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初道教文化在琉球王国开始传播, 后在闽人、册封使等多种力量的促使下,道教文化与琉球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富有琉球特色的道教文化。“虽无道士,却敬神仙”是道教文化“琉球化”的结果。除移居琉球的闽人和中国册封使外,琉球王国官方和民众也纷纷自发地建立天妃庙、天尊庙、土地庙、关帝庙等神庙进行祭祀活动,推动道教文化与当时琉球社会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家文书中祈愿文、结愿文为基本资料,分析琉球家族的宗教观和宗教生活。由于受到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的影响,琉球家族的宗教观是多神信仰,其中御岳、火神、祖灵、观音为其信仰的主体。琉球家族的宗教活动主要围绕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祈福禳灾而展开,具有浓厚的功利性色彩。琉球家族的宗教观和宗教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琉球王国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西南苗疆走廊的黑神是源自中原文化的民间神灵,贵州和湖南沅水流域是黑神信仰流播的典型地区。本文以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考察沅水流域的黑神信仰,认为明清时期沅水流域兴建的黑神庙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而沅水流域民间的黑神传说是对中原黑神历史的重新建构。通过沅水流域黑神庙及黑神传说的考察,揭示黑神信仰对沅水流域族群的整合及地方社会的影响。指出黑神信仰在沅水流域的传播是国家力量的推动,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4.
隋朝以前,琉球列岛与中华大地已有密切往来。明初,请求封敕正式进入汉文化圈之后,琉球更如饥似渴地汲取包括道教文化在内的中华文明。明清锁国,琉球不仅是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贸易中转站,在中国文化传播海外的过程中,琉球"万国津梁"的意义也应引起世人重视。  相似文献   

5.
地藏信仰与金地藏研究述评聂士全地藏菩萨在佛教诸大菩萨信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称地藏信仰可追溯到远古农耕社会的地神崇拜,佛教创立以后,则把地神崇拜归于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在中国,随着地藏诸经典的翻译,地藏信仰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并向民间广泛地渗透普及。...  相似文献   

6.
虫神是中国远古就出现的一种信仰,是中国农业虫灾猖獗的产物。虫神最初是对神秘力量神虫的崇拜,为朝廷专享的正祀。到宋以后发展出实为民族英雄崇拜的刘猛将军信仰。元以后朝廷废除蜡祭,虫神信仰变为民间信仰。清以后又成为政府承认的信仰。虫神的主神也再度发生变化,变为爱民的官员。虫神主神的变化表明,中国的信仰是有历史根据的,非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的统辖;中国信仰的轨迹有一个由神到人的过程,是对人自身力量的崇拜;中国的神灵信仰是有道德评判的。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的两座水尾圣娘祖庙,只是因为称呼的巧合而相同,但其信仰实质差别很大。文昌水尾圣娘主要是海神,定安水尾圣娘可以认为主要是家族神或祖宗神;前者在海南岛传播较广,在海南岛民间信仰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后者。水尾圣娘虽源于南天夫人,却又不等同于南天夫人。水尾圣娘信仰逐渐压过或代替南天夫人信仰,大约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水尾圣娘信仰在东南亚地区华人社会有着广泛分布。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分布广泛、影响较大的是海神水尾圣娘。正是文昌籍华侨华人将水尾圣娘信仰传播至南洋甚至更远。在海南原乡,水尾圣娘往往在庙宇中占据主神地位,而在东南亚的华人寺庙中,水尾圣娘往往是作为天后的副神而奉祀的。文昌水尾圣娘庙祖庙与海外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地位非常独特而重要。水尾圣娘信仰是海南岛极为重要的民间信俗文化品牌,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泰山玉女发展成国家祭祀神灵碧霞元君,经历了"立像"、"建祠"、"赐额"三个阶段,完成了从民间俗神到道教神仙,再到国家神灵的转变,成为国家"准正祀性"神灵,这其中道教的吸纳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宋至清代多被统治者所利用。在国家祭祀政策的大背景下,道教神仙的光环使碧霞元君有了合法外衣的保护,也因此得到国家的最终承认。道教的吸纳和国家的认同是碧霞元君信仰扩展的前提条件,而与海神天妃的相互吸收利用及自身不断显灵则又促使其信仰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9.
占问对象的无限性使卜筮催生出至上神信仰和宗教意识.周革殷命后,在"天"的名义下实际信仰对象从殷人的神圣上帝转变为周人的德性祖考.失去上帝信仰的卜筮不仅沦为周初的政治工具,春秋时期还成为人本驱逐神本的舞台,加速消泯了上帝信仰.从催生到泯灭,卜筮对早期中国上帝信仰发挥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对早期中国宗教的夭折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天命信仰与诸神崇拜是中国人精神信仰系统中两种重要的信仰形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本文从咸阳碑碣文献入手,探讨两种信仰形态的嬗变过程。商周到明清的三千多年间,天命观念逐渐演变成天命信仰,成为广大民众主要的信仰方式。明清以来,诸神崇拜逐渐替代了天命信仰,成为民众生活中较具完整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张圣君信仰的形成约在两宋之交。张圣君历史上真有其人,被民众神化,是在唐宋之际福建造神浪潮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宋代张圣君信仰的文人化气息非常浓厚,这与文献记载者的身份和当时社会背景有莫大的关系。进入明清,张圣君信仰的俗民化特征日趋明显,在传说和民俗方面则不折不扣地体现出农业神信仰的实质。张圣君由人而神的过程在造神时代也只是沧海一粟,而他能在众多的神灵中脱颖而出,信仰突破原有的空间、地域,辐射到更加广袤的地区,其传说和在信仰基础上形成的民俗对其助力甚大。  相似文献   

