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永田广志(1904—1947)诞生90周年。永田广志是日本战前为数不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在短短的20多年里撰著了各类著作53种,论文、译文140多篇,是一位多产的哲学家。永田在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提倡哲学的列宁阶段,在日本开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永田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日本哲学思想史。水田的一些著作也在中国翻译出版过,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今年又适逢永田广志诞生90周年…  相似文献   

2.
要正确估计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就必须回顾一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整个发展过程。战前在这方面的成就已没有什么遗留下来了。1939年达拉第政府暴力干涉我们的出版社,没收马克思主义书籍,查禁我们的出版物。战争结束时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的著作的各种版本已一無所存。一切都必须从头再建起来。像波利澤和費尔德曼这样的馬克思主义哲学家早已成了德国秘密警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仍然致力于减少各种形式的异化、压迫和统治。直到1980年代,一种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形式和一种自觉的法律理论开始汇合。柯林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法律》试图概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法律分析,修复被证明存在缺陷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框架。布坎南的《马克思与正义》分析了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根据布坎南的观点,马克思将正义作为一个相对主义的概念,正义被赋予一种边际的、策略性的功能。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在地方、国家、国际层面去寻找一种新的社会安排形式,以便进一步调查为什么在一个明显能够减轻痛苦的世界中会有如此多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这是日本反党修正主义者森信成的一部论文集。这部论文集的中心内容是他自从一九五九年以来即声嘶力竭地叫喊的“人的本质”问题。他说,“包括战前在内,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缺陷……在于辩证唯物论的唯物论的、世界观的侧面不强”。他认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还没有把唯  相似文献   

5.
超越与回归:斯大林与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 ,斯大林和卢卡奇引人瞩目。斯大林曾被认为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然继承者和集大成者 ,其哲学思想曾被定为一尊 ,并构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卢卡奇曾被认为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叛逆者和“理论上的修正主义者” ,其哲学思想曾被指责为“企图取消唯物主义来阉割辩证唯物主义” ,后又被称作“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典范”、“2 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成就” ,并由此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本文拟就斯大林和卢卡奇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观点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 ,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本体…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伦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考虑胡塞尔伦理学的发展划分早期阶段与晚期阶段是有所裨益的。事实上 ,我们可以谈论他的战前与战后伦理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也给他个人带来了痛苦和震惊 ,正是这一时期可视为胡塞尔伦理学反思的中断期。谈到胡塞尔的战前伦理学 ,我主要是指他 1 90 2年、 1  相似文献   

7.
在96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陈箱泉、刘奔主编的《哲学与文化》表达了一种新的思路,即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一种现代化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是一种从实践角度着眼的社会历史批判理论。《哲学与文化》认为,这种实践性的批判方式是非常有潜力的,它能够产生出对文化的正确理解,因此,应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极为重要而过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方面日益显露出来”,其中有“尚待发挥和发展的一些原则性论点,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和曲解,它们或者被埋设和掩盖,或者被误解”。例如历史唯物主义有时候被认为是不讨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常常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表述之一,甚至被说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最高命题"。但恩格斯在1894年的一封信中引用这段话时是有保留的。这个保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中,对于"自由"的意义及其在自己思想中的地位持有不同的看法,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差异,甚至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宣传的"内外有别"。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9.
日本名古屋经济大学哲学、社会思想史教授铃木正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邀请于6月3日至12日访问了我国。在访华期间,他与我国学者就战后日本唯物论哲学进行了学术交流。铃木认为近代日本唯物论哲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以中江兆民为代表的明治唯物论,其二是以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为中心结成的“唯物论研究会”为代表的战前唯物论,其三是战后唯物论。在谈到战后唯物论时,铃木说,作为思想史家,我在把战后唯  相似文献   

10.
徐长福 《现代哲学》2005,1(1):11-17
“汉语马克思”,指用汉语书写的马克思,已存在一个世纪了。此间,马克思主要被看作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不是一个学者。马克思主义也主要被看作意识形态而不是学术思想。但事实上,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学者,然后才是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也首先是一种按照学术规范取得的学术成果,然后才是一种意识形态。无论如何,学术品质是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以马克思的学术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汉语马克思的第二个世纪首先应是一个学术世纪。  相似文献   

