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点气象"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曾点气象",事出<论语·先进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2.
在以德性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中,德性泛指使事物成为完美事物的特性或规定."人的德性就是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1]现代西方德性伦理学进而认为,"德性是人类为了幸福、欣欣向荣、生活美好所需要的特性品质."[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性"一词始见于<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认为德性是人的道德本性,是人生而具有的向善的本性.程颐提出"德性之知",将德性看做是人的内在自我认识.王夫之则将德性较为明确地界定为:"德性者,非耳目口体之性,乃仁义礼智之根心而具足者也,常存之于心,而静不忘,动不迷,不倚见闻言论而德皆实矣."又说:"好善恶恶,德性也."德性即好善恶恶之性.可见,中外思想家对德性有相近的看法.概而言之,德性就是让一个人高尚并使其实践活动完美的品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相和谐的内在动力.德性伦理就是以个体或共同体品质为核心,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以实现人的幸福生活为目的,以和谐为最高范畴的伦理道德体系.它从人的生活实践的内在性、整体性、超越性出发,真正实现了人对自我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3.
趣谈错觉     
凡是参观过瀑布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感觉,明明是瀑布飞流而下,却看作是山石腾空而起。这种感觉不能正确反映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的现象,心理学上就称之为错觉。 在我国古书《列子》中就有关于错觉的记载。孔子东游,见两小儿斗辩,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时大如车盖,及日中则为盘盂。此不远者小而近者大  相似文献   

4.
在我年长后,通过对道家文化的接触,认识到"神"之于技艺的重要.它是技艺的生命、也是生命的根本.可以引用贞白先生所言:"凡质象所结,不外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道家的观点历来是"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个也".它表明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万物神全则生机活泼,生生不息,如草木春发;失神则死气沉沉,若枯木寒灰.  相似文献   

5.
执著,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如<大般若经>卷七一:"能如实知一切法相而不执著故,复名摩诃萨."又如<菩提心论>:"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众生虚妄的"执著"是很多的,主要是"我执"和"法执".简单地说:"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  相似文献   

6.
俗语佛源     
宿世因缘佛教指前世的生死为前生,即宿世;把宿世中的种种因缘称为宿缘.因而,将前世的因缘,统称宿世因缘.《法华经·授记品》:"宿世因缘,吾今当说."同经《化城喻品》还对二乘人说宿世因缘,诱其证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两个人每人都有一桶水,当对方从我们的桶中舀走水的时候,我们是不愉快的,同时这种不快也会引起对方心里的不踏实;但假如这些水是我们主动给予对方的,对方欣然接受,我们也是高兴的。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Sie ist seine unbewuβte und unbedingte Voraussetzung."一句中"unbewuβt"一词在中央编译局编译的译本中先后有三种中文译法:"不自觉的"、"本能的"和"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如果选取"不以意识为转移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时"看法,即科学解决了哲学提出却未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哲学终结;如果选取"不自觉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共时"看法,即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两个维度而相互依存,从而使哲学踏上新的道路。不同的译本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读者也有权利依据其理解而构成不同的哲学问题。这是探讨"unbewuβt"一词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中文翻译及其所引发的哲学问题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据《韩非子·显学》),其中主要是孟、荀两派。孟子提出性善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性恶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礼”的学说,发展为礼法结合、以礼为主的治国之道。同时,他们也分别从“仁”和“礼”的侧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一、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论乐文字也是语录式的,它们主要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思想。(一)“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孟子·尽心下》(以下凡引《孟子》文字均只注篇名)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告子上》曰:  相似文献   

10.
吴炜 《学海》2007,1(4):79-83
人性不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面,还包括介于两者之间而相对不变的"人的本性".因此,人性是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结构体人的本能、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现实的政治实践应主要以前两个层次为依据,以此为基础的政治实践将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其预定的目标.相反,如果一厢情愿地固持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理念,将不仅实现不了这种理想主义,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文化大革命"改造人性的失败试验就是一个不该被忘记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心理承受力是指一个人对外界刺激的承受或抵抗能力,它表明了一个人的心理容量和坚韧程度。因为心理承受力的不同,各人对来自外界强烈刺激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如亲人亡故,有人悲痛欲绝,嚎啕大哭;有人则可能立刻进入休克状态,不省人事;有人虽受到强烈的情感打击仍可泰然处之,有人则可能诱发反应性精神障碍或身心疾病,有人则可以耐受短暂的强烈刺激,但在慢性而持久的精神折磨下可能出现心理异常,精神萎靡,出现人格障碍;有人虽终生伴随种种精神压力但并不导致心理上的严重问题。凡此种种,均是源于各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强弱程度不等而已。  相似文献   

