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学美学与科学理论———答樊嘉禄先生山东针灸研究所全息生物医学研究室(济南250014)陈少宗笔者在《医学与哲学》1994年第6期曾发表“全息生物医学与美学”一文[1](该文的原名是“从科学的美学原则看全息生物医学理论的科学价值”,编辑加工时更名为“...  相似文献   

2.
全息生物医学理论隶属于经络范畴吗?山东省针灸科学研究所(济南250014)陈少宗贵刊1995年第5期刊登了马文光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怎样才能科学地评价全息生物学”(以下简称“马文”),该文对张颖清的许多理论观点提出了质疑,譬如关于张颖清对全息胚的定...  相似文献   

3.
全息生物医学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息生物医学与美学山东省针灸科学研究所(250014)陈少宗科学美学是由自然科学和美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我们知道,自然科学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具有无限深入自然现象本质的能力。一切科学理论对于实践的有效指导,就在于它们是从无数个别现象中抽...  相似文献   

4.
《医学与哲学》发表了笔者的"全息生物医学与美学"一文(1994年第6期)4年之后[1],樊嘉禄先生发表了"如此论证'推不出...与笔者商榷[2],笔者随即撰写了"科学美学与科学理论"一文解答樊先生提出的问题[3]。由于科学美学与科学理论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问题,有些问题在以前的文章中未能深入讨论,故而再作一些补充。在"全息生物医学与美学"(原名"从科学的美学原则看全息生物医学的科学价值")一文中,笔者提出了"科学美学"及"科学的美学原则"问题,以"科学美学与科学理论"一文中笔者进一步阐述了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拙文"如此论证'推不出...'"[1](文[1])指出了陈少宗先生"全息生物医学与美学"[2]一文(文[2])的逻辑问题。笔者不懈的是,陈先生的新作"科学美学与科学理论"[3](文[3])中,虽提出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但仍坚持文[2]中某些难以成立的论点。为辨明真理,本文就科学假说的美与真理性的关系问题再次就教于陈少宗先生和对此有兴趣的读者。陈先生认为,"'科学认识正确与否'之说是自相矛盾的,应修正为'理论认识的正确与否'。"理由是:"既然是科学认识,那么一定是经过了实践的最终检验,否则怎么能将认识称之为科学的…  相似文献   

6.
答“关于《全息生物学的质疑》的异议”山东省肥城矿务局中心医院(271608)周慕瀛《医学与哲学》1993年3期刊出拙文“全息生物学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马文光先生在同一刊物1994年4期对《质疑》提了异议(以下称该文为《异议》,现作答如下。一、...  相似文献   

7.
刘纲纪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曾与李泽厚先生一道共同主编过《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其后,他又于1992年出版了专著《周易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周易》美学思想的著作,是一部具有开拓性与原创性的重要著述。对《周易》美学的研究,中国当代美学家也有过论述。叶朗先生《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就列有专章“《易传》的美学”。他认为,《易传》(主要是《系辞传》)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突出了“象”这个范畴,并提出了“立象尽意”和“观物取象”两个命题,从而构…  相似文献   

8.
生物全息律殊难回天──答叶永在先生山东肥城矿务局中心医院(271608)针对拙作《全息生物学的质疑》(《医学与哲学》1993年第3期,以下简称《质疑》),叶永在先生写了《生物全息律是客观规律》(《医学与哲学》1994年第6期,以下简称《规律》)与笔者...  相似文献   

9.
“另一个自然”(德语andernNatur)是康德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康德说:“DieElnblldungskraft(alsproductlvesErkenntnlsvermogen)itsnamllchsehrMachtlgInSchaffangglelchsamelnerandernNatnrausdemstoffe,denfordiewirklichegiebt.”(《康德著作集》第5卷,柏林科学院1968年版,第314页)其大意是:想象力,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能力,能将真的自然所提供的材料改造出“另一个自然”来。康德的这一名言在美学界很受重视。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将其译为:“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有很强大的力量,去根据…  相似文献   

