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和江苏省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主办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和英国经验国际学  相似文献   

2.
2016年4月25—26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由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与加拿大约克大学联合主办,共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40余人,其中外国学者17人。会议主题为“重思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社会主义学说”,特别讨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今天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的重要性、斯蒂格勒与数字化资本主义批判的关系、从应然和实然的区别谈论社会主义的双重维度、列宁哲学中的社会主义问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国家问题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4,(5):11-19
布洛维的社会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议题有:马克思主义讨论四立场论、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不适用论、马克思主义"社会"概念缺失论、国家社会主义批判论、社会学马克思主义边界主题论、"想象的真实乌托邦"论等。这种理论表面上援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若干原理观点,但在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两个完全不相等同的范畴。从对马克思主义立场、内容、形态,从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区别与联系,从国家社会主义的正功能与反功能,从乌托邦与社会建设四个方面看,这种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学做出了并不很令人信服的改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域内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可以成为对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回应。  相似文献   

4.
2010年11月20—21日,全国第五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古城南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近90位专家  相似文献   

5.
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于2010年11月20至21日在南京成功召开。现将会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徐俊忠 《现代哲学》2011,(1):121-123
广东省及中山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素有传统。建国前就有何思敬、李达先生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从事"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后来又有与艾思奇先生齐名(所谓"北艾南罗")的罗克汀先生薪火相传,1960年复系之后,以刘嵘、高齐云、叶汝贤等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者,逐步铸就了这个学科的辉煌。为了纪念刘嵘、高齐云、叶汝贤三位教授对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贡献,总结经验,推动新的发展,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哲学学会、广东马克思主义学会、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于2010年12月1日联合召开了"刘嵘、高齐云、叶汝贤的学术贡献与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研讨会。会议由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梁庆寅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田丰博士、广东省教育厅李小鲁副厅长、以及刘嵘、高齐云、叶汝贤教授的同辈学者及其他中青年学者约50人出席。这里刊发4篇有代表性的会议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张晓  张义修 《现代哲学》2012,(6):127-128
2012年10月12日,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和韩国仁荷大学主办,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协办的"第二届中韩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江苏南京成功召开。来自十几所中韩一流高校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思路、马克思主义在中韩的不同发展路  相似文献   

8.
2008年10月11 日至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国内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1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示和反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动向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山西大学、人民出版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于2011年10月15-16日在山西太原召开。开幕式上,山西大学校长郭贵春教授、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陈学明教授、人民出版社纪委书记沈水荣先生分别致辞。来自全国高  相似文献   

10.
郗戈 《现代哲学》2011,(3):125-128
2011年4月16日至19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联合主办、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主题为"中外比较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全国理论研讨会,在河南洛阳召开。来自全国党校系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围绕会议主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1.
后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面,提出了"回到马克思"、"走进"或"走近"马克思,这无疑是必要且卓有成效的。但是,随着对马克思文本解读的深入,在相当程度上又出现了"书斋化"与"学院化"的倾向(近几次的马克思哲学论坛都探讨了这个问题)。而在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上,学者们则更多地把精力投放到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学、及至对美英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上,但对我们的近邻——曾经的社会主义大国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却较少关注。实际  相似文献   

12.
孙乐强 《哲学动态》2008,(2):100-101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于2007年10月22日在南京大学主办了"后现代语境中的鲍德里亚及其在中国的效应"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及全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余位的中外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美国著名学者D.凯尔纳应邀到会.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欧洲中心主义"和"拉美例外论"是破坏拉美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的两种不良倾向。本文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思想分析,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主导思想的剖析,令人信服地证明"拉美例外论",特别是"欧洲中心主义"教条的破坏性,进而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拉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达成辩证统一,才是促进拉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正确途径。全文简明扼要地梳理了拉美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与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标志性成就和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2018年4月底,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原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中心(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中心)举办了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近十名国外学者来自德、俄、荷、英、意、日收藏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的档案馆、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馆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编辑单位。外方学者与来自中国国内多家单位的学者围绕"马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已经被许多人接受并成为信仰,它在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方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当代价值通过效应得到充分彰显。文章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以及对当代宗教的影响。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将进一步积极回应新时代政治、文化、道德发展的迫切要求,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毛泽东思想鲜明的理论特质,塑造了毛泽东独特的政治形象,是毛泽东形象的基础元素。毛泽东在国外研究视域被认为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华文化传承者、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中华文化实践者、基于传统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文化创新者,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外学者视角下的毛泽东形象的深沉底色。国外学者的毛泽东研究呈现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探索,对于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断推进治国理政实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的关系表现为"相互排斥""相互补充"和"相互包含"三种样态。其中,"相互排斥"说与"相互补充"说都没能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和发展留下余地,而"相互包含"说实质上又是伦理学的,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今之世,不论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回应自由主义的挑战,还是为社会主义提供伦理支持,都有必要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包含伦理学,始终把唯物史观与辩证法作为最根本方法论遵循的基础上,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实证化抑或伦理化,同时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思想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是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合理路径。聚焦、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还应重新思考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价值,从而发挥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社会治理中基于道德、伦理价值的守护和引领之效。  相似文献   

18.
克莱蒙神学院的神学学者们对中国进行了10多年的过程哲学的输入后,于2015年打造出并向中国输入"有机马克思主义"。深入分析却发现,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上帝进行重新诠释的过程神学。以重振基督教为理想的神学学者们打造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含有很多神学特质,他们宣扬末世论,鼓吹建立宗教共同体,号召人们要信仰上帝。基督徒们如此热衷地向中国推销以神学为硬核的假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实现他们重振基督教的理想。中国的理论界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通常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是两个相互分离的研究领域.本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中,人们一般注重的是中国社会和实践的特殊性,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研究领域中,人们一般注重的则是同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本文主张,只有把这两个研究领域综合成一个研究领域,才有可能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这两个主题的认识.与此同时,在当代中国社会追求现代性这一普遍性价值的实现时,也必须充分兼顾到当代中国社会和实践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尤其表现在传统的亚细亚牛产方式、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错位和启蒙的缺失上.只有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和实践的特殊性,努力在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才能创造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发展,并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希伯来圣经研究在国外呈现出相当强劲的发展势头。研究者深入探讨希伯来圣经文本与其周边语境的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与阶级的关系,亦对圣经文本予以多方面的文学剖析和审美考察。哥特瓦尔德在其《亚卫的众支派》中运用唯物史观对希伯来圣经做出独到而精辟的论析,罗兰·博尔被公认为该领域年富力强的后起之秀。这批学者擅长运用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异化、劳动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性术语,重构以亚卫宗教为核心的古代以色列社会历史,促成了希伯来圣经研究的范式转型。他们必将取得更辉煌的成就,对当代学术发生更深广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