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时间压力对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以48名大学生为被试,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对不同相似性言语类比推理题进行喜好度判断和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用图形类比推理题代替语义类比推理题,以56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1)时间压力下,对跨领域言语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效应显著高于逻辑加工效应;(2)时间压力下,低难度图形类比推理题的直觉加工效应显著高于逻辑加工效应。无时间压力条件下,图形类比推理的逻辑加工效应优势明显;(3)时间压力对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和逻辑加工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在某家报纸上刊载了一篇谈“比喻的科学性”的文章,认为“象吸铁石一样吸引着我”这个比喻不符合科学。其理由是:“吸铁石”只对钢、铁之类的金属有吸引力,而对其他物质如铜、玻璃、木头、肉类没有吸引力。“我”,是人,属于肉类,吸铁石对“我”不会有吸引力。因此,说“吸铁石”吸引着“我”是不科学的。我认为这样理解比喻的科学与否是不恰当的。比喻的科学性不同于科学研究或科学论文的科学性。一个比喻符合不符合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探究不同年龄群体类比推理策略的使用差异及其与工作记忆、抑制控制的关系。结果表明:(1)儿童在类比过程中采用不成熟的“语义限制”策略的比例比成人更高;(2)言语工作记忆和反应抑制均能显著预测儿童的两种类比推理策略,此外,视空间工作记忆能显著预测儿童“语义限制”策略;但只有反应抑制可以显著预测成人的两种类比推理策略。本研究突破了以往行为研究只关注类比推理结果的局限性,利用眼动技术探明了儿童和成人完成类比推理的内在过程,并揭示了不同年龄群体类比推理策略的影响因素,为类比推理策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并为提升儿童类比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歌德的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它形象地告诉人们,生活是朝气勃勃、不断前进的,从而激励人们振奋精神,热爱生活,努力拼搏,去创造幸福。短短八个字,寓意很深刻,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到,句中用了一个比喻,把“生活”用“树”来作比,然后引出“常青”来。这个比喻比较特殊,本体“生活”与喻体“树”之间,没有用喻词联系,两者直接构成了—个定名结构。本体作定语,喻体反而处于主位。人们常常称这种比喻为“反客为主”或“修饰性暗喻”等。这种定名结构的比喻也是运用比较广泛的语言现象之一。如: (1)红岩英烈张露萍,面对死亡,如此从容,怒目高呼“笨蛋,再补一枪!”这不就是真理光芒照耀的结果么?  相似文献   

5.
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在类比推理的检索阶段和评价阶段的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内隐加工的影响。实验一以8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喜好判断范式探讨检索阶段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过程中直觉加工效应和逻辑加工效应的不同影响。实验二以8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评价阶段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过程中直觉加工效应和逻辑加工效应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检索阶段的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的影响不显著,评价阶段的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和外显加工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比喻的运用     
比喻是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因为一个好的比喻,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鲜明的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但遗憾的是,在我们报刊登载的文章中,还经常出现一些比喻不当的毛病,这不仅影响了正确思想的表达,而且还损害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下面我们对一些比喻病例略加分析。一、比得不贴切比喻的本阼和喻体一定要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但又要有一点或几点相似,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关系。这是比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一般来说,运用同类的两个事物打比方,这样的病例不太多,关键出在相似点上。有的两个事物根本不存在相似点,作者用“象”、  相似文献   

7.
采用经典的A:B:C:D范式,设计两类难度不同的图片任务,依据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从等级复杂性和水平复杂性角度分析任务难度.在此基础上,选取5~9岁115名儿童探讨两类任务上类比推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表明:(1)儿童类比推理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有:充分意义上掌握了类比推理、部分完成了类比推理、位置关系类比推理、不能类比推理和不确定情况类比推理,其中部分完成了类比推理是复杂任务上所特有的.(2)简单、复杂两类任务上,随着年龄增长,5-9岁儿童充分意义上掌握类比推理的人次比例不断上升,不能类比推理的人次比例不断下降.此外,复杂任务上,随年龄增长,部分完成类比任务的人次比例降低.结果表明,在简单任务上,前运算阶段儿童已具备了类比推理能力;但在复杂任务上,儿童到了具体运算阶段才具备类比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姜全吉先生编写的《逻辑》一书的概念部分的练习题中,有这样一个例题: 题:人民教师应该是讲文明礼貌的模范,有些脏话是不应该讲的。答:这句话在运用概念时犯了“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不能用“有些”限制“脏话”,应改为“任何脏话都是不应该讲的”(《逻辑》姜全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58页)。这个例题我认为从选题到解答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在可理解的前提下,人们总是趋向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来提供尽可能多的语义信息。这就是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它常表现为省略。不了解这种语言表达的经济性,从而不能恰当把握这种经济的语言表达式的语形与语义的关系,那么就不可能对语言表达式的语义作出正确的逻辑分析。比如有人认为,“他的北京话比我好”不合逻辑。因为话怎么能跟人比较呢!应该说“他的北京话比我的好”,才合乎逻辑,可是很少人愿意加上这个“的”字。(吕叔湘、朱德熙著《语法修辞讲话》第179页)按这样的理解,“他的北京话比我的好”也还可以挑剔,因  相似文献   

10.
语言逻辑应当为自然语言的语言表达式提供有效而又系统的语义分析方法。但是仅用传统逻辑学与传统语言学所提供的知识,是不能办到的。有些问题如语义的时态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而不注意语义的时态是不能对语义作出确切分析的。比如,有人认为“未婚妻”、“未婚夫”这类说法中是包含逻辑矛盾的。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夫”(丈夫)“妻”(妻子)的解释,“男女两人结婚以后,男子是女子  相似文献   

