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哲学"译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启伟 《世界哲学》2001,1(3):60-68
中国之有哲学与西方同古。但是在历史上 ,中国人并不曾创造出一个可以统括上下古今各家各派哲学的总的哲学名称 ,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远自希腊以来 ,两千余年间 ,无论各家各派哲学学说如何不同 ,也无论各个哲学家对哲学的界说如何歧异 ,却始终以“哲学”(西方诸文字的“哲学”一词皆源出希腊文φιλοσοφι′α ,字义为爱智 )为其总称或通名。诚然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些名称如“玄学”、“理学”、“道学”等等 ,其思想内容确属哲学 ,与西方所谓哲学或哲学的某些方面是相近的。但是 ,如果说理学与道学或可谓同指而异名 ,而玄学与理学或道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分别讨论了这一哲学“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七个方面和随之而来的这一哲学“泛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九个问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化”与“泛意识形态化”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泛意识形态化”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来说,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应该高度重视和值得充分研究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3.
贺来 《哲学动态》2006,(10):12-15
一“哲学创作”与“哲学研究”的良性循环关系是哲学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完整的哲学活动应该包括既相对独立、又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一是“哲学研究”,二是“哲学创作”。哲学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哲学研究”和“哲学创作”的良性循环关系的建立。在两者关系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准备,而后者则是前者的源泉和目的。两者既相对独立,同时又良性互动,从而形成一种双方相互支撑和促进的“理论生态”,这是哲学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基本次序而言,“哲学创作”应该先于“哲学研究”。哲学所“研究”者为何?最主要的无疑是哲学史上由哲学家所创造出…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当德语动词aufheben 和德语名词die Philosophie以动宾关系的方式出现时,究竟译为"消灭哲学",还是译为"扬弃哲学"?这不是翻译上的技巧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准确理解.笔者认为,这一动宾关系应该译为"扬弃哲学",从而既恢复aufheben的本来含义,也准确地传达马克思的本意.  相似文献   

5.
寇征 《哲学动态》2001,(5):14-14
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共同发起的“历史哲学 :过去与未来”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3月 7日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 2 0余人。会议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1 )历史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2 )西方历史哲学研究的现状 ;(3)历史哲学与其他哲学学科的联系 ;(4)如何在中国推进历史哲学的研究工作。何兆武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先驱之一。他在会上比较了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历史哲学研究上的变化 ,认为现在正是开展历史哲学研究的大好时机。涂纪亮先生则特别指出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理解间距"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达到客观准确的理解,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解释学的研究,有两个要素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是时间,一个是语言。这就是所谓的时间间距和语言间距问题,它们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理解间距问题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值得问题作出比较深入的探索。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客观性要求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客观性必须清除两种错误观点或认识。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凝固化的理解。这种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一个所谓不变的“原意”,要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相似文献   

7.
方东美阐发中国哲学之精神,是以整体的西方哲学为对照,在中西交融的世界宏观文化背景下对中国哲学的一次整体透视。他从形而上学的层面来把握中西哲学的精神,并从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中将中国哲学界定为"内在超越"型态。他认为,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圆融和谐的精神,即所谓"广大和谐之道",他以此作为对西方"二元对立"思想的超胜之道。同时,他从机体形上学的观点,将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和新儒家看作中国哲学精神的共同代表。要之,方东美对中国哲学精神的探讨,确是别开生面,但又难免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末木  文美士  龚颖 《世界哲学》2009,(5):115-125
本文通过对近年在德国出版的有关“日本哲学”的三部专著进行深度评介,思考了如下问题:即使在引入西欧哲学之后的日本近代时期,我们有可能谈论日本的哲学,那么在这之前是否存在谈论“日本哲学”的可能性呢?上述三部专著从什么观点出发使日本思想被当作“哲学”来把握成为可能呢?对于这个方法论性质的问题,本文从对佛教思想的理解方法这一角度,作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印欧语系最显著的语言特征“是”入手,寻找出梵文佛经中在词根上、语法上、逻辑上与“是”有关的内容来讨论佛教哲学,提出利用古汉语翻译佛经,是既缺乏语法,也缺乏词汇。提出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哲学成果,从“是”的角度对佛教哲学来一次重建,为佛教哲学来一次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10.
生活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在"学术性"诉求的强力刺激下发生 了许多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是以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概念甚至观念重新阐 释或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现代西方哲学装饰马克思主义哲学几乎成为一种时尚。 在许多论著之中,人们见到最多的与其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不如说是关 于西方哲学的某种评介。以西方哲学阐释马思主义哲学并不仅仅是研究手段的变 化,它所揭示的问题的尖锐性在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是中国实践的理论形 态还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样态?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因此,从生活哲学的角度,总结马 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这既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里刊发华侨大 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学科的一些研究成果,以期引起研究者对此 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育川 《哲学动态》2001,(10):22-24
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广东省社科院、深圳市社科院联合发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研讨会于 5月 2 7— 30日在广州召开。 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在这次研讨会中 ,代表们充分肯定会议的价值 ,但对于会议的标题 ,不少代表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必须作出严格的区分。“马克思的哲学”概念清晰 ,直指马克思本人的哲学主张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包括马克思之外的思想家 ,这个概念比较模糊 ,…  相似文献   

