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辈子都在修为。修身养性极为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关于读书,后来和他成了忘年交的爷爷给过他和学校不一样的教育:"学堂那些书读下去是有用的,像盖房子砌墙角。"但砌墙角不等于盖房子,"盖房子要靠以后不停读课外的书。""有的读书人蠢,一辈子砌墙角,一间房子都没盖成。"爷爷所说的读课外书其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4)
正读书是一个人生命的沉淀,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读书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我国古人以读书分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人视读书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方式,于是有了这样的吟诵:"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有人视读书为高山流水觅知音,淡泊了名利,只为实现鸿鹄之志。细细想来,不以物喜又不以己悲的读书之人,岂能不忧国忧民忧天下?读书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烙印。现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包智敏 《天风》2009,(8):46-47
不知从何时起,教会内有人反对读书,认为读一本圣经已经足够了,可是保罗不是这样。保罗读"皮卷"(圣经)也叫提摩太把"那些书"带来阅读(参提后4:1 3),可见,有效的牧养需要传道人多读书,信徒的成长也需要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4.
读书是福     
正古人称娶美妻为“艳福”,吃美食为“口福”,读好书那就应是“眼福”了。读书也是要有缘分的,而且是要有运气的。从我上溯十三代,我的家族没有真正读书人。我的下一代呢?也不太喜欢书。一个家族,就我成了“书虫”“书痴”“书淫”“书迷”,做起了藏书梦。小时候,山村里没有图书室,也没有书店,爱看闲书的人,会被村人视为另类。我陶醉于看“小人书”,忘了吃饭、砍柴、挑水时,父亲也会骂我是“书呆子”!父亲为我买的第一本  相似文献   

5.
书中三境     
世间大凡读书有成者,大多都要经历三种境界。还三种境界我将其分别归纳为初始境界、寻取境界和得悟境界,须知此三者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何谓初始境界?这是就初涉书海者而言的。在此境界之中的读书入,读书时通常是不够自觉的,既漫无目的,又无所选择。读书者处此境的有的往往有书则读无书则罢,此种读书法最不可取,但也有的则开始借书猎奇广为博览,只是此时读书者学力尚浅,书中营养不易完全吸收和消化,故而读书虽广但所得终归肤浅。在此境界之中,读书人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进而逐渐培养其志趣与爱好而已。何谓章取紧民?…  相似文献   

6.
读书之乐     
正中国人读书的传统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读书人浩浩荡荡,挤满了社会前行的大道和小径,他们认识到读书有益。乡村农户的门楣上,常常会镌刻二字曰"耕读",既含物质,又含精神,避免了文明的失衡。为了励学,有皇帝直接指出读书之功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总之,读书可敬,读书为上,读书可以进其身、光耀其祖先、繁荣其子孙。然而,读书之有益,仅仅是这些看起来渗沁色而结包浆的原因吗?不,读书还能辨恶识善,  相似文献   

7.
有人在书中读到自己,有人在书中读到别人,有人在书中什么也没有读到,还有人根本不读书。只要是出版的书,大都有可取之处,所以要说最喜欢某本书,不好说。只要用心读,每本书都会有所收获。但读周国平的书,给我的感受更深刻,他能够让我更深入地思考事情,反思自己,看清自己。尤其《人与永恒》一书。下面拿他的几句话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关于“书与人”的设问:你是一个读书种子,但你一整个黄金时代却花费在了和读书无甚关系的人生实务上,等到你终于在人生辽阔的战场上站稳了脚跟,站在“不惑”的年龄门槛上定定神,发现自己竟然所获甚为丰厚——比如说在一座以舒适和享受著称的大都市,竟置下了一处绝对宽敞舒适又保值的房地产,那么,这时你会怎样设计你下一步的人生呢?36岁的杨文会,在1873年的南京城里,就面临这个真实的选择。他和今天的你我一样,是个读书人。因此他的选择结果就不可能不是:读书。问题只是在于,百年以来的中国,即使如此多故,读…  相似文献   