12.
关公文化在中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关公文化随着华人的脚步传播到世界各地。关公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中传播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伦理道德层面的"忠义仁勇"精神,信仰层面的平安神、财神等神格信仰,情感层面的国家情、故乡情、同乡情等。这三个层面的核心内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关公文化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传播的始终。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大量地方史资料对流行于闽台地方的王爷信仰进行了全面论述。在闽台民间信仰中,作为瘟神的王爷是少数,大部分王爷是地方保护神或万能之神。传说中的王爷多为历史人物,或为救民而取瘟药自服,或为民献身、勤政为民……而成为王爷,受到人们的崇敬。王爷信仰通过送王船和请香火分炉方式传播到台湾各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福建省霞浦沿海渔村和福安沿江集市的妈祖婆信仰为例,比较二者在鼎建宫庙、信仰人群、置办庙产、祭祀活动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了闽东咸水区与淡水区妈祖信仰的地方性特征,以及妈祖信仰从闽东咸水区传播到淡水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广泽尊王信仰及其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泽尊王信仰及其传播李玉昆广泽尊王是闽台和东南亚颇有影响的神。本文根据地方文献等有关记载,论述了广泽尊王信仰及其传播、广泽尊王的职掌、广泽尊王的民间传说与民俗诸问题。认为对当前民间信仰应正确引导,发挥民间信仰对联络乡谊亲情,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作...  相似文献   

16.
黑神是明清时代深受贵州民众普遍信奉的地方神明。贵州黑神信仰在其流传过程中,既是表征乡土观念的文化符号,又是忠烈勇敢的英雄典范,还是惠政为民的清官样板,展现出极为复杂的多重面相,承载着明清时期的贵州当地的历史图景和族群记忆,折射出一个地域昔时的风土民情和当地民众内心深处的信仰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城隍信仰十分普及,大概是仅次于深入到家庭生活中的灶神信仰。在古代中国,几乎每个府、州、县都有城隍庙,供奉守护城池的城隍神。作为有着悠久建城历史’的福州自然也不例外,福州城隍庙建造时间很早,城隍信仰影响较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8.
五台山境域很早以来村落庙宇众多。繁峙位于五台山佛教道场北麓,当地村落庙宇多为佛教寺庙。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民众也频繁地进行佛教寺庙的修缮。在明清修庙碑刻记载中,凡参与修庙的民众皆被称为“善人”。从“善人”群体的社会构成及其修庙“善举”可见,对于当地佛教信仰而言,“善人”的称呼是佛教话语对民众修庙行为的认可,更是民众接近佛教的通行证;对于当地村落生活而言,“善人”群体的实质为民众,“善人”是沟通佛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纽带。“善人”称呼的泛化及“善人”的修庙行为,体现了明清五台山境域民间信仰佛教化与佛教信仰生活化的特征,有助于深入分析村落佛教信仰的内在意涵。  相似文献   

19.
文昌本是天上星神,后来衍变为主司科举文运、劝善教化的人格神。明清时期,伴随着文昌信仰的兴盛,文昌信仰与传统孝道的结合越发紧密,逐渐形成了以文昌信仰为中心的劝孝教化机制。文昌信仰与传统孝道的结合实则是道教神学与儒家传统孝道的结合。道教神学体系是儒家传统孝道的载体,儒家传统孝道思想则通过道教神学的形式得到强化和贯彻。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社会出现信仰危机时,这种融合儒道宣扬孝道的方式更易于被寻常百姓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家孝道教化功能的不足,对明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闽西客家地区的妈祖信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闽西客家山区,远离海滨,不知海舶为何物,但却普遍信仰发源莆田海滨、被沿海人民奉为海神的妈祖。本文对这个问题作了具体探讨,认为妈祖信仰传到客家山区后,对原有信仰形态有继承有改造,其被客家山区人民通过多种途经、多种方法、多种因素改造过的一种信仰形态,即传统妈祖信仰的变异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