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怎样评价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建国以后曾经过几次讨论,到目前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束景南的《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载《哲学研究》1979年第11期),严北溟的《应对庄子重新评价》(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1期),对庄子的阶级属性和哲学性质,提出了新的论断,从而把讨论引向了深入。《哲学研究》1980年第8期,特辟“庄子哲学研究”专栏,发表了四  相似文献   

2.
一鲁克俭同志在《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发表的《“古典古代”等于“奴隶社会”吗?———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古代生产方式”》(以下简称《鲁文》)一文中,谈到我“把‘古典古代’与‘奴隶社会’划了等号”,并指出“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事实上,不是我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而是鲁克俭同志既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又误解了我的思想。我在与段忠桥教授讨论的两篇文章(《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发表的《对质疑“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质疑》;《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发表的《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中,确实把马…  相似文献   

3.
《哲学研究》编辑部: 此信请在贵刊“来函照登”栏发表。 (一)吴江同志的热与冷的“辩证法” 《哲学研究》1982年第5期登有吴江同志给贵刊编辑部的信。信的开头说:“贵刊从1979年第3期连载的杨献珍同志的三封信。  相似文献   

4.
姚大志同志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6期上发表《意识形态与科学》一文(以下简称“姚文”),评论拙作《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姚文”澄清了拙作中的几个不妥之处,也提出了某些有启发性的见解。但令人遗憾的是,“姚文”不仅未对拙作所  相似文献   

5.
(1979年4月26日至同年5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研究谈谈《资本论》在我国的传播杨国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纪念列字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发表七十 周年黄神森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 第2期毛泽东同志在“五四”时期萧三中国 青年报1979年5月5日“五四”时期周恩来同志民主思想的发展 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室南开大学学报 1979年第2期坚持科学、民主和社会主义—学习周恩 来同志从“五四”到旅欧期间的革命思 想胡华等群众1979年第5期周恩来同志的《警厅拘留记》和《检厅目 录》读后魏宏运历史教…  相似文献   

6.
《哲学动态》编辑部: 贵刊1991年第6期登载的胡新和同志所撰《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讨论述评》一文,其间对拙作《相对论时空理论再认识》(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第29—42页;以下简称《再认识》,引证时只注页码)的批评,我不能同意。请允许我发表如下几点意见。 1.胡新和同志不对拙作做任何具体分析就指责我“曲解‘四维时空’概念”,这是无法接受的。胡同志应该看到,我对“四维时空”的认识是与何祚麻同志相对独立的,是直接  相似文献   

7.
《庄子·天下》篇是一份重要的学术史资料,历代对它讨论颇多,不少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确有继续深入探究的必要.最近,李叔华同志在其所撰《〈庄子·天下篇〉的主旨和成书年代新探》(载于《哲学研究》)1995年第5期,以下简称《新探》)一文中,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前人的某些观点,明确提出《庄子·天下》篇“其具体写作时代在西汉文、景之际”,还认为:“《天下篇》首开尊儒之风,并希望用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来统一思想.”综观《新探》全文,所可商榷之处甚多,现只就其关于《庄子·天下》篇成文年代的论述提出质疑,以申管见.  相似文献   

8.
<正> 读了蔡尚思同志《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见文汇报《学林》专刊第293期)——与匡亚明同志商榷的文章,对其中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简称“三人行”)的分析,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就教于蔡尚思同志和广大读者。蔡尚思同志在文章里,不同意匡亚明同志在《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见文汇报《学林》专刊第288期)一文里,关于对孔子  相似文献   

9.
相对论时空理论(亦称相对论时空观)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时空理论。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在相对论时空理论评价方面存在着若干不妥观点。我曾针对三种较普遍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发表了《相对论时空理论评价探讨》(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10期,以下简称《探讨》。此后,文兴吾同志发表了《相对论时空理论及其评价再探讨》(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以下简称《再探讨》),对我在《探讨》中的看法提出了若干诘难和批评。本文拟对文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曾发表十种炼丹原著评述(《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4期),受到学术界的注目和援引,今再发表十种评述。这种选择意味着本文作者认为,这二十种原著是道藏中也是中国炼丹术中最重要的外丹原著。 1.《张真人金石灵妙论》 题曰“蒙山张隐居撰”。《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道家类:张隐居《庄子指要》三十三篇。张隐居名九垓,号浑沦子,为(唐)代(宗〕德(宗)时人”。  相似文献   

