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谁都知道,在古老的中国,不管是衙门、宫殿、庙宇的门前,还是豪宅、大户人家的门口,人们都能看到摆着一对石狮。据说,这对石狮子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它不但是一种气派的象征,而且还是一种被人认为是好的“吉祥物”。如今,旧时的衙门没有了,但遗留下来的宫殿、庙宇的门前,其中有些石狮仍有保存。然而,想像不到的是,这号称“吉祥物”的石狮今天却开始“走”进某些党政机关的大门口,它们(石狮)在那里时时都在保护着这些政府要员“平平安安”、“吉祥如意”。这不仅使我联想起一些极端的报道,有些政府官员为升迁,请算命先生定位,用风水术为政府…  相似文献   

2.
"做人"与"做事"是两个既重要又具有普遍性和活力的日常道德规范概念,在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转型日益显著的今日中国,分析这两个看似普通实则艰难的伦理语汇具有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就廖申白教授作出的这方面论证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两者在日常伦理学方面的一些特点,以及在基础德性论与内部外部论证上的逻辑推导关系,并论述了这一基于"做人"和"做事"两个概念形成的初步理论的其他特征.  相似文献   

3.
钟素清 《天风》2006,(10):28-29
耶稣尝(原文作“受”)了那醋,就说:“成了!”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神了。(约19:30) 经文:约19:30 记得在读神学时,我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度过了三个非常感人而有意义的耶稣受难日和复活节。然而,在那其间我们都要到教堂去晨曦默想。思想耶稣为人类的罪而受的苦难和十字架的爱。耶稣在十字架上说了七句话,也就是他在世上的最后七句话。在  相似文献   

4.
近日再读诗篇23篇时,我的心经历了强烈的震撼,特别是第5节——“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这句话让我大得安慰,也让我惭愧不已。这句话是作者大卫的心灵独白,是他在困苦当中发出的感恩与赞美。他承  相似文献   

5.
曾经我「们是一叶浮萍在急流中随波飘荡主啊你敞开博大的胸怀让我们扎根在你的心房曾经我,们是一株蔓藤生活在只有黑暗的地方主啊你却甘作嶙峋的篱笆支撑着我们去感受阳光曾经我们是失巢的孤雁展着稚翼在海空徘徊主啊你让我们成了归鸿恩典漫及弯苍曾经我们是小小的莹火虫无法照亮前行的方向主啊你用柔和的声音为我们导航让我们进入那属我心灵净地的教堂曾经我们的心灵流失在荒野无法适从那份冷清和凄凉主啊踏着你殷红的足迹许多迷失的羊儿回到这片菌茵草场曾经我们在传福音的路上困难重重··一曾经我们在十字架前潜然泪下……就这样我们从…  相似文献   

6.
第六期<天风>在"媒体扫描"一栏中有一篇题为<忧心:乐于助人成'另类'>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尤其是编者写的一段"随感",觉得很有见地.的确是这样,我们不能让这个社会失去诚心和爱而变得越来越冷漠,我们需要付出真善美,去融化假丑恶.既然那些人知道在教堂里能够获得更多一点的爱心,那就让我们这些基督徒凭着自己的力量去证明这一点吧!  相似文献   

7.
1971年,是我下乡后在生产队当保管员的第4个年头。这个春天,我与车老板到镇粮库拉种子,由于车辆多,等我们领出种子就已经是中午了,我领着车老板在镇上惟一的一家国营饭店吃了一顿。当天夜里我先是感到浑身发冷,腹痛,然后就是上吐下泻,俗话说“好汉架不三泡稀”,天亮时,我  相似文献   

8.
“河图洛书”的产生颇为神奇。据说在上古伏羲时代 ,有一匹河马身驮“河图”出于孟水。又说在大禹治水时 ,有神龟背负“洛书”出于洛水云云……“河图洛书”的产生所以有这样神奇的传说 ,原因是这里蕴藏着超凡脱俗之理 ,修真返还之法 ,和通天仰地的学问。任何神奇的文化 ,都应当是以人为根本。人是阴阳的结合体 ,是天地宇宙的产物 ,又是万物之最灵者。人实是集天之“厚”、地之“精”而生成。人即是一个天地的全息图。“河图洛书”是易学的一部分 ,也可以说是其主体。易学主要包括数、象、理三部分 ,其最重要的是“数”。数 ,在道家眼里是有…  相似文献   

9.
周伟驰 《现代哲学》2004,(3):98-111
本文分析奥古斯丁三一神学中人的“是”的来源、方式、内容和品质。(1)人的“是”来源于创造主,上帝作为“我正是我所正是”的“正是者”,创造了人的“是”,故而人的“是”是“正是”。(2)由于上帝是一而不是多,上帝有其固有的“同一性”,故而人亦有其“同一性”。(3)但由于人不是上帝,而是介于上帝与虚无之间,因此人“是”的方式不是“永恒”,而是作为“永恒”尘世形象的“时间”。(4)人的时间之“是”中,集中体现了上帝形象的,乃是“现在”或“正是”,作为“活生生的现在”,“正是”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统一在一起,构成人的活生生的同一性。(5)奥古斯丁对“活生生的现在”分析是与意识分析结合在一起的,过去一记忆、现在一理解、将来一预期。(6)人“正是”的内容主要是“思”。(7)决定“正是”的品质的,是与“思”紧密连结在一起的“爱”。  相似文献   

