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理与后果——怎样理解J.德里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在一个打算用来标志美国结构主义时代到来的会议上,J.德里达声称这已经太迟了,因为结构主义事实上已经新潮衰落,从而使听众大为震惊,此后他一直成为激烈争论的焦点。在以后的这些年里,德里达由于其自身的努力而成为知名人士,他的讲演吸引了大量的听众,他的著作至少有13部被译成英语,其中包括一些新近译出、但并非新近写出的著作,评论他的书籍也是随处可见。许多德里达式的词汇,如“书写语言学”、“逻各斯中心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后半叶解构主义的急先锋,雅克·德里达已成为当代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但是,德里达晚年却曾明确表示过,大家对他的"解构"赋予了更多的激进的理解,其实,他的思想取向本来是趋于"保守"的.这皆说明,"解构"的意蕴还需要加以进一步的厘定,这可以从德里达对于"海德格尔-夏皮尔之辩"的解构策略当中得以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3.
文学一直都是德里达关注的对象,也是他"最持久的兴趣".德里达的文学观念是其解构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德里达认为,文学作品比某些哲学作品是更富有哲学思想的东西,也更具有解构力量.他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正是要在文学领域探索出批判传统并创新的可能性,以实现对传统话语和机制的松动.德里达的文学观是其解构策略的具体深化.  相似文献   

4.
尚杰 《世界哲学》2005,(1):16-21
通过关于德里达逝世一份意味深长的讣告,2004年10月下旬,以《纽约时报》为载体,引发了一场关于德里达的哲学对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实质在于,德里达的解构精神究竟是一种一味摧毁形而上学的力量,还是通过对这种形而上学传统的分析,指出"一分为二"式的"二元论"的片面性,以致所导致的,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一种固执的思维定式.德里达试图告诉我们,形而上学和古典辩证法传统在把一对和多对范畴相互对应、提升、同化过程中,势必排除或遗漏掉许多可能是更为重要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可能是使事物得以出场和传播的更为真实的方式.解构不是破坏,不是摧毁,不是在消灭一个旧世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世界.应该把解构理解为事物在出场或传播过程中其结构的某种实际上的变形,一种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J.德里达,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于2001年9月14日下午访问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进行了学术交流.他先作了简短而精练的讲演,题为"解构与本体论",然后,又在讨论中回答了提问.本文系根据德里达的讲演以及他对与本题有关问题的回答的记录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的"解构"并非"破坏"的同义语。"解构"是建构性的,但它是具有特殊意味的建构,它强调无法归类的他者。这个"他者"与德里达所使用的一系列关键词之间是相互解释的,例如延异、痕迹、增补性等。这些词语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家族相似"特征的思想群,它们揭示了德里达的信仰,即超越任何"主义"、认识论或知识论,并期待全然的他者的"没有宗教的宗教",或者说一种解构之后的哲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简述了形而上学史,探讨了康德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接着概述和批判了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错误在于把存在解说为价值,在于在追问存在者的存在根据时遗忘了存在本身.在尼采以强力意志为根据的价值之思中,主体性形而上学忽略与遮蔽了存在.形而上学的秘密是根据律.形而上学通过根据律主宰了现代人的命运.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与超出就是把作为存在者原则的根据律拆解为作为存在原则的存在与根据相互归属的根据律.德里达认为,在阐述此在的存在机制与存在意义的基础存在论中,海德格尔区分了本源与非本源.他把本源理解为本真本己性.在德里达看来,这种理解还是带有传统形而上学亦即在场形而上学的烙印.德里达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再解读表达了他对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和解构.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表明了他自己看到了比作为在场之存在还要古老或晚到的"事情".这种"事情"乃是对在场—不在场的绝对超出,就是德里达以踪迹之名所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朱刚 《哲学动态》2004,(4):24-29
一西方形而上学中的本原问题与德里达"文字学"的哲学意义 说到德里达的"文字学",国内学界一般认为它是对西方传统语言学的解构:它颠覆了传统语言学中言语与文字的等级关系,解构了传统语音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因此也解构了在场形而上学.[1]这当然是对的,但还不够.因为这种理解没有抓住德里达的文字学与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之间更深刻的关系,即它本质上乃是对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本原(origin,arche)问题的解构.它对语音中心论和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显示出其更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赤裸的人面对作为"他者"的动物时,应该如何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是德里达与一只猫"偶然相遇"时所迸发的一个命题,但却由此引发了关于"人的自传"的哲学沉思。通过对《圣经》进行富有创造力的解读,德里达分析了人对动物之权力的由来与逻辑,揭示了命名对于这种权力的奠基性作用,但同时,他也提出了解构这种权力的要素:时间性与目光。通过"人与兽"的哲思,德里达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提示我们"人性"的内在野蛮。  相似文献   

10.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逝世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正在中国访问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向媒体表示:德里达是当代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法国今天的知识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