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悟与不悟     
悟与不悟,其实是件很微妙的事情。悟,可以是如佛家所言的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就此做到真正的从容淡定、飘逸洒脱;亦可以依然活得酸甜苦辣皆备,十分烟火,乃至疲惫,但自己也并不觉得不好,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文化不高,少言寡语,但心灵手巧,是当地木雕石雕的匠人。小时看他雕物件时,总是左看右摸,画来画去,特别执著。他的作品精湛细腻,神态逼真。他一辈子常说的一句话是:"凡事多悟,悟能生巧。"这句话就是父亲给我的启蒙教育。当时幼稚地认为悟就是琢磨,现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对悟的内涵有了些认识。它不是简单的琢磨,也不仅能生巧,更能益智、修身、明事理,是人生必修的功课。悟,是有心人的个人专利。  相似文献   

3.
自悟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强调的是要自悟;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强调的是自悟的重要性。静能生慧,慧中有悟。明心见性悟自开,时常自悟有喜悦。  相似文献   

4.
论“悟”     
悟这一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不论是庄子的心斋、坐忘,宗教的坐禅,还是瑜伽的冥想,其方式都是自己体会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其目的都是为了解脱烦恼,消除现实中积累的烦闷,通过体会生活的自然本真状态达到自由洒脱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古往今来,人们悟情,悟理.不是所有的情理都可明言。  相似文献   

6.
悟之韵     
悟,虽类直觉,却总能直透物象事理的灵魂。悟之精妙,虽能让人心领神会,陶然自醉,却喜意内蕴,难以口授言传;若以象喻之,则悟是思之藤上乍然绽放的花朵,是悱之雾中顿然呈现的灵光,是惑之途上豁然迷解的朗彻,是昧之晦中刹那焕耀的闪电……如果智慧是我们生命天空里运化生机的皓日,那么,悟便是冲破黑暗初升的朝阳,其艳美鲜丽,动人心魄。  相似文献   

7.
禅悟与诗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悟与诗悟邢东风自古以来即有学者指出禅与诗在是否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现的问题上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实际上意味着“禅悟”与“诗悟”在意识的对象或内容方面是不同的。尽管“禅悟”与“诗悟”都属于非理性的思维形式和无意识的心理体验,但是如果从意识内容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8.
关于龙场之悟,学界大多以阳明弟子钱德洪主撰的《王阳明年谱》为依据,但是德洪有自身的立场,这一立场值得反省。本文立足于这一反省,主要从与龙场之悟紧密相关的端居澄默、格物致知之旨以及《五经臆说》三个方面对龙场之悟进行还原式探讨,揭示龙场之悟可能涉及的多层面内涵与意义,从而为阳明龙场之悟的当下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水忏高僧悟达国师 悟达国师,唐代眉州(今四川)洪雅人。法名知玄,字后觉。十一岁随法泰法师出家,研习《涅槃经》。两年后在四川大慈寺受丞相之请,升堂说法,当时缁素人众日计万余,都倾心专注听法,赞  相似文献   

10.
    
佛教的禅宗强调一个“悟”字: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人皆因这个字,虽穷尽一生努力,最终也成不了一代得道宗师。正所谓“佛祖在心中,全凭悟性深”。  相似文献   

11.
陈兵 《佛教文化》2010,(4):14-17
<正> 一、禅宗之悟与修关于开悟,禅宗有解悟、证悟之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说,由顿悟而渐修者,是就解悟而言;渐修顿悟、渐修渐悟、顿修渐悟,皆就证悟而言。"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证悟"。是则宗密所言证悟,是指见道证果时的悟,即惠能所谓"证果渐中顿";解悟则指证果前的悟,即《楞严经》所谓"理则顿悟",惠能所谓"悟法渐中顿",只是悟心性之理,安心,得正见,非实证。以此为准则衡量,则达摩二入之"理入"(由修壁观安心)及《坛经》"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一悟即至佛地"等语,皆讲解悟,"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当指见道证果时的证悟。憨山《示参禅切要》对解悟、证悟的解释则有所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  相似文献   