10.
笔者家在前门西大街8号楼,属于宣武区大栅栏街道辖区,实属首都北京人口最为密集、繁华地区,因天气酷热,故本人买菜多在19时以后出门到紧挨琉璃厂东街的延寿街市场买菜。发现有不少  相似文献   

11.
王希 《哲学动态》2004,92(3):25-30
众所周知,伊斯兰--阿拉伯哲学[1]在世界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理性精神,并融人东方的宗教伦理和神秘主义传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精神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它为中世纪的欧洲保存了古典文明的遗产,为欧洲理性主义传统在神学统治下的逐步复兴,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准备和智力资源.因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心"、"意"、"识"三者在佛教的概念和范畴中十分重要。它们既是佛教法相的核心名词,又是深入佛教法相的重要关口,对之进行贯通古今、综合教内教外观点进行诠释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以《说文解字》为主探究文字本义,说明佛教传统中赋予三者的内含是在同其本义相符基础上的引申;其次以玄奘法师所译论典说明传统佛教对三者的理解;最后以"体"、"相"、"用"分析三者,通过建立第九识而对三者进行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侍奉"和"事奉"两词,经常出现在<天风>等基督教读物中.国内新近出版的圣经一律用"侍奉",灵修书中"侍奉"和"事奉"通用,而海外教会多用"事奉",究竟用哪个词更正确呢? "侍奉"或"事奉"的词,在圣经及灵修著作的原文中,并无差别,都是同一个词.那么,为什么会有"侍奉"和"事奉"两种不同的写法呢?  相似文献   

14.
论"公正"先于"关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应用伦理学的论证过程中,尽管各种不同的伦理学派、道德理论或价值诉求相互差异、彼此竞争,但在当代境遇下,它们都可以归溯为一个以凸显人权原则为特征的共同的道德视点。换言之,在诉诸一个根基性的价值诉求———人权理念———方面,它们大体上是一致的。正如哈贝马斯所言:“当宗教与形而上学的世界图景丧失了其普遍约束力时,我们(或者我们的大多数)在向宽容的世界观多元主义过渡之后,既没有变成冷漠的玩世不恭者,也没有变成什么都行的相对主义者,因为我们已经、并且愿意坚守着有关正确或错误的道德判断的二元规则。我们将生活世界及政治…  相似文献   

15.
如果要问,改革开放了还要不要坚持唯物主义了?人们在口头上的回答是一致肯定的。但是在实际上却存在着种种反唯物主  相似文献   

16.
方正 《天风》2001,(12):16
在教会中,总会听到一些信仰模糊的弟兄姊妹在一起谈论某某很属灵。谈论者称羡不已,被谈论者飘然欲仙。而所谓的属灵者,常常是:或能医病赶鬼令人称奇,或能说方言令人羡慕、或能讲道激动人心、或能祷告痛哭流涕、或能禁食数日不饥……我不否认这些都有属灵的因素在其中,真正的属灵者也确实能有诸如此类的表现,但如果仅仅以此作为人是否属灵的评判标准,难免将人引入歧途! 曾有这样的事情:一老姊妹有医病赶鬼的恩赐,使一些  相似文献   

17.
梅康钧 《天风》2006,(19):20-21
宗教徒对于暴力与和平的关注,始终延续在宗教历史的发展中,但问题是,我们能否从世界和平发展跨文化的宗教体验中,寻找到一种必要的行动依据。当我们从感性的电影艺术形式以及理性的和平文献中,再次触摸到和平是以心灵和平为前提时,也必定将我们的信心,在人类和平永恒的期盼中,再现人类社会和谐美好的境况。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奥斯维辛”事件是一个令人震怵的沉重话题。西方现代思想家们对“奥斯维辛”进行了认真地反思,提出了“奥斯维辛之后”的问题:奥斯维辛之后,人还配为人吗?这一发问,无疑动摇了宗教上帝观的基础。既然人在奥斯维辛之后发生了身份危机,那么,创造人类的万能的上帝的身份是不是也变得可疑了呢?在人作恶害人的时候,在人受苦受难的时候,上帝在哪里啊?一句“上帝在哪里?”是奥斯维辛之后人们对于以往的上帝观念最有力的质问。我们从一个角度试着回答这一问题。万能的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但这个世…  相似文献   

19.
林孔华 《天风》2001,(11):24-25
“我的弟兄们,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若有一个人带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进你们的会堂去,又有一个穷人,穿着肮脏衣服也进去,你们就重看那穿华美衣服的人说‘请坐在这好位上’,又对那穷人说‘你站在那里’,或‘坐在我脚凳下边’,这岂不是你们偏心待人,用恶意断定人吗?”  相似文献   

20.
"证"与"辨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证"与"辨证"的关系阐发有关概念,认为对证的概念不应一概而论,在此基础上把证细分为两个概念,提出有形之证和无形之证,辨证的过程就是构建一个"无形之证"理论模型的过程,用来解说有形之证,达到无形之证与有形之证的最大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