9.
读书贵疑     
读书贵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同体会和宝贵经验。为什么读书要重视“疑”呢?首先,读书有疑,方始是学。我们读书都有个体会,如果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什么疑问也没产生,什么问题也没发现,平平常常就读完了,这说明根本没有读进去,没什么烙印,没什么收获;反之,如果产生一大堆疑问,使你放不下书,这才是读进去了,收获也是大的。因此,无疑,表明是停在字面上;有疑,方读进内容中。宋代学者朱熹归纳了这一体会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一个  相似文献   

10.
(一) 我读书从来喜欢先读结局。结局粗俗的书不应该读,结局浅薄的书不值得读。一览无余的不怕,怕的是过程不能荡气回肠;晦涩艰深的不怕,怕的是要义不经推敲琢磨。看了一天的书,什么也没记住,最好去打牌。心浮气躁时读不了书,春风得意时读不了书。  相似文献   

11.
世间有许多读书种子,但他们读书似乎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曹聚仁先生说他曾听说过浙江金华有个姓郭的,书读到能将《资治通鉴》背诵一番的程度,但写一个借伞的便条,却写得让人不堪卒读。读书多,莫过于清朝的  相似文献   

12.
数学天才     
有一个亿万富翁名叫马大天,不知是不是贪杯的原因,他居然生下了一个白痴儿子。这个儿子名叫马小龙,现在已经十三岁了,读了近十年的书,可是他居然连一加一等于几都不会。没办法,马大天只好放弃让白痴儿子继续读书的想法了。白扔钱事小,让一帮同学嘲笑就有些让人不能接受了。  相似文献   

13.
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活动,许多人都会,但其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最常见的有盲读、死读和硬读.所谓盲读,就是对所读的书不加选择.盲目地读.世上的出版物林林总总,数不胜数.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选择那些我们最需要的,对我们最有帮助的书去读.英国作家罗斯金说:“我们不应当浪费生命去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我以为,一个人不想读什么书,比一个人读过什么书或想读什么书,常常更能体现其读书素养.在浩如烟海的书刊中,经常是鱼目混珠、  相似文献   

14.
书味细品     
读书如吃药。我国西汉时期的刘向就最早提出这样的观点:“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读书不仅是医愚之良药,也是治病的良药。《唐诗纪事》  相似文献   

15.
人如其读     
正"人如其读",是成功学鼻祖塞缪尔·斯迈尔斯,在成名作《自助》一书中,告诫世人的读书箴言。将"其所读"与"其人"等量齐观。意在解决怎么读,读什么的问题。怎么读?说到底,是对文化的态度。比如,对"圣贤"书,跪着读还是坐着读?跪着读,一概仰视"圣贤",将他们的话奉为圭臬。这样读,结果是读成只懂应声的腐儒;坐着读,一讲科学与平等,就会质疑。  相似文献   

16.
书之作用,自古及今,已有共识.而如何发挥书的效能,即怎样读好书,众说纷纭,现举读书巧法五例如下:1、出入读书法.南宋陈善在其《扪虱新话》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生活在南宋淳熙年间,那时能够提出如此  相似文献   

17.
针对崇尚科学读书这一主题,笔者用“读好书,多读书,善读书“进行深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农村堂点组织(长执会或堂务会)担负着教会治理的重任。让堂点组织的成员合理分工,各人有职有责,不同恩赐得到更好的发挥,可以更有效地担负起治理的重任。既能避免“家长式管理,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又能消除“挂职的多,尽责的少”的现象,也可以让教牧人员能多读圣经、多读书、多灵修、多费时间准备讲道。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爱好,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读整本的书,不仅可以练习精读、速读,有利于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还可以进行各种文学知识与文体阅读的训练;学生阅读的心理会更加专一,阅读效果也会更好。它可以收‘一石多鸟’之效。”可见,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爱好,就要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  相似文献   

20.
智慧语丝     
正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杨绛做一个安静的人,读书,旅行,等待爱情。给自己一段柔软的时光,不用太远,不用太贵,去一个安静的地方将自己释放,抚慰。旅行,就应该只是单纯地出去走走。心宽,便是远方。——王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