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已知得到新知不是推理的本质规定逻辑有各种不同的定义。逻辑学家们在回答什么是逻辑这个问题时持有各种不尽相同乃至对立的观点,但在有一点上见解基本是一致的,即:逻辑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推理。那么,什么是推理呢?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推理是从已知推出新知的思维形式。这又是一个需要商榷的提法。诚然,推出新知是推理的重要功能。人的知识无非两部分:感知的和推理的。“光速每秒三十万公里”,无法感知,只能推知。但是,推理的功能不等于推理的定义;推出新知,一般地说,是推理综合运用的结果;不能要求每个推理都推出新知。事实上,有的推理不推出新知。例如,任一命题推出它自身,并没有推出新知,但它确实地是一推理。它的推  相似文献   

2.
音乐与个体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霰  南云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1231-1235
人类对音乐的感知体验起始于生命早期。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表明, 音乐对个体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 音乐经验主要调节大脑加工信息的方式, 同时会影响语言、空间、以及运动能力的发展。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研究者们在音乐认知领域的新发现, 重点关注于音乐对脑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简单的行走会引起繁复的景观设计过程,可以感知空间、激发灵感以及组织相关信息,并且相互之间产生作用。因为感知行为、创造行为和反思行为会在行走的过程中出现,所以行走就成为设计研究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在行走的过程中,设计师不仅可以产生知识,交流思想,还可以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讨论他们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语言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本质的能力之一。其中,语音加工是语言认知的核心功能,语音加工的脑机制是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该领域已有的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成人、儿童青少年或婴儿如何加工和处理语音,目前我们对新生儿(人类出生28天内)的大脑是如何感知语音的尚不清楚。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非侵入式的大脑活动测量技术被越来越多的用于考察新生儿的脑机制。研究发现,人类在新生儿时期就已经存在相对完善的语音加工神经系统。例如,感知超音段特征的关键脑区为右侧颞上回,检测音节序列结构的关键脑区为左侧额下回(Broca区)。本文分别从新生儿对音段和超音段特征的感知、对音节序列结构(包括序列边缘、重复结构、结构分割)的感知,以及对母语和外语感知的差异这三个方面,介绍新生儿对不同语音特征感知的大脑机制,并就此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做出了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雨函  李红  莫雷  金花  陈琳  乔佳佳 《心理学报》2012,44(11):1443-1453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对熟悉主题说明文阅读过程因果推理加工进行研究, 探讨说明文阅读过程中读者是否能够自发进行因果推理加工, 以及阅读焦点的存在是否会对说明文阅读过程中的因果推理加工产生影响。结果表明, 读者在熟悉主题说明文阅读过程中能够自动进行推理加工, 负责推理加工的主要脑区为额叶(尤其是额下回)、顶叶下部及双侧楔前叶等区域。在熟悉主题说明文阅读过程中, 阅读焦点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的认知加工资源集中在对与焦点相关的推理关系的加工上。  相似文献   

6.
温芳芳  佐斌 《心理科学》2019,(2):395-401
作为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和重要途径,社会分类对预测刻板印象和群际感知、减少多元文化群体中的关系冲突、促进推理与决策以及指导社会关系推断等都有重要作用。人们进行社会分类的线索可以概括为明显线索和模糊线索、自然线索和社会线索以及静态线索和动态线索。社会分类会受到分类对象、情境和感知者等的作用,同时对人们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等产生一系列影响。未来可以基于跨文化和发展视角探讨社会分类的线索偏向、潜在机制及立足本土文化检验社会分类的影响及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神经成像技术的青少年大脑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成熟是一个动态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的发育主要集中于个体发展的第二个10年: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是行为、认知和脑迅速发展的时期。青少年普遍表现出来的注意、冲动控制、计划、决策等认知能力的提高都是基于神经系统的成熟发展起来的。运用神经成像等技术的研究指出, 大脑在青少年时期的发展经历着突触精简以及髓鞘化的过程; 白质、灰质在青少年时期的成熟有不同的发展轨迹。青少年大脑皮层的成熟顺序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相联系, 人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在青少年时期发展完成。在这一过程中, 脑的发展会受到情绪、环境以及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晶晶  杨玉芳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2043-2051
语言和音乐在呈现过程中, 小单元相互结合组成更大的单元, 最终形成层级结构。已有研究表明, 听者能够将连续的语流和音乐切分成层级结构, 并在大脑中形成层级表征。在感知基础之上, 听者还能将新出现的语言和音乐事件整合到层级结构之中, 形成连贯理解, 最终顺利地完成交流过程。未来研究应剖析边界线索在层级结构感知中的作用, 考察不同层级整合过程的影响因素, 进一步探索语言和音乐层级结构加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首先对初二学生进行智力测查,然后随机抽取优、中、中下三种智力水平的学生各30名,组成三个智力等组。让这三组分别在喜悦、悲伤、中性三种情绪状态下进行感知、推理作业的认知操作。结果发现:三种智力水平组被试的认知操作成绩差异达到极显着性水平,不同的情绪状态不能影响这三个智力水平组成绩的等级排序;三种情绪状态组被试的认知操作成绩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感知、推理两类认知作业的成绩差异达到极显着性水平,智力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推理作业完成的影响大于对感知作业完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情绪社会信息模型(Emotions as Social Information Model,EASI)是从情绪社会功能研究取向发展而来,它扩展了传统的情绪个人效应研究,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情绪社会功能研究框架。EASI模型以情绪的信息功能为理论核心,认为情绪通过引发观察者的情感反应和推理过程两条路径来影响他们的行为,且情感反应和推理过程对观察者行为的预测能力还取决于观察者的信息加工的动机和社会情境因素这两个调节变量。新近研究为EASI模型提供了证据,证明了EASI模型在某些情境中可以有效预测情绪对人际效应的作用。未来的研究还需深入探讨东方文化对情绪推理内容形成的影响机制、混合、模糊以及动态情绪的系统研究、EASI模型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适用性以及情绪人际效应和相关学科的应用拓展。  相似文献   