11.
在“结合”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大题目。从“结合”(在本文中特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维度和哲学的层面去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很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问题。“结合”通常被学界一些人士视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全等义。但是具体地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过程,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个过程刚刚开始时,只有“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作为一种理论成果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乃是成功结合的产物。这个结合的过程是批判地对待外来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深入实际地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并在实际斗争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矛盾…  相似文献   

12.
<正>马克思主义曾被认为是一种关于斗争的理论,被称为斗争哲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严重误解。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有大量关于阶级冲突、阶级对立、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论述,但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价值和最终目标来看,阶级斗争显然只是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的最深刻的动机、  相似文献   

13.
列宁曾经明确指出“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①但是,一方面,在以前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并没有利益问题的地位,利益问题往往被当作伦理学、政治学或者经济学的内容而被排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之外。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当代人类社会中的利益问题又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内容、新特点。就此而论,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完善内在要求和在新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前沿性问题。本文仅就利益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谈一些自…  相似文献   

14.
在1993年“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德里达的发言《马克思的幽灵》表明他试图在后现代多元异质关系中发现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某种共同东西。他游移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之否定性与解构主义的虚无主义否定性之间,既标举前者,又不肯放弃后者;既划定两者的界限,又企图以解构法则对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消解式阅读。一、向马克思致敬的“好时候”由于他异常的姿态(20世纪60年代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无缘曾受左派的批评,后来向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接近,使他终于与马克思主义“相逢”),因此被人奉告:“你真是挑了一个好…  相似文献   

15.
德里达和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里达和马克思陆扬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有鉴它浓重的反传统性质,被认为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有相似处。有关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其实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迈克尔·瑞安1982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解构》,此书可视为这一话题在美国的代表作,引起过相当大的反响。特里·伊格尔顿之念念不忘给解构理论贴意识形态的标签,则被认为是此一话题在英国的代言人。当然远不止这些。因此,辨明影响同样是远超出哲学本身的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异同究竟,当有助于澄清一些误会,也不失为两种理论正本清源的当务之急。解构主义和马克…  相似文献   

16.
冯波 《周易研究》2022,(5):16-27
晚期梁漱溟尝试通过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解决他早期文化观中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问题。由此梁漱溟实际上建构了一种“儒家马克思主义”,即儒家思想框架下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阐释。首先,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同属于文化第二路向,因此有两相结合、会通的可能性;其次,只有通过与经历了现代化的第二路向文化即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前现代的儒家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最后,儒家“仁”的思想可以作为批判西方现代化问题的道德规范性标准,儒家的伦理本位思想被他用来阐释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文化早熟”的论断、对“仁”的超历史理解有一定的理论缺陷,但晚期梁漱溟的“儒家马克思主义”在丰富今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解,以及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长期困扰着学术界。主流的观点可归结为三种:本质对立论,相对独立论,依赖共存论。但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唯物史观认识长期被西方学术界所忽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科学观以及唯物史观已经明确回答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这一回答对探讨当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术性”和“现实性”理念,自上世纪末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在对这两个理念的不断诉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着研究范式和价值观念的双重转变。《被边缘化还是自我放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对话》(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一文,对目前流行的“学术性”和“现实性”观念进行反思,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些值得深思并必须解决的问题。表面看来,该文是针对“学术性”和“现实性”理念的庸俗化倾向的一个批评,但实际上却是对如何阐发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一种深沉忧虑。这个批评所蕴含的重要性及其紧迫性尚待具体地历史地展开。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的有关问题,有热烈的讨论。按传统的概括和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此,不少研究者提出了异议。有的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本体论;有的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本体论;更多的人把马克  相似文献   

20.
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马克思主义”与新葛兰西主义是两项互相联系而又不同的理论规划。葛兰西主义不仅是“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而且它的思想方法和概念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被沉积到“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造之中。新葛兰西主义的“接合理论”本身潜伏着解除“接合”的外在限制的离散力,而接合概念的“后马克思主义化”就是这种离散力的直接后果;葛兰西把霸权视为一种接合过程,已经预示了一种语言政治学的新视域,而后马克思义的话语政治不过是葛兰西式的语言政治学的后结构主义处理;葛兰西一直强调霸权是对其它集团的意识形态原素的接合,在他看来,成功的政治是一种具有高度兼容性的政治,它能够从异己的、反己的力量中吸收增益性的成分从而大大拓展自己的存在空间,葛兰西这种观念被拉克劳与莫菲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接合到“后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