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2 毫秒
1.
李健 《哲学动态》2022,(12):62-69
对老子的“自然”概念可作两层分疏:“法自然”与“辅自然”。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言,从文法修辞上可以还原为“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人法地、天、道也就是人“法自然”(自然是地、天、道的本质),人“法自然”的诠释路线可以克服“道法自然”的诠释困境。就“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而言,讲的是圣人“辅自然”,意在君王应顺辅百姓之自然。其他关于“自然”的原文及思想,均可统摄在“法自然”与“辅自然”的两层义涵之中。人“法自然”是在天人(天道与人道)关系里讨论修身智慧,是向上法(人取法地、天、道之自然),凸显天道的本原地位;圣人“辅自然”是在君民关系里讨论治国智慧,是向下辅(圣人辅百姓之自然),凸显民的自主性地位。  相似文献   

2.
耶和华以勒     
邓艳英 《天风》2004,(2):44-44
“咦!奇怪!我圣经里怎么夹着一封信呢?”同桌王大姐小声地对我说。 “大概是你以前的信,夹在圣经里的吧!”我漫不经心地回答她。“一封普通的书信怎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兴趣呢?用不着那么大惊小怪的!”我暗暗地忍着笑。 “奇怪!信封没有贴邮票也没写发信人的地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王大姐自言自语地在那儿唠叨着。  相似文献   

3.
“儒家精神” ,是中国文化中一件不可能忘却的“遗嘱”。无论在任何意义上 ,都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释读为某种“哲学”或某种“宗教” ,也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诠释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或一种行为的“实践”。因此提出一个“儒家精神”的问题以讨论之  相似文献   

4.
刘煜瑞 《管子学刊》2011,(2):104-106
中国古代土地管理思想的核心,乃一个“均”字和一个“安”字,称之为“均地安民”。井田制、限田制、均田制、均税制,都是“均地安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制度体现。均地的实现形式随着时代的迁移而发生着变化。自中唐以后,“均地”向“均税”(历史上也称此“均税”为“均地”,取均平土地赋税之义)演变,称之为“均税安民”。就广义来说,“均地安民”也包括了“均税安民”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是“活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其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伦理”话语及其传统的核心范式在于“伦理地思考”,在考察“伦理”话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必然走向“伦理地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其要义包含了三维结构:从“实体性”出发的“伦”意识,“在一起”的“理”智慧,以及居“伦”由“理”的伦理情怀。值此之故,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从“伦”出发而辩证复归于“伦理实体”的精神之旅,成为弥合“分裂的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以“伦理”为标识区别于其他现代化形态。  相似文献   

6.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你长得很革命,”那是遥远的老话。很多时候,你的落伍与傻帽,往往就体现在语言上。当你走在街上,向一位姑娘问路时,如果还正儿八经地叫“同志……”她可能不会太热情地帮你的忙;要是换了个词“小姐……”她可能一下子变得温柔起来,详细地给你指明方向。●“策划人”’的词意,以前可能是“特务”、“反革命分子”、“搞阴谋诡计者”等。现在一般是指有创意的人、卖点子的人、做广告的人。当今表扬一个人很勤奋,他会将信将疑;说他聪明,他不反对;说他有“创意”,他会高兴地说“过奖”了!●“对不…  相似文献   

7.
刘晓东 《天风》2006,(6):27
信徒是被称为“门徒”、“弟兄”、“圣徒”、“蒙选者”并“那些得救的人”。他成为教会的一分子是凭借着他的信心。他与神的关系是相信。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多余的,一个信徒怎么能不信神呢?这就有了是不是真信的问题。这个信的解释是在神面前完全地降服,是百分之百地信。在信心过  相似文献   

8.
“原因”和“理由”在归因活动中的不同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因”和“理由”在归因活动中的不同使用刘永芳(河南大学教育系)1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当某个人的行为是他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做出来的时候,在对它进行归因时人们倾向于使用“理由”这个词;当某个人的行为是潜意识地、被动地产生时,人们倾向于使用“原因”这个词...  相似文献   

9.
“Existentialismus”,有译“生存主义”,有译“存在主义”,朱谦之先生和我则援日译而用“实存主义”,近年来大量使用的则是“存在主义”。“存在”和“实存”本是译自“Sein”和“Existenz”。“Sein”一般译为“存在”或“有”,似乎已成定译;但“Existenz”则不是这个一般的客观物的存在而是主体人的存在,也不是一般人的存在而是正在生活的个人的现实存在,故以“实存”名之。实存是实存主义的中心问题,在实存主义者看来,实存是第一义的,而一般存在则是第二义的。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存在”和“实存”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从而也说明了我们应当用“实存”而不应当用“存在”的道理所在。近年来不适当地甚至可以说错误地使用“存在  相似文献   

10.
惜“今”     
林望交 《天风》1995,(5):32-32
人生最美好的是青春。世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今”,最容易错失的也是“今”。 人生短暂,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转。  相似文献   