12.
悟迷     
不敬悟解不笑迷,圣凡颠倒世询戏,论道多为痴狂客,梦蝶方显真消息. 你参加过酒宴么?在酒席宴上有个可笑的现象:凡口口声声自己没醉的其实都是醉汉,而清醒的人却推辞说自己不胜酒力,已经醉了.  相似文献   

13.
据《合肥晚报》(1984年5月7日)报道,今年五月七日起,合肥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个人画展,展品的作者是一位到处卓锡谈经的僧人——懒悟法师。合肥文化宫为这个画展印发了《懒悟上人简介》,介绍懒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书画  相似文献   

14.
六朝以降,道教理论家在阐释早期道家经典时发现,道家的思维方式原本就是类似于“悟”的,这种悟的思维方式是达到生命长久的最好路径。本文通过若干道教主要人物和经典,对道教的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悟”有两个基本形式:一、对象之悟。悟道得道,都以对象的独立自存为前提,把对象变成自我。悟是一种生命智慧,它既不是知,又包含了知;既是体验的,又是知识的。二、道机之悟。有两个方面:一是天机,也即阴阳动静之机。二是人机,人机也即有的机缘、心机。人机与天机有着同一性,对生命之机的了悟,也就是对天机的了悟。  相似文献   

15.
五台悟     
动与静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世有佛国之称。寺内庙外,香烟涤纶,晨钟暮鼓,缥缥缈缈,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好一派佛国圣地的繁荣景象。如今的佛国,少有往日的那份寂静了.那种相对于尘世之动,相对于俗人的烦躁.相对于自由世界的浮躁的出家之人求一方净土的宁静。僧人要做到两耳不闻俗世事,两眼不视俗人情,一心只念佛经书,一心只想佛家书,很难。静,是入佛的基础,不静,难入佛道。多少次,我总想以一颗平常之心,一颗真诚之心走进佛的世界探个究竟,但很无奈。可能是入乡随俗的原因,渐渐地我对佛国之静有所悟。我理解佛家…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2,(1):65
本刊讯2011年11月12日,湖南长沙望城区洗心禅寺隆重举行悟圣法师升座暨洗心禅寺二期工程开工奠基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诚长老和来自国内外的高僧大德、当地政府有关领导、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居士信众三千余人参加了这一盛事。上午7时许,升座法会正式举行。悟圣法师在诸山长老和嘉宾护持下步入山门,于各殿礼佛,拈香说偈,一诚长老亲自为悟圣法师送座,江西九江能仁寺方丈辉悟  相似文献   

17.
他擅长人物传神的表现,尤其注意描写最富有表现力的眼睛,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顾恺之在继承与发展传统绘画的同时,将之归纳为描绘人物的"传神",即"传神论"。从顾恺之的"传神论"对其"悟对通神"美学思想进行探析,认为"悟对通神"是"以形写神"绘画理念的提升与发展,是它很重要的一方面。同时,对"悟对通神"在顾恺之现存的绘画摹本中的表现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加以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王丽心 《法音》2005,(11):47-48
10月29日,厦门南普陀寺隆重举行则悟法师升座庆典。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为则悟法师送座,重庆佛教协会会长惟贤法师为则悟法师挂珠。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明生法师、觉醒法师,副秘书长蘧俊忠先生、照诚法师,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静波法师,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宗性法师,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法量、耀智法师.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普法法师、  相似文献   

19.
    
正日落月继,寒去暑来,多少生命的过往,都在一次次的轮回中,感受着自然的节律,天地的大美,宇宙的玄幻;万物有灵,其所经所历,都被写入了自身的基因里;造化不语,却在冥冥之中关注着一切的一切……生而为人,也许我们记不起前世的曾经,但在现实的际遇里,偶尔泛起于心中的如梦如幻的似曾相识之境,还是会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韵味之无穷;  相似文献   

20.
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这是他学术思想上的分水岭。阳明龙场所悟之道,从直接的内容看,不外是对格物致知之说的重新理解,而其深层的内涵则颇为复杂,主要包括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和致知格物三个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