雅斯贝尔斯是现代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这个协会现在改名为“存在主义协会”,出版季刊《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3.
张桔 《世界哲学》2015,(4):116-124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4.
《精神现象学》第七章的标题是“宗教”,第八章的标题是“绝对知识”。这个“绝对知识”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就是黑格尔哲学的完整体系,或者就是黑格尔后来在《哲学全书》中详尽阐述的“科学”。因而,在第八章,谈论的已经不是绝对知识的内容,而是作为“财富”的这个知识本身了。应该描述这个知识必须是什么,以用完整的和恰当的方式显示出实存的存在的知识武装起来的人必须是什么。特别应该描述这种哲学式的绝对知识同在基督教的启示中以及由其产生的神学所包括的也被绝对地称为知识的那种东西之间的区别。第八章的重要论题之~,就是…  相似文献   

15.
布伦塔诺的亚里士多德感知观被归为关于亚里士多德研究的"精神主义"的进路。作为解读亚里士多德的现代先驱,布伦塔诺主要以"意向性"概念而闻名。但是在其早年诠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布伦塔诺却还没有使用"意向性"这样一个概念,而是借用了另一源自中世纪学院派的概念"以对象地"。本文集中探讨"以对象地"这一概念在中世纪哲学中有别于今日之意义,以及布伦塔诺如何以该概念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感知观。本文最后将提出:"以对象地实存"是"意向的内实存"概念之前身。  相似文献   

16.
在儒家哲学中,价值非仅哲学的一个部门,而是贯通所有哲学问题并规定了其本质的一个核心和辐射源。儒学以人的存在实现为进路,落实到“心性”的论域动态地展示人性的内涵,而非对人性做静态的分析。儒学即心言性,即情言心,将“知”理解为人的存在所本具的智照、定向和主宰作用。其所主人性本善论,规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实现方式。儒学循道德和存在实现进路以建立其形上学体系,其所言伦理与价值,则是一种真理与应当本原一体,表征人的生命存在之整全性意义的伦理价值观念。儒家所言道,是在实存差异实现之“通”性上所显现出的一个形上超越性的“一”,其达道之途径,可名之为“旁通而上达”。“旁通”与“上达”两个维度,虽有分判,又相即互成,共同构成了儒家的价值和形上学系统。这一价值和形上学系统,既凸显了一种即伦常日用而达超越的实践品格,同时亦体现出了一种尽性、成己以成物的价值平等精神。  相似文献   

17.
论存在主义     
P.富尔基埃(Paul Faulquie)所著《论存在主义》一书,系统地、通俗地介绍了存在主义哲学。作者认为,同哲学传统彻底的决裂是整个存在主义的标志。在十九世纪以前,古典哲学始终把本质放在首位,而存在主义是一种肯定存在至上的理论。存在是与本质相对而言的,所以作者在本书第一部分里,介绍了本质论哲学,即柏拉图和圣·奥古斯丁的神学本质主义;亚里士多德、托马斯和科学主义的概念本质论;胡塞尔的现象本质论。接着,作者以比较大的篇幅,在第二部分里,陈述了存在主义哲学。作者认为,“有多少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尽管这样,存在主义各派仍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一般把“存在”理解为人的个人存在,只有人才具有存在,物并不具有存在,而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可能性,能不能把存在变成现实,取决于人自己。存在主义者认为真正存在的只有这样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自己,他自己创造自己,他是自己的创造。作者大体把存在主义分为两大类:以萨特尔等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和克尔凯郭尔、G.马塞尔、雅斯贝尔斯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也谈到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的存在哲学。作者还认为,在整个存在主义运动中,有一些哲学家,他们巧妙地把本质与存在这样两个对立的命题综合在一起,在第三部分里,提到了拉韦尔(Lavelle)和居斯多夫(Gusdorf),他们一方面承认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但当他们与本质论取得一致时,又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人的本质,作者把这一派哲学家称为本质论存在主义。作者在最后的结论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轰动一时的存在主义当今已不时髦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主义极大地改变了哲学气氛,存在主义已为人们所接受,现在西方的知识分子已或多或少地成为存在主义者了。下面是本书的引言和第二部分(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章——存在主义总述——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在日本被认为是想通过人道主义的道路逐渐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象学者和存在主义者(古在由重语),现为日本“存在主义协会”顾问。