12.
"不可译性"面面观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王宾 《现代哲学》2004,(1):81-87
本论文从认识论、本体论、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等不同领域勾勒出“不可译性”问题的不同诠释框架与相应的解决路向。  相似文献   

13.
彭美 《哲学动态》2001,(1):28-29
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 ,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和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共同承办的全国“国外法哲学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0年 11月 4日至 6日在重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 40余人与会并探讨了法哲学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现将本次会议的基本内容概述如下。1 法哲学及其研究对象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文正邦认为 ,法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以法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研究对象 ,既是应用哲学 (或部门哲学 )的一个门类 ,又是理论法学的一个分科 ,是介于哲学和法学之间并兼具二者属性…  相似文献   

14.
本组文章为"文化哲学视野下的符号--从卡西尔出发"研讨会会议论文.在本组文章中,各位作者就符号文化哲学以及卡西尔哲学的特征及贡献进行了探讨.邴正讨论了现代文化研究的三大渊源和三条路径,陆杰荣讨论了文化哲学的现实功能,石福祁讨论了卡西尔符号哲学的得失,霍桂桓讨论了卡西尔在文化哲学研究中的地位,邹广文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在文化哲学中的影响,李鹏程对卡西尔符号哲学的哲学史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西方分析哲学传统与中国哲学传统之间的建设性交锋-交融、纪念美国哲学家唐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1917-2003)对世界哲学事业的重要贡献,预定2004年6月8日至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主题为"哲学交锋-交融:戴维森哲学与中国哲学(Philosophical Engagement:Davidson's Philosophy and Chinese Philosophy)"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哲学语法"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一直以来,这个概念都让人困惑.本文通过对语法任意性、语言自治性、规则、语词用法等概念的分析,澄清"哲学语法"概念的内容,指出它在哪些方面优于"逻辑",哪些方面又有所误导.  相似文献   

17.
2007年2月3日下午,由北京技术哲学论坛和中央党校哲学部科技哲学教研室主办,大唐集团公司协办的第5期“北京技术哲学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是“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一个存在论的技术哲学提纲”,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主讲,40余位科技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部分媒体记者出席了这次论坛。吴教授的报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中外技术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二是存在论技术哲学的研究主张。在第一部分,吴教授阐述了这样几个观点:(1)建立中国技术哲学研究传统:技术哲学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国外并不比中国领先多少,甚至在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我国形成一种独特的传统,与哲学的其他研究领域或分支相比,它有自己特殊的思路、倾向、角度、趣味、话语系统甚至写作风格。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一直努力维护着这份传统的正常性,并期望它成为我们前行的资本、基础和条件。然而,时至今日,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味强调自己的特殊性,不对传统的研究方式进行分析和反省,过去珍视的东西就可能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包袱甚至是阻障。因此,对传统既要抱有“温情主义态度”,又要有“审慎的反省意识”。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就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现实视角”…  相似文献   

19.
卞敏 《学海》2004,3(4):50-55
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恩格斯在谈及创立新世界观的工作时说 :“马克思和我 ,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① 这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中进行变革的实质 ,是使辩证法与唯物论、自然观与历史观得到完整的统一 ,而“自然”与“历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核心范畴。马克思解开“历史之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来看 ,马克思在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以后 ,把创立新哲学的突破口选在解开“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20.
对于什么是宗教哲学,宗教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什么,研究宗教与信仰宗教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是宗教哲学界一直探讨的问题。具体说来,专门研究宗教哲学的学者是否只有信仰宗教,才能够把握宗教哲学的精神及其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