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麦哥登  麦嘉玲 《天风》2001,(9):46-47
心灵契通——亲密——通常是需要长时间慢慢开始的。很多人渴望它的出现,并且是速速出现,却不知道怎样令它出现,也没有耐性花一段时间等候它慢慢出现。 有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例子。另一些人在刚开始建立亲密关系时,因着被出卖或一些悲剧的发生,令关系受破坏而深受伤害。结果,很多人会说:“我永远不会重蹈覆辙,叫自己的心灵受如此深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在斯宾诺莎哲学中,"永恒"这一概念主要在神和心灵这两个层面上被使用。本文试图论证"永恒"概念在这两个层面上被使用时,其内涵并非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这一概念在神的层面上被界定为与时间的绵延对立,即神不需要、也不能通过时间的维度得到理解;而这一概念在心灵的层面上则被界定为与时间的绵延相容,心灵的永恒需要通过时间维度得到理解。本文在指出这种差异的同时,也试图解决"永恒"概念在用于心灵时与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原则相矛盾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优雅社会--读马伽利特的《尊严的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伽利特在《尊严的政治》一书中 ,呼吁要消除国家机构可能存在的对弱势族群及其成员在精神、心灵上的侮辱与伤害现象 ,建立一个优雅的社会。马著的主题及其所引发的论争涉及到当代西方政治伦理学一系列重大的前沿性课题 ,如 :平均主义 ,对人的尊严的认可 ,两种自由主义 (或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 )之争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理解认同性 ,如何处理不同族群、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及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4.
一笔勾销     
人生中有许多事情可以一笔勾销。理解把误解一笔勾销,让被淤泥堵塞的胸襟彼此连通。友爱把仇恨一笔勾销,生活的花园洋溢爱的芬芳和阳光。温暖把寒冷一笔勾销,让春天的枝头爆出希望的花蕾,吐露暖人的气息。真诚把虚伪一笔勾销,让坦荡的心灵直面时间的考验,使真诚的面孔将虚伪的阴影消散。欢乐把悲伤一笔勾销,让幸福的手绢擦干痛苦的眼泪,让生活的欢声笑语像花儿一样一路绽放……有人把伤害写在沙滩上,有人把仇恨刻在石头上。一阵海浪涌来卷走了伤害,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但是仇恨的痕迹无论风雨怎样腐蚀仍然还在石头上。前者的胸襟…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等批评康德的心灵是非具身的。康德在《形而上学讲座》中明确坚持心灵与身体是结合起来的,尽管心灵在身体中没有确定位置,但在人类生命之中,心灵总是具身的。对1768年《对空间中的方位区分的最终根据的考察》的论证分析表明,心灵的具身性思想对康德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阿默克斯等的研究也表明,心灵的具身性思想对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独身女人都怪僻。”其实经过对她们心灵的探访,我发现一个女人之所以选择独身,自有她的道理,她们中有的人是经历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婚姻伤害,而有的人年龄虽大,心态还不太成熟,更有不少人是在为别人考虑后才作出的选择,确实令人感动。所以,有人选择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心灵哲学只关注对心灵的求真性研究,而不关注对心灵的价值性研究。美国哲学家弗拉纳根打破常规,基于自己对心灵哲学元哲学问题的反思和理解,把幸福等价值性问题纳入到心灵哲学的研究视野当中,发起并推进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哲学"转向"。弗拉纳根把他对幸福的自然化研究称作"幸福学",幸福学的研究方法是他所谓的"神经现象学"的方法。他利用"幸福学"和"神经现象学"对当前幸福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反思,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弗拉纳根的工作是一次"将幸福自然化"的尝试,这既为我们理解幸福提供了新的维度,也为当前陷入困境的自然主义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我将永远记住并感谢那个宁静而神奇的清晨。那个清晨,我们聆听着葛印卡老师在十日内观净心课程中最后一次开示,结尾处,他轻柔地说:原谅、原谅一切伤害过我的人,不管他是有意、无意,知道还是不知道,他的行为、语言、意识给我带来的伤害,我都给以原谅;同时,我也请求一切被我伤害过的人原谅我……愿我去除所有的贪爱、执着、敌意和仇恨,心灵变得安详、和谐;将我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安详、和谐、快乐、解脱……十天来,在自己内心深处翻滚出的一次次风暴终于平息,曾经撕开的伤口开始感到愈合的清凉,泪水,…  相似文献   

9.
理解的最为典型的对象是与心灵活动有关的行为,包括言语和行动。这一理解过程表现为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是通过对意向性的把握来理解行动的意义的。理解者力求达到的是与被理解者在心灵上的会通。与此相应,"理解"也就具有不同于"认识"的性质(透明性、内在性等)与方法("最佳解释的推论")。正是基于这些理由,本文并不赞同当今知识论中有关理解的一些观点,诸如它是把握事物的结构、整体性关系等。这些观点并没能把握"理解"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有心理咨询中我接触了许多远离感情的青年人,生理上他们没有任何问题,但心灵却蒙受着巨大的创伤,创伤来自他们父母失败的婚姻。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家庭形式上还是完整的,但事实上却已四分五裂。不健康的婚姻状态对孩子的伤害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男人都是朝三暮四我的心理问题应该从我的身世讲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关于人权的电视访谈节目中 ,采访者突然间说道 ,就他所理解 ,我正在建立哲学与酷刑之间的关联 ,并且问我这种关联是什么。我一时语塞。瞬刻间 ,我试图猜度他何以得出如此结论。我的回应是 :哲学与酷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并且 ,当你以哲学 伦理知识看待酷刑事实时 ,你可以认识到 ,正如通常接受的那样 ,酷刑既不伤害也不“侮辱”酷刑受害者的人的尊严 ,例如在构想《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处罚公约》这一标题时。酷刑对施以酷刑者的人的尊严造成伤害。我们保护或伤害人的尊严 ,特别是我们自己的人的尊严 ,在于我们…  相似文献   

