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闽台瘟神信仰起源的若干问题徐晓望福建与台湾至今仍保留对瘟神五帝和瘟神王爷的信仰,历来引起文化人类学者的广泛兴趣。台湾李丰懋先生通过对《道藏》的研究,考证出中国人对瘟神的崇拜始于晋代的道经——《女青鬼律》与其后的《洞渊神咒经》,在闽台瘟神崇拜起源方...  相似文献   

2.
广泽尊王信仰及其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泽尊王信仰及其传播李玉昆广泽尊王是闽台和东南亚颇有影响的神。本文根据地方文献等有关记载,论述了广泽尊王信仰及其传播、广泽尊王的职掌、广泽尊王的民间传说与民俗诸问题。认为对当前民间信仰应正确引导,发挥民间信仰对联络乡谊亲情,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作...  相似文献   

3.
2006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范正义博士的《保生大帝信仰与闽台社会》。该书是著者在其博士论文《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闽台保生大帝信仰的个案考察》的基础上,增删润色而成的,其行文流畅、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是民间信仰研究领域中的一部佳作。据我所见,该书的特色可归纳为如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闽台民间信仰的兴衰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台地区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宫庙寺观随处可见,其民间信仰经历了秦汉时期的原始宗教和巫术盛行、东汉至唐中期的汉民族民间信仰逐渐占主导地位、唐末至明初的福建民间信仰的迅速发展和本土化、明中期至民国时期的福建民间信仰的兴盛和在台湾的传播等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终于蔚为大观,成为闽台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一种深不可拔的传统和无孔不入的力量,对闽台社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闽台民间信仰虽然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但它的“根”扎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沃土里,“源”于奔腾不息的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长河中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来,闽台民间戏曲活动与道教文化密不可分,高甲戏是其中最为显著的剧种。首先,高甲戏的演出习俗处处充斥着民间道教的信仰文化。其次,道教神仙、法器和场所构成了高甲戏表演艺术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第三,以闽南语为独特表征的高甲戏,许多念白通过说唱形式表达了道教文化。闽台高甲戏与道教的关系是两岸学术界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6.
闽台地区的王爷信仰有着众说纷纭的起源传说,背后折射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图景,其核心仪式是"送王船"。本文拟通过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相关理论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三平祖师原为唐代禅师三平义中,入宋以后被神化,逐渐形成三平祖师信仰,并由漳州地区的民间信仰发展成闽台和东南亚闽籍华侨华人的重要民间信仰之一。本文以文献史料、碑文记载、民间传说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方式,以综合分析的方法,考析了三平祖师信仰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闽台海上船舶供奉水神的现象,并简要论述与此相关的问题:流动的庙宇与民间信仰的传播,福建内河水神势力范围的平面划分与闽台海上水神的立体谱系,“顺风顺流”、“定风稳流”的诉求与水神信仰的兴衰。  相似文献   

9.
潘荣阳 《中国道教》2006,38(2):37-39
雷海青,俗称田都元帅、田公元帅、相公爷等,天宝年间,唐明皇“命天下梨园祀之”①,其信仰现象出现较早。但是从目前调查情况看,明清时期雷海青成为闽台等地信仰广泛的特殊神灵,其信仰状况相当兴盛:一方面被闽台戏业艺人奉为祖师爷和保护神;另一方面随着闽戏的传播和闽人的外移,  相似文献   

10.
正福建省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形态丰富,场所和信众数量大、涉及面广。据普查统计,全省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上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约28000座,各地供奉的民间信仰神祇超过千余种,在闽台两地和海外侨胞中拥有广泛的信众。近年来,在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福建省通过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形成了  相似文献   

11.
陈企瑞 《天风》2011,(2):48-48
古时以色列人献祭或为感恩,或为赎罪,或为与神亲近,他们以献祭表自信仰、坚定信心、延续民族的精神,耶和华神不但喜悦这样的献祭,更喜悦献祭者有敬虔、敬畏、顺服的心灵。新约时期,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亲自摆上成就了神人和好的救赎大功,他是神喜悦的祭物。  相似文献   