11.
周云之同志在《哲学研究》1983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对先秦名家分为两个诡辩学派的异议》中提出了重新评价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基本性质问题。在此之前,周在另外两篇文章《公孙龙关于名(概念)的逻辑思想——“白马非马”纯属诡辩吗?》、《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中也谈到同一问题(以下简称周文)。周文认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根本不是割裂个别与一般的‘离  相似文献   

12.
对《说明》的答复《哲学动态》1995年第10期发表了我整理的一份动态资料:“关于‘国学’研讨中的几个问题”。文章发表后,一同志批评我对他的文章观点的介绍“有明显的误读”,于是在《哲学动态》1996年第1期上发表“关于‘国学’热讨论的几点说明”(以下简...  相似文献   

13.
《哲学研究》先后发表了张奎良同志的《存在、实在、实体》(1984年第9期,以下简称《存在》)和王金福同志的《也论存在、实在、物质范畴》(1985年第2期,以下简称《也论》)。后者对前者提出商榷。我以为双方都提出和阐明了某些合理的思想,读后颇受教益。但是我不赞同《也论》一文对存在(有)作为哲学范畴的否定,也不赞同《存在》一文用“客观实在的实体”来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本文仅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甘建民同志发表系列文章,认为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对俄国土地所有制进行“全新的专门的研究”,是因为“马克思摆脱了西欧经验的框框,由一元的历史观转向多元的历史观”(《铁道师院学报》1989年第1—2期合刊,第29页);还认为,马克思没有实现《资本论》“地租篇”原先的写作计划,不是恩格斯解释的“健康状况恶化”,而是“因为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铁道师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29页)。  相似文献   

15.
《逻辑与语言学习》增设“问题求解”专栏,很好,很受欢迎,广大读者很感兴趣。它无疑是促进逻辑与语言学习,浓郁学术空气,提高学术水平的好专栏。90年第一期刊登邢运中同志的《二难》文章之后,第四、五期又连续发表了吴坚、刘明明、曾荷荪同志的文章,以解答邢文提出的疑难。在此,笔者冒昧地发表如下浅见,与以上三位同志商榷兼答邢运中同志,望读者指教。吴坚同志的《否定判断的换质和矛盾概念的论域》(见90年第四期)一文中说:概念“S”反映的对象在“P”和“非P”这对矛盾(?)念的论域之内,是我们可以从“所有S不是P”推出“所有S是非P”或从“所有S不是非P”推出“所有S是P”的一个必要条件,并断定邢文所举“正方形不是等边三角形,所以,正方形是非等边三角形”等  相似文献   

16.
客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是我在《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8期)一文中所坚持的观点。方昕同志发表了《“两重反映论”这种论点能成立吗?》(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10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向题并未明确表态,只对我所说的“两重反映”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这种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我感到  相似文献   

17.
不能否认价值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发表了袁贵仁同志的《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一文,把“价值真理”问题的讨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期发表的薛克诚同志的文章对“价值真理”提出了异议,认为承认了价值真理,就没有了客观真理。 我认为,薛文的推断是不能成立的。价值真理首先必须是客观真理。真理是科学性(即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真理之所以是真  相似文献   

18.
编者同志: 《哲学研究》1979年第3期,第7期在“来函照登”栏里,连续发表了杨献珍同志的三封信,在第5期上又发了他的《关于“合二而一”的问题》一文,并组织展开了讨论。这件事,在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我国哲学社会科  相似文献   

19.
《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刊载了田心铭、桑新民同志《再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以下简称“再论”)一文,对我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6期上发表的《经济制度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吗?》的质疑文章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辩驳,对他们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刊登的《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以下尚称“属性”)一文的思想作了进一步解释发挥。从双方的论点看,我们的讨论关系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关系到当前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方法论,因此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正> 匡亚明的《孔子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出版后,蔡尚思发表了题为《不宜抬高孔子》(载《书林》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不宜》)的书评。1987年1月27日,匡老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以下简称《如何》),主张对孔子评价要坚持“三分法”。随后,蔡老又发表了《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载《文汇报》1987年3月10日。以下简称《也谈》),提出了不同意见。拜读了二老的大作,深受教益。同时,也有不少疑问。我想,既谓“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那就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既“不宜抬高孔子”,也不宜贬低孔子。现不揣冒昧,略陈管见,向二老请教,祈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