12.
常常有人写信对我申诉自己的委屈,认为自己为人不坏,对同事、朋友都坦诚相见,也乐于帮助人,可是在人际交往中却常常受到伤害,种下的是满园的玫瑰,可收获的满地是荆棘。这不能一味责怪身边的人对自己缺乏理解,或是有意和自己过不  相似文献   

13.
“你不可救药,无可挽救了”、“你这孩子就是贪玩,不是读书的料”、“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没有记性,真是木瓜脑袋”、“某某与你同龄样样都行,就你不行”、“像你这样,今后只能上街拉板车混饭吃了”,等等,在平时的课堂上和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和家长这样训斥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看来一句无关紧要的训斥,就有可能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造成持续的阴影,从而伤害孩子的感情,侮辱孩子的人格,损害孩子的自尊。相比于体罚的伤害,有的孩子把这种来自成人侮辱歧视性语言对自己造成的伤害称为“语言伤害”。据“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最近…  相似文献   

14.
对于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所捍卫的自由原则,传统的解释一般以第一章为重点,这个解释方案被称为"伤害原则",即社会或国家权威干涉个人自由的唯一正当理由是防止对他人的伤害,但这个基于伤害概念的解释方案并非没有问题。密尔在《论自由》的后半部分为自由原则提出了与第一章不同的表述,其文本上的不一致为我们深入理解密尔的自由原则与功利主义框架内的权利概念提供了很多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15.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伤害原则是《论自由》一书的核心原则,但由于他对"伤害"一词界定不清,所以这一原则一直饱受批评。密尔笔下的"伤害"实际上是与权利联系在一起的,而权利的基础在于安全,安全包含生命、自由、财产、合理期望、公平方面得到保证等要素。密尔的伤害原则在现实应用中存在一些例外情况,例如,在竞争与自由贸易中,这一原则的应用受到限定。另外,伤害原则也不适用于儿童以及野蛮社会。  相似文献   

16.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一)徐向东心灵哲学最近40年来的发展突出地体现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尤其是哲学与“认知科学”的关系。195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跨学科学术讨论会上,由于强调研究心灵的内部过程的重要性.因而宣告了认知科学的诞生,对人类心灵本质的探究终于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从科学思想史的角度看,20世纪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对物质世界、生命现象和人类心灵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这种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正逐渐统一起来。与量子力学一样,对心/脑的科学研究也给哲学提出了大量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而哲学对有关概念的分析和对各种方法论的批判性考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由此不难理解一般科学哲学和特殊的科学哲学在本世纪呈现出来的那种生机勃勃的局面。可以说,20世纪哲学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与科学的关系。因此W、V蒯因说科学哲学就是充分的哲学。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理解心灵哲学,我们就无法把握其本质特征和历史进程。同样,不认识到心/脑的研究在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我们也无法理解心灵哲学最近20年来在西方哲学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哲学分支的关系。所以,我们把对心/脑(min  相似文献   

17.
淡泊     
淡泊是春日的溪水,能净化人的心灵。它足美好心灵的外露,是生命去尽铅华后的返璞归真。“清水出荚蓉,天然去雕饰”是淡泊的写照,“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是淡泊的内涵。它来自内心的丰富大度,来自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把握。  相似文献   

18.
不指明心灵哲学和其他哲学领域的关系,则任何心灵哲学的研究都是不完备的。简单说来,我们将指出对心灵本质的考察和某些其他哲学问题之间的一些依赖关系。我们将发现,在作为一个整体的哲学中,心灵哲学占据着中心地位:它不仅是用哲学方法研究一个特定的课题亦即心灵的一个研究部  相似文献   

19.
正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难免产生并积累负面情绪,如委屈、忧愁、不平、猜忌、愤怒、怨恨……这些负面情绪很容易蒙蔽人的心灵,使人被其左右,甚至失去理智,破坏人的正常生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负面情绪不仅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许多人对此深有感触。作为基督的信徒,如不能管控好负面情绪,就会将负面情绪带进教堂,影响自己的信仰生活和堂区风气。很多神职人员对教友带进堂区的世俗陋习、身上世俗陋习较重的教友甚至对接受能力较差或不  相似文献   

20.
德性伦理学是基于人的实践可能性的对人的善生活的哲学说明。德性的观点表明一种基本的真实:德性地生活对于人始终是一种可能性。德性伦理学比其他实质性的伦理学更明确地诉诸这个可能性前提。对这个基础的说明只有借助对心灵整体及其历史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前提要素的理解才有可能。这些相互联系的观点内涵对人的实践性活动的身心一致的解释,构成一种内德性的、内德性伦理学的观点。这种内在观点的缺乏引向强硬分割心灵而在理解实践活动时不能复原其整体性的倾向。整体心灵的历史性也由此丧失。被剥夺掉其实践生命内容的心被抽象为agency,作为功能性对照物的身也成为消极的、不确定的实践心灵的抽象符号。基于这种方法与观点的德性伦理学讨论不是恰当的德性伦理学讨论。它没有抓住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