11.
沈湘平 《哲学动态》2023,(1):13-24+126
在现代化过程中,关于“作为方法的亚洲”和“作为方法的中国”的讨论实质上是强调从“世界作为方法”到“世界作为目的”的转变,凸显了“非西方”世界的主体性及其建构。然而,无论是“以世界为方法”还是“以世界为目的”,在根本处都是存在无忧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实质是“人类何去何从”,人类面临整体性生存危机,亟需我们转向“人类”的叙事。当今时代,个体与类一定程度上已互为本体,“人类”必须同时作为“目的”和“方法”。“以人类为目的”意在凸显群体、个体的主体地位,它与那些不“以人类为目的”而只是本能地“以自己为目的”的狭隘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地域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过,当今时代人们更需要自觉地“以人类为方法”。作为方法的人类,意味着一种人类整体的视野和情怀、人类共同主体的自觉、人类原则高度的规范。中国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主张,都贯穿着“人类”逻辑,是“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为天下”的智慧结晶,是既“以人类为目的”又“以人类为方法”的行动方案。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增强民族性及其对人类性的贡献,而是要自觉地加强基于人类性的...  相似文献   

12.
真实的思想     
程志敏 《现代哲学》2003,1(2):97-101
哲学在于“指引”。思想是“真”,而非“实”。思想不是某种现实的东西,“真”也不在于符合实在,而在于意义本身。思想是“真”、“实”的统一体。分析哲学运动在“形式化”的进程中,更多地运行在“实”的而非“真”的层面上,因此这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运动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  相似文献   

13.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对“仁”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的内涵是“爱人” ,其实质是指一种人生所应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原则。“仁”贯穿于各个方面 ,第一 ,非常突出地强调了对人的关心爱护 ;第二 ,是“礼”的执行与维护的保证 ;第三 ,和各种伦理道德品质密切相关。孔子以“仁”为核心建构他的思想体系 ,既有其特定的历史的契机 ,又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 ;“仁”的观念的提出 ,实际上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 ,在思想形态、主体意识上对“人”的发展和自觉。“仁”的精神不但无形地渗透在以后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潮中 ,而且对社会文化思想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经典”是前人已经做成的中国哲学,“做中国哲学”是今人力图做出中国哲学的新经典。作为本土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方式及其目标期待,经典是“经典解释”与“做中国哲学”的本土性之所在。首先,“格局”是“经典”的另一种表述,诗书是经典的文化载体,大道是经典的本真诉求,这是中国哲学共同体需要具备并强化的三种“经典”意识。其次,“做学问必选一典籍为基础而精熟之”,“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九部书或者七部书,“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而是“必须读第一流著作”,这是国学大师对于三种“经典”意识的现身说法。最后,尽性地打开格局,尽力地读通诗书,尽心地传递大道,这是敦促我们将做中国哲学的三种“经典”意识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入法界品”中的五十五处、五十三位智者: 一九八○年,在日本举办的东大寺展览中展出“华严五十五处画卷”。这是东大寺所藏的画本。内容是善财童子依次拜访智者求教的故事。画卷中图有智者,智者前面,善财童子合掌求教。画面上写有《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文字。那么,“入法界品”是讲什么的?它讲说“十地品”中菩萨修行阶段的十地。在“入法界品”中,名为善财的童子在大乘佛教修学过程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阶段修行,最后到普贤菩萨处。最后说: 善财童子能自行至普贤处,究竟诸大愿海,不久应当与一切佛等。到此,善财童子完成了最终的悟道。  相似文献   

16.
论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必须作一点说明:论题中的“语法意义”及“逻辑意义”不能被习惯性地理解为“关于语法的意义”或“关于逻辑的意义”。准确地说,这两概念实质是“某某在语法上所具有的意义”或“某某在逻辑上所具有的意义”的缩略形式。因此,本文仍然是对“意义问题”的一次尝试。一意义理论一直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也历来颇为逻辑学家所瞩目。在浩如烟海的意义理论的著述当中,有一共通之处即作者们都力图从中开辟一条准确理解日常语言意义的蹊径,麻烦的是,这种种努力一开始就遇到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什么是意义?(也可表述为“意义的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一平 《天风》2003,(5):51-51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弗6:2)。 柔和的日光灯下,我和小妹随便地聊着天。 “姐,妈已经参加了好几期乐理培训班了。” “是吗?”我惊奇地问,从不曾听到妈妈说起这事呀。 “真的,是妈给我说的,“小妹很确信地告诉我。”我对她说,她又没琴,坐在那边干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道家暂学的“以退为进,以曲求伸”之术。剔除其糟粕,其中还蕴含着正确而丰富的人生处世哲理。因为“退”与“进”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很多时候为了很好地“进”先必须适度地“退”。所以,下棋,有“丢卒保车,丢车保帅”的妙着;  相似文献   

19.
“火不烧火”是日本哲学家西谷启治在《宗教是什么》一书之中为了表述火的实在性而采取的一个表述方式,并将之归结为了“空”的哲学立场.西谷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空”的立场之下,事物的实在性才能如实地展现出来,世界也会如实地走向世界化.  相似文献   

20.
“算命热”是现代中国社会一道畸形的风景,热衷于求签问卦者的心态形形色色,但认识不清算命术的实质则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盲点。读完下面这篇文章后,再在街头巷尾看到“大师”、“半仙”们摇头晃脑地看手纹,装模作样地观面相,煞有介事地批八字时,你就会顿觉滑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