12.
石刻碑志为研究南宋市镇的重要史料,而这些石刻碑志大多数与地方宗教信仰有关。南宋南浔镇几方碑志涉及:一、南宋时期江南市镇地方民众信仰与地方家族崛起之间微妙的关系。本地民众是当地佛教寺院与地方信仰的主要赞助者,因此本地民众的经济状况便和本地信仰与地方寺院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地方市镇寺庙的社会功能与地方家族的世俗供养关系。地方家族对于声望、话语权、影响力的追求,通过物质财富的捐助与功德,转化为文化资本这一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地处西南边陲的大理观音信仰,在中印佛教文化之间彼此对接,并在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中间地带彰显其个性化存在,特别是通过深度融入大理地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在地方社会秩序建构与维系中充当神圣的角色。这种具有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作用的佛教信仰,与汉传佛教观音信仰、汉族民间观音信仰、藏传佛教观音信仰并驾齐驱,堪称中国观音信仰的第四大体系。如同嵌入社会机体中的文化密码,大理观音信仰不但成为大理地方的文化标识,也成为边疆与中央彼此链接的神圣纽带,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佛教中国化及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史研究中,宗教和政治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着重论述了幕末至明治日本社会转型期政教关系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并指出:江户封建统治集团通过国家法度,使佛寺成为控制民众信仰取向的一个环节;明治时期,佛教与政权的结合让位于神道同天皇王权的结合。国家神道是日本近代史上典型的政教合一体制,或为近代天皇制国家权力的宗教基础。  相似文献   

15.
曹琳 《宗教学研究》2005,(3):126-129
兴盛于东南沿海尤其闽台地区的天后信仰,六百年前因封建国家经济行为的需要传播天津.然而随着历史发展,天津天后信仰于内容及性质上出现明显变异,又在近代社会环境动荡冲击下,显现出与闽台信仰的生命力差距,文章旨在对这些现象及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书讯     
正《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治理视角》宋建晓,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定价:69. 00元。本书立足于福建省乡土文化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现状,以妈祖文化为主线,通过梳理和对比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的互动发展模式,剖析闽台推动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制约因素,总结中国台湾地区利用妈祖信俗促进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借鉴日本以宗教和民间信仰推动社会治理的做法,研究提出福建省利用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促进乡  相似文献   

17.
兰晔 《中国宗教》2022,(3):78-79
保生大帝信俗的起源可追溯至北宋中期。明清之际,保生大帝信仰随开垦者渡海传入台湾。此后,中国大陆及台湾的保生大帝祭祀均沿袭古制,与地方民俗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带有闽台地域特色的祭典仪式。如今,保生大帝信俗包含祭祀、进香、祈求药签、巡游等内容,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8.
林馨 《福建宗教》2002,(4):27-28
福建是一个民间诸神信仰相当多而且杂的地方。在福建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灵中,佛教高僧信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些高僧信仰不仅拥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且影响深远,一直持续至今,形成十分引人注目的信仰文化现象。本文试就此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9.
白帝天王是清代以来湘西及周边地区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信仰.其起源于古代巴人,经北宋以来作为地方权势的杨氏家族改造而获得称谓,又经元代土司权威强化而深入地方.明中后期,该信仰在区域社会文化变迁的总体环境下,随着杨氏等家族的族群身份建构而与杨家将发生关系.具有上述特征的白帝天王信仰在清初基本上完成了其演变过程.从区域社会史视角来看,该信仰流变是一定区域历史发展脉络下的独特表现,折射出宋、元、明以来湘西地方社会变动的若干侧面.  相似文献   

20.
梅莉 《宗教学研究》2005,18(3):35-40
真武信仰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8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对真武信仰的探讨逐渐热烈.学术界在对真武崇拜的起源及演变、宋元明皇室对真武的崇信,以及有关真武信仰的经典、科仪、小说及其与道教科技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对闽台、岭南等区域的真武信仰状况也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