12.
爱情过敏症     
有机体对某些药物或外界刺激的感受性不正常地增高的现象日过敏。由于过敏会使人产生异常反映,导致皮炎、荨麻疹、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痉挛、休克等种种疾病。 爱情会过敏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女士,每晚都要对自己的丈夫进行  相似文献   

13.
卢风 《哲学动态》2004,(2):14-17
在儒家学说中,"诚"并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它还是一个本体论范畴.<中庸>有言:"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又言:"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验于外).  相似文献   

14.
不论是哪种景象,凡是引起视觉快感的就美,越快适则越美;凡是引起视觉不快感的就丑,越不快就越丑;使视觉既无快感亦无不快感的,乃不美不丑.  相似文献   

15.
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自塞里提出应激理论以来,学者们对应激引起的疾病更加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对应激反应的机理认为是当生物体受到各种刺激时,能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活动增强而引起的反应.应激反应本身能够协调机体的适应力,所以有"应激无害论"一说.如果过激就会引起机体的生理、病理、心理改变.如同中医的七情学说,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的正常情绪反应,如果过激就会致病.  相似文献   

16.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时候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有些人学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这句话实际上讲的就是学风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学习观—以学促德 1.人才选用需要学习.子日:"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2.学习的四个层次.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3.学习的内容.在"季氏"篇里孔子教育自己孩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所以在孔子看来要学诗和礼.4.道德的修行需要以学习为基础.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5.学习的重要性."学也,禄在其中矣."(《季氏》)"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6.学习的注意事项.子日:"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日:"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相似文献   

17.
"和平"乃易学的关键词,"天下和平"乃易学价值观的基本命题.此论题先贤时彦少有讨论,略抉其旨:原始易学的思维模式基于对天地万物及人自身的观察,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表义符号与释义系统,即卦象、卦图与卦爻辞.易以"人文化成天下"而建"文明",作为"立言"宗旨."言"不空立,托诸先王、先哲功业德行而立.文明的创造,先哲谓之"立德"、"立功"."立功"、"立德"赖"立言"而传之久远.反观往史,前世之实用惯例,行之有效,每为后世之典礼.道德价值之构建似乎是这样的:人类行为由质朴不驯而驯服,而有习惯;习惯法的确立已然开辟文明之境.由此而进:由习惯驯服而成风俗伦常,由风俗伦常之反思而有道德价值的自觉.文明成果之推行天下,全赖和平以传.古往今来,战火频起,毁坏多少文明成就.先哲有察,确立"天下和平"的命题,再三致意,易学微言大义系焉.  相似文献   

18.
正"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养护民众良心是社会的大事,是国家的职责,同时养心又是个人生命中的重要内容。养心最好的方法是减少欲望。做人欲望不多,良心即使有所丧失,也丧失得很少;做人欲望很多,良心即使有所保存,也保存得很少。关键词是"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食欲关乎生命维持,色欲  相似文献   

19.
网络成癌是伴随社会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已引起很多学者时其成瘾机制的关注与研究.以心理本能为审视视角,从精神分析的本能、个性、感觉寻求、生物本能等对网络成癌进行成因分析,深入探讨网络成瘾的内在机制,为应对防治成瘾行为提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伽利略曾经说过:"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足可以见数学充满着神奇的色彩,能吸引人畅游其中,魅力无穷. 在百科中,魅的基本字义①(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②传说中的鬼怪:鬼. 本文引申为数学因美而生魅,因魅而现美.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着挑战,往往会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让人魂牵梦绕,但忽然在某个时刻却又顿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神清气爽,享受着思维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