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分配不公平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由自身以外因素造成的不同群体对要素资源占有的差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加强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荣 《学海》2003,4(6):22-26
根据 2 0 0 1年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 10个乡镇 913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资料 ,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 ,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经济越是发达 ,收入差距也越大。地域因素和不同收入来源都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统计分析表明 ,是否党员和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农户收入并不具有显著影响 ,而受教育程度则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震 《学海》2003,(5):62-67
为探究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际水平 ,本文在一般性描述的基础上 ,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做了进一步的评估。通过对城乡居民进行数据处理后的收入差距、现金收入差距、财产差距以及区域间差距等多方面的分析 ,本文认为江苏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要明显大于名义上的收入差距 ,并提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以及外部环境因素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当前造成我国医患矛盾日益尖锐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基于社会文化比较视角,从医疗秩序、医疗职业道德规范、诊疗出发点、行业自律性、医学模式五个层面进行中西对比,对引发我国医患矛盾冲突的原因加以分析,以期为我国政府制定医疗体制改革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及其核心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沈卫平 《学海》2006,(6):11-14
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突显社会公平地位。中共中央提出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政策取向。要正确认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内涵。当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要重视解决影响社会公平的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6.
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静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073-1080
收入与幸福的关系一直饱受争议。文章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收入与幸福之间的曲线关系:在低收入水平下,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幸福水平的显著提升,当收入一旦达到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水平之后,它对幸福的积极效应就会被社会比较、适应和欲望等心理因素削弱。基于这种关系,要提高中国人民的幸福感,一方面需要社会的人文关怀与公平调整,特别是制度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个人的努力奋斗和心理调节。  相似文献   

7.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尊重劳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卫平 《学海》2007,(6):12-16
我国的劳动力价格被低估,劳动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工人、农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的良好风气,是事关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正性的重大问题.政府应当成为广大劳动者利益的保护者.  相似文献   

8.
选取60名8-10岁儿童,采用迫选式独裁者游戏,考察个体与博弈对象的社会距离以及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有利不公平条件下,与博弈对象社会距离越近,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2)分配差距越大,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3)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交互作用显著,在中等分配差距条件下,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拒绝率的社会距离效应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有显著影响,在中度分配差距下社会距离具有更加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选取60名8-10岁儿童,采用迫选式独裁者游戏,考察个体与博弈对象的社会距离以及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有利不公平条件下,与博弈对象社会距离越近,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2)分配差距越大,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3)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交互作用显著,在中等分配差距条件下,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拒绝率的社会距离效应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有显著影响,在中度分配差距下社会距离具有更加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宋臻 《学海》2003,(2):115-121
“倒U理论”与“市场转型理论”均未能完全解释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现象,原因在于它们均试图用经济发展或市场化水平的单一因素来解释收入差距变化的复杂现象。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是一个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复杂现象,因而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市场化水平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北京、珠海、无锡三地的调查数据,解释了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并依据“工业化理论”进一步说明收入差距的合理化问题,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科技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增大,从而使得教育因素对于城市就业者收入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结果促进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1.
国际比较中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动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建新 《学海》2005,27(6):15-19
本文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描述了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些特征既表现在老年人口的庞大数量上,也表现在老龄化的程度和加速上,同时还表现在上述变化趋势和特征是在较薄弱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迅速展开的。因而,中国21世纪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将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8,(2):134-139
不少国家与地区的社会工作立法都建立起社会工作职业准入、执业注册、名衔使用规制和强制后续教育等法制,其制度价值在于保障社会工作服务的品质、维护社会工作师的职业声誉、促进社会工作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现有持证社会工作人才和财政投入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但在社会工作服务市场起步之际采取以保障社会工作服务品质为导向、以注册社会工作师名衔使用规制为中心的社会工作师法立法模式,对引导和规范社会工作服务市场,保证社会工作服务品质,维护社会工作职业声誉和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权益,促进我国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15.
Xiufen Lu 《亚洲哲学》2006,16(2):123-134
In the Western studies of the texts of Mozi, three distinctive views have surfaced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1) Mozi is inconsistent because he seems to have been committed to both a Utilitarian standard and a divine command theory; (2) Mozi is a divine command theorist who argues that it is right to benefit the world because it is the will of heaven; and (3) Mozi is a utilitarian thinker who has based morality on the criterion of whether actions benefit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I will argue that the whole debate about whether Mozi is a divine command theorist or a utilitarian is misguided, because it is based on an in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cultural perspective associated with the notion of Tian. An 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notion of Tian will reveal its fundamental difference from the Western notion of heaven. Such an understanding will enable us to put Mozi's moral philosophy in the ancient Chinese perspective in which a tension and potential conflict between ‘the will of heaven’ and ‘the benefit of the world’ simply cannot arise.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human relational patterns presented in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the Confucian thinker Dai Zhen (戴震1724–77) and the Jewish philosopher Emmanuel Levinas’s (1906–95) Totality and Infinity to uncover the et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father-son relationship. I argue that for both thinkers the father-son relation is not just one type of human relationship among other social dyads, but rather, of greater significance, serves as the paradigmatic model of the ethical human relationship in bringing to light the idea of the ethical self as a responsible being in relation to others.  相似文献   

17.
解释水平视角下的自己-他人决策差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 考察自己决策和为他人提供建议是否存在认知和偏好上的差异。实验一采用2(自己决策/为他人建议)×2(价值:高/低)×2(可行性:高/低)被试间设计, 165名被试代表自己或他人评价选项的吸引力。实验二采用3×2混合设计, 81名被试代表自己、相似或不相似他人, 为“高价值-低可行”和“低价值-高可行”两选项出价。结果支持了“自己-他人决策差异”:自己决策比为他人提建议在更大程度上受可行性高低的影响, 更为偏爱可行性高的选项; 人际相似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18.
Chen Bo 《亚洲哲学》2014,24(4):363-392
This paper divides the sophisms and paradoxes put forth by Chinese thinkers of the pre-Qin period of China (before 221 BCE) into six groups: paradoxes of motion and infinity, paradoxes of class membership, semantic paradoxes, epistemic paradoxes, paradoxes of relativization, other logical contradictions. It focuses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hinese items and the counterparts of ancient Greek and even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and concludes that there turn out to be many similar elements of philosophy and logic at the beginnings of Chinese and Greek civiliz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