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想考察实存的人(即具体的个人)怎样与历史结合起来,并在历史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作者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阐明什么是实存的人。作者认为实存的人就是自然历史的人。作者说;“人本来是由社会关系创造成为人的,同时也是由自然条件而生成的。从根源上说,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母胎。因此,人首先应该被规定为自然历史的人。实存的人也应以这为前提”。作者在论述的时候,批评了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和萨特尔。作者说海德格尔的历史排除了客观的、实在的规定,克尔凯郭尔的历史排除了一切必然性和脱离了一切社会条件,两者都是过于主观主义的。萨特尔不承认自然历史,即不承认人是自然历史的人。他之排除实在的历史的必然是由于他误解了历史的必然。作者最后指出他所追求的从自然历史的观点来看的真正的实存的人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实存的人的意识中,不耍因为自己与群众有距离反而把自己看作优越者;(2)要成为政治的人;(3)要成为真正的实存的决断者;(4)像人道主义必须成为战斗的人道主义那样,存在主义必须成为战斗的存在主义;(5)要有对滥用威胁人的生存权的权力进行抵抗的勇气,要有同不关心人的生存问题的一切利己主义进行斗争的决意。作者认为这几点都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信条相符合。从这些问题中可以逐渐找到战斗的人道主义、战斗的存在主义同马克思社会主义之间的一个共通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刊載于日本共产党中央理論政治杂志《前卫》今年五月、六月、七月三期上,全文約有五万多字,共分以下十一节:第一,“薩特尔的复数的‘面孔’和围繞着他的‘面孔’的状况”;第二,“存在主义哲学基本性质的素描”;第三,“‘选择’和‘自由’的虛像”;第四,“与反馬克思主义接触之点”;第五,“抽象的‘异化論’的危险的迷途”,第六,“对辯证法的‘干与’”;第七,“关于‘自然辯证法’”;第八,“关于历史辯证法即历史唯物論”;第九,“这是‘馬克思的方法’嗎”;第十,“对‘辯证法’的空虛的尝試的根源”;第十一,“亚当·沙夫的論点”。本文力图全面批判薩特尔的哲学,指出薩特尔虽說承认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們时代的哲学”,但在对自然辯证法和唯物辯证法以及历史唯物論的理解上,原則上是同馬克思主义相对抗的。薩特尔想“补充”馬克思主义的“空白”的企图,本质上也不外是想根据存在主义的理解和歪曲来篡改馬克思列宁主义。他的立脚点仍然是主观唯心論。他的哲学虽然具有存在主义哲学的“畸形”的性质,但是沒有打破存在主义哲学的“原型”。本文前五节着重批判薩特尔的“原型”的存在主义哲学。第一节考察了他二十年来时而“接近”馬克思主义、时而“批判”馬克思主义的經过;指出他每过数年便来一次轉变和动搖,令人很难捉摸他的真正“面孔”。第二节論述了由克尔凱郭尔开始,經过雅斯貝尔斯、海德格尔到薩特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指出存在主义哲学不像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在世界观和方法論的整个領域具有一个統一的体系。它虽然以对于人的資产阶級的抽象的观点和个人主义的基本思想为自己的本质,但却有无神論的存在主义和基督教的存在主义两种。它不仅是与唯物論无关的哲学,与唯物論相对抗的哲学,而且它还具有政治的反动性。克尔凱郭尔就公然发表过反社会主义的政治見解,他的思想到了雅斯贝尔斯便直接同反馬克思主义思想結合起来。海德格尔耕耘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土壤,这是众所周知的。薩特尔虽然不能与他們等同,但他的基本哲学見解也具有作为存在主义的本质的共同点。总之,存在主义是由資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时代的資产阶級个人主义的哲学,它的根子是主观唯心論。第三节分析了薩特尔的“选择”和“自由”的槪念,指出薩特尔和其他存在主义者一样,强調“个体”。薩特尔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的选择就是創造,就是“自由”;“自由”就是不受任何束縛的意志的行为,就是不遵从任何历史規律的行为,即“計划”(projet);“自由”是超越所有道德行为的东西;只要是个人“自由”所决定即选择的行为,哪怕是杀人行为、法西斯主义,都可以被肯定为眞理。作者批評說:存在主义的自我决定即选择論,与其說是反道德的,还不如說是对于狼的邏輯的肯定;它的“自由”,是应該加以唾弃的小資产阶級的抽象的“自由”,馬克思列宁主义者絕对不能肯定这样的“自由”。第四节考察了薩特尔的“自由”、“选择”的观念在日本所产生的影响,指出薩特尔把个体的“选择”、“自由”的观念絕对化了的观点,已經迷惑日本資产阶級社会的一部分小資产阶級知識分子,使他們产生这样的錯觉:似乎在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垄断資本統治的条件下,人們即使处在无权的状况下,也能获得“自由”。薩特尔的“自由”、“选择”論,因为对任何“选择”都加以正当化,所以又給了一些“轉向者”(变节分子)以精神上的安慰,使他們把“轉向”(变节)的責任推到“自由意志”上。