11.
心理模型理论是推理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理论体系完整地解释了推理的进行,认为个体推理要经历理解、描述、有效检验三个阶段。心理模型理论对推理做了大量预测,假设单模型问题比多模型问题容易、系统错误与第一个前提模型有关、知识影响推理过程,并检验了预测的合理性。近十几年来,心理模型理论在推理各个领域中均得到发展,包括对推理在大脑中编码的研究,对元推理的研究及可能性推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日常言语交流常常会遇到各种噪音的干扰。研究表明, 噪音所产生的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会给语音感知带来较大影响。在感知地道的二语语音时, 二语者在各种噪音条件下所受干扰通常比母语者更大, 其表现随噪音类型、水平和目标音位特征的不同而变化; 同时, 二语者的感知也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这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在噪音下感知带有各种外国腔的二语口音时, 母语者的表现差于其对地道母语语音的感知; 二语经历贫乏的二语者则对与自己口音类似的外国腔感知较好, 但二语经历较长的二语者在感知中却表现出较大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在景观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常以注重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为设计原则,却往往会忽视人在环境中的感知体验的重要性。针对其重要性程度不同,从视觉感受和其他感觉体验以及不同感觉在景观艺术设计中的相互作用、感知体验的营造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杨娟  邱江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8,31(3):663-666
以抽象的内容作为实验材料,测定12名大学生在完成四种不同格式的传递性推理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探讨传递性推理过程的认知机制与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被试解决四种不同类型推理题目时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差异均不显著;但是"谁最大"提问方式的正确率显著高于"谁最小"提问方式,另外,在任务类型①与④中"谁最大"提问方式的反应时显著短于"谁最小"提问方式.脑电数据结果表明,不同任务类型下,不同提问方式所诱发的ERP波形基本一致.空间表象模型与语言学模型都不能很好地解释以上结论,这似乎表明推理过程是很复杂的,人们往往会采用不同的信息加工策略来解决不同的推理问题,从而激活不同的大脑区域和神经通路.  相似文献   

15.
镜像神经元与主体间性现象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来自神经科学最新研究发现的镜像神经元在对现象学理论主体间性的解释方面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G.Rizzolatti和V.Gallese通过对灵长类动物的实验发现了一个位于大脑运动前区具有表征其它动物视觉编码的运动功能的神经元系统。这些镜像神经元可以表征与个体自身行为相似的动作图式。这些研究可能会延伸到关于人类其他认知与情感功能的研究。我将会分析这一神经科学发现是如何被"转译"成现象学意义上我们自身经验到的感知、情感和意志。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集体主义—个体主义"这一基本文化差异维度为基础,围绕文化、基因和大脑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研究显示当人类执行各种文化任务时,那些为人类生存提供有力帮助的基因会被选择和保留下来;在自我表征,注意和知觉,决策、情绪和意向推断等心理状态或过程上的"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文化差异都可追溯到脑功能的差异。研究者先后提出社会脑假设、文化—基因协同进化论、神经—文化交互作用模型等理论来解释基因、文化与大脑交互作用的现象。文章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言语理解是听者接受外部语音输入并且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日常交流中, 听觉言语理解受多尺度节律信息的影响, 常见有韵律结构节律、语境节律、和说话者身体语言节律三方面外部节律。它们改变听者在言语理解中的音素判别、词汇感知以及言语可懂度等过程。内部节律表现为大脑内神经振荡, 其能够表征外部言语输入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层级特征。外部节律性刺激与内部神经活动的神经夹带能够优化大脑对言语刺激的处理, 并受到听者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的调节进一步增强目标言语的内在表征。我们认为它可能是实现内外节律相互联系并共同影响言语理解的关键机制。对内外节律及其联系机制的揭示能够为理解言语这种在多层级时间尺度上具有结构规律的复杂序列提供了一个研究窗口。  相似文献   

18.
自传体推理是将事件和自我联系起来创造连续性人生故事的推理,它是自我同一性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加工。自传体推理将自我概念和个人经历联系起来,发展和保护个人连续性及自我同一性感知。首先阐述了自传体推理的类型,分析了影响自传体推理发展的因素,归纳了自传体推理的脑神经机制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自传体推理与心理健康及幸福感关系等方面的的应用研究。最后,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总结分析,预测了自传体推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赵梅枝 《美与时代》2004,(10):55-56
音乐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它主要表现为有各种审美心理要素相互结合而产生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审美感知开始进入审美体验,最后达到审美感悟。  相似文献   

20.
特质推理一直是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主题,它包括有意图的特质推理和自发特质推理。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蓬勃发展,研究者开始探讨二者的神经机制。fMRI研究表明,特质推理期间主要大脑活动定位于mPFC和TPJ这两个广泛脑区,有意图和自发特质推理分别更多地激活mPFC与TPJ。ERP研究发现,P300是特质推理期间与不一致信息探测和解决过程相关的EEG成分,有意图和自发特质推理在时间进程上大多同步,却激活了不同脑区。总之,当前已积累了较多可信的脑成像证据,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探讨特质推理的神经机制是未来较有前途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