10.
洪毅然先生(1913—1989),当代著名美学家,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艺术家修养论》、《新美学评论》、《大众美学》、《新美学纲要》等书。洪先生治学严谨,为人正直,被学界誉为“大众美学的开拓者”。先生病重之际,还为我刊撰写了《追念易学家潘谷神先生》一文(见1989年第二期),不料文章刊出后尚未与先生见面,先生自己却已作古。先生临终叮嘱亲属收到我刊后放于灵前,供九泉之下一阅。现由我刊特约洪先生遗孀吴芸老师撰成下文,以寄托对先生的追念之情。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全息穴位系统和传统经络穴位系统关系的再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穴位分布的全息律”(亦可称为“穴位的整体缩影式分布定律”)被发现以来,针灸医学界对由此而引起的一些问题的看法至今未能统一,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有些人对全息物生物医学与传统针灸学的边界关系,或者说没有弄清楚全息穴位系统与传统经络穴位系统之间的边界关系,其中有的人夸大了全息生物医学的理论作用,而这种情形恰好出现在传统经络学说没有获得重大实质性进展的困窘阶段,故而使另一部分人产生了一种偏袒心理:对理论上比较容易理解、接受,临床应用上更为简便、安全的全息生物医学的进一步研究,是否会对传统的经络学说和传统针灸学带来灾难性的冲击呢?这种心理的行为作用往往是抵制或消极对待全息生物医学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92年,我曾发表《从马王堆帛书本看<系辞>与老子学派的关系》一文(见《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文章的结论与陈鼓应先生关于《系辞》为道家作品的创见不谋而合。一年之后,廖名春先生又发表《论帛书<系辞>的学派性质》一文(刊于《哲学研究》1993年第7期),针对陈鼓应先生和我的一些见解提出尖锐的反对意见。细读廖先生的文章(以下简称“廖文”),觉得功力深厚,议论亦颇精致,极有利于推动关于帛书的研究与争鸣,然而廖文中的误会及疏漏之处也有不少。例如,廖文首句说陈鼓应先生和我都受“道家主干说”的支配,其实陈先生只是…  相似文献   

13.
“矛盾”的困惑与困惑的思考———兼与李锦平、王平先生商榷第三军医大学研究生(重庆400038)张进军《医学与哲学》1998年第1期发表了李锦平、王平先生的烧伤治疗“二派”矛盾浅析一文(以下简称“浅析一文”)。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当前烧伤医学界的一大“矛...  相似文献   

14.
《周易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是刘纲纪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美学研究具有总结性的成果。他力图寻找中国哲学与美学内在交融的渊源、根基,力图使中国美学内在的精神脉络更加清晰彰显。在他看来,《周易》对中国美学的影响,首先并不在于它所提出的个别直接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如“美”、“元”、“亨”、“利”、“贞”、“神”、“文”、“象”、“数”、“大和”、“阳刚”、“阴柔”等),而在于它的整个思想体系。如果说刘刚纪在撰写《中国美学史》第一卷“周易”专章时还只是初步对这个思想体系进行了抽取、…  相似文献   

15.
科学的脏器概念应该反映出脏器间的联系吗山东省针灸科学研究所(济南250014)陈少宗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曾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医五行学说的哲学、改造与未来”的文章,[1]文章对中医五行学说演变的文化、中医五行学说的地位和合理内核及中医五行学说的改造与...  相似文献   

16.
王世德先生的三卷本《王世德美学研究精选》是他治学60余年,主事美学,笔耕不辍的结晶,共收录了王世德先生的美学文章100余篇,提出了诸多新观点,发现了诸多新材料,运用了诸多新方法。其中,既有对文艺与生活的感性领悟,又有美学理论的深度挖掘与话语重构。在这些文章中,《我现在的新美学观》《论诗意与新的美学》《论休闲与诗意的审美境界》《审美感“五度”论》等,集中反映了他在美学研究上的独到思考,新见迭出,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7.
癌细胞真的不可逆转?——与廖世栋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癌细胞真的不可逆转?———与廖世栋先生商榷湖北省襄樊市第一医院(441000)方细堂《医学与哲学》1997年第4期上发表了廖世栋先生的一篇论文《评肿瘤研究领域里的“以太”观———癌细胞逆转论》(以下简称廖文)。该文颇具商榷性。廖文主要是对支持癌细胞逆...  相似文献   

18.
我曾在《一个ZO世纪中国哲学家的做人理想——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浅绎》(载《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一文中,对冯契先生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作了初步的解说:主要探讨了这一做人理想与传统“大人理想”、近代以来的“个人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英雄人格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分析了这一“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在当代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及其在中国的现实意义。由于当时只看到冯契先生发表在1995年第6期《学术月刊》上的《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一文,故对冯先生关于“自由”、“人格”等概念的界定皆不知。现在…  相似文献   

19.
国学研究、意识形态和百家争鸣——向汤一介先生请教罗卜在关于传统文化的研讨中,汤一介先生的《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江淮论坛》1994年第6期,以下简称《古》文)和《“文化热”与“国学热”》(香港《二十一世纪》创刊五周年论丛,以下简称《文》文)值得一读。这两篇文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典型的中国现代文化批判大纲,而且对文化批判提出了耐人寻味的忠告。在论及“国学热”的前景时,汤先生忧心忡忡地写道:“从历史的经验和目前某种发展趋势看,也有另一种可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离开了学术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也谈“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兼与王国富、周勤先生商榷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52)王志铭《医学与哲学》1995年第1期发表了王国富先生的“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下称探幽),我拜读后,耳目一新,觉得是一篇有创新的好文章,尽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