第五节分析了薩特尔的“异化”槪念,指出薩特尔的“异化”槪念是专用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自己的对他关系中的。換言之,就是当自己成为他人的客体,被他人凝視着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是被“异化”了。作者认为,这样的“异化”槪念即使能够成立,也只能在观念的邏輯上成立,而决不是表現現实矛盾和异化的槪念。因此,薩特尔的“异化”論是与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相对立的。馬克思的异化槪念是說明資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下的劳动者的状况的,它本身就是反对資产阶級的一种号召,而薩特尔的“异化”論不仅对工人阶級沒有积极的意义,甚至还有反对社会主义的作用。他把反对人民民主和反对資本主义都看作是摆脫“异化”的行为,同样加以正当化和美化。由于这种观点,他甚至把一九五七年波茲南事件的反社会主义現象也看作是进步。由第六节到第十节着重批判了薩特尔的“畸形”的即修正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第六节分析了薩特尔“干与”辯证法的目的,指出薩特尔企图以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資格来“补充”馬克思主义的“空白”,具体地說,就是企图用存在主义来构成他认为馬克思主义所“缺少”的“历史的人学”,幷且把它塞进馬克思主义里,也就是企图用存在主义的“人学”来篡改和修正馬克思主义的辯证法,再以此来构成“辯证理性批判”。因此,薩特尔的承认馬克思主义,也只是为了把它当作一个修正的对象来承认的。作者认为,对于薩特尔的干与辯证法,必須在这种意义上来理解。第七节在論述馬克思主义的辯证法中,批判了薩特尔的辯证法,指出薩特尔所說的“辯证法”旣不是思維的辯证法,也不是客观的辯证法,而不过是一种“理解”而已。所以,他旣拒絕客观的辯证法,也否定客观的自然。他极力攻击恩格斯的“自然辯证法”,原因即在于此。他說自然辯证法是把“自然拟人化”,是“硬把辯证法适用于自然界”,是“形而上学的假說”,是“独断的辯证法”。他对自然辯证法采取否定的态度,而对历史辯证法却采取“承认”的态度。但是“承认”历史辯证法,也是因为他认为在历史中有个体的“总体化”作用,才予以承认的,而幷不是眞正肯定馬克思主义的历史辯证法即历史唯物論。第八节在論述了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論之后,具体地分析了薩特尔所“承认”的历史辯证法,指出他所“承认”的历史辯证法是与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关的,不过是他用主观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概念对历史唯物論加以歪曲以后泡制出来的一种东西而已。第九节批判了薩特尔所說的“溯行的方法”。薩特尔以为从个体的欲望、实践即“計划”开始分析,就如同馬克思从商品开始分析那样,可以闡明整个历史的辯证法。他认为这就是馬克思的方法,尤其是《政治經济学》和《資本論》的方法。作者批判說,薩特尔根本不应該把个体的实践即“計划”看作与馬克思的商品具有同样的地位。因为馬克思的商品不是一个超历史的范疇,而薩特尔的个体的实践即“計划”却是一个超历史的范疇,它沒有任何时代性。第十节批判了薩特尔的“被构成的辯证法”的图式,指出他的辯证法是与历史辯证法即历史唯物論相对抗的,是与数千年来貫串在历史中的客观規律背道而馳的,他的辯证法不外是存在主义对馬克思主义的修正。从个体的实践即“計划”出发的薩特尔的辯证法,根本就不是表現历史辯证法的东西。最后的第十一节批判了亚当·沙夫关于薩特尔的存在主义的見解,指出沙夫贊揚薩特尔提出了問題幷且把存在主义与馬克思主义的“不同意見的中心点”归結为“人的問題”这两点,是錯誤的。作者认为,这等于沙夫接受了薩特尔关于所謂“馬克思主义的空白”的說法;沙夫的这种錯誤态度完全出于他的抽象的人观、抽象的人生观。以下摘譯的是作者着重批判薩特尔想“补充”馬克思主义的“空白”和曲解自然辯证法与历史唯物論的第六、七、八等三节。  相似文献   

20.
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述评(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主题与分期的讨论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者对此就有许多不同的界定。一般而言 ,人们容易将海德格尔的主题与存在主义等同起来 ,和雅斯贝斯和萨特等人视为一体。实际上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就是将海德格尔思想存在主义化 ,同时又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化。但是 ,伽达默尔指出 ,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存无关于存在主义和存在哲学[1] 。如果说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 ,雅斯贝斯是存在哲学的话 ,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则是关于存在的问题 ,用他的话来说 ,就是追问存在。于是存在一般被理解为海德格尔的主题。马科斯 米勒指出 :“对于海德格尔而言 ,只有一个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