11.
在普通逻辑中,正确地把握联结项的逻辑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所谓的联结项,是专指复合判断中联结肢判断的逻辑常项,诸如“并”、“或”、“如果,则”、“只有,才”、“当且仅当”、“并非”等。这些联结项在普通逻辑中的性质和作用,可以从下述三方面加以理解: 一、联结项都具有确定的逻辑涵义,它们的不同涵义规定了复合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逻辑特征。假定有两个简单判断,当我们用“并”作联结项去构成复合判断时,它的逻辑涵义便是只有两者都真时它才真;当我们用“或”作联结项去构成复合判断时,  相似文献   

12.
纯粹归纳逻辑是卡尔纳普进路归纳逻辑的一种复兴,其基本的目标是把归纳当作数理逻辑的一个分支来研究。在纯粹归纳逻辑的框架下,类比推理被建立在一阶逻辑的基础之上,其理论的核心是用距离函数来刻画相似性,并且以相关性函数作为推理基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它看作是实例相关函数的一种延伸。而在实践的意义上,则反映了人工智能对类比推理形式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微笑     
杨云利 《天风》2007,(10):43
人们常常用“春风”来比喻微笑,然而我说,微笑比春风更美好。春风只属于春天,而微笑却属于一年四季;春风只能轻拂人的面  相似文献   

14.
许多逻辑教材在讲类比推理时都要提到模型实验。对类比推理在模型实验中的作用,逻辑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由模型属性推断原型属性运用的类比推理,有人认为是演绎推理。笔者认为,只要弄清什么是模型实验,以及模型实验的理论基础,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要想知道什么是模型实验,首先应该弄清什么是模型。模型是一个系统,它可以是想象的,也可以是现实存在的。它与另外一  相似文献   

15.
“你们中间谁有一个朋友,半夜去他那里,给他说:朋友,借给我三个饼吧!因为我的朋友行路到了我这里,我没有什么款待他。那人从里面答说:不要烦扰我了!已经关上,我的孩子们同我一起在床上,我不能起来给你。我告诉你们,他纵然不为了他是朋友的原故,而起来给他,也要因他恬不知耻地求而起来,给他所需要的一切。”(路11:518) 这是一个有关恒心祈求的比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则比喻的前后背景。按路加福音的记载,这则比喻是耶稣教门徒如何向天父祈祷(即天主经)之后接着说出的,因此与祈祷有密切的关系。再者,这则比…  相似文献   

16.
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心理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佘贤君 《心理科学》2001,24(3):368-368,362
惯用语是一种比喻性词组,通常以三字格为主。如:炒鱿鱼,开后门等。惯用语的比喻意义与其字面意义是不等值的。如“穿小鞋”不能解释成为是“穿尺码小的鞋”的意思,而应当解释为“暗中给人以刁难、约束或限制”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在车队工作时,有次我添乘到金华公寓。有个乘务员问我,“酗酒”一词怎么解释。我答道:是指没有节制的喝酒,酒后撒酒疯。他马上拿出一本段里制订的《职工奖惩条例》,指着上面一行字要我看,原来上面写道:“乘务员在公寓不准酗酒……有饮酒者扣奖50%。”他说:“我不酗酒,适量喝点酒为什么要扣奖?”当时我正面解释了一下乘务员在外不能喝酒的道理,如今回忆起来,是《条例》违反了逻辑要求。首先,从《条例》的本意来说,乘务员在公寓是不能饮酒的,但《条例》却将“饮酒”这个概念加以不恰当的限制,成了“酗酒”,犯了概念“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其次,从《条例》前后文的关系来说,先说“不准酗酒”,后来又说“饮酒扣奖”,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  相似文献   

18.
逻辑矛盾妨碍着正确的思维。因此,不论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科学研究中,都不允许出现逻辑矛盾。所谓逻辑矛盾是命题间的一种逻辑上的真假关系,具体地说,是命题间的一种不可能都真的关系。所以,要判定两个命题是否为逻辑矛盾,唯一的依据就是要看这两个命题能否都真。假使不能都真,则为逻辑矛盾;假使可以都真,尽管形式上似乎有矛盾,也不能认为是逻辑矛盾。例如有这样两组命题,一组是:“上海是中国的最大城市;上海不是中国的最大城市。”另一组是:“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9.
过去读理论文章,常遇到“逻辑”这个词儿,开始时似懂非懂,马虎过去,后来觉得是个障碍了。由于不懂的它的含义,就不能确切了解文章内容。1958年毛主席对干部提出“学点逻辑”的要求以后,我就时常想着这个问题。见到苏联中等学校的一个逻辑课本,我就拿来自学,但很难懂。主要是学和用脱节,此外也感到术语太多,枯燥无味。所以虽然硬着头皮看下去,但是没有什么效果,而且对逻辑能不能学懂,学了有  相似文献   

20.
—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玛:十三,13). —他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事。(谷:四,2) —天国的奥秘,是给你们知道的;对其余的人,就用比喻。(路:八,10) 比喻一字来自拉丁语Parobola,是一种简短的小故事,用以阐述道德或宗教的真理。《辞海》对比喻有如此解释:“修辞学名词,比喻亦作譬喻,借彼喻此,所以曲达事理。增强文势者也,如孟子梁惠王‘犹缘木而求鱼也’皆是。”因此我们可以说,圣经中的比喻是一种简单易懂的小故事,对当年缺少教育及知识的平民百姓,耶稣用以解释较高深的信仰事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