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诚信与当代社会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是社会三大明发展的共同要求。诚信化对于物质明的意义,一是对信用制度的支持,二是其渗透于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理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讲“诚”,以诚立信,以信见诚。政治诚信成为当代政治明一块不可缺少的化基石。诚信明是精神明建设的一部分,诚信自身建设如何,关系到精神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荆雨 《管子学刊》2022,(1):119-128
帛书《黄帝四经》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为其刑德并用的政治主张奠定了形上根据,并具体展开为"春夏为德,秋冬为刑"的政治施行主张。这种政治哲学体现了黄老道家"推天道以明人事""因阴阳之大顺"的思想特质。这种把天地自然现象作为现实政治行为根据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观念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理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3.
2001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政治明”这个概念,明确提出了法治属于政治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明。“十六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公安队伍建设中,加强政治明建设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大胜利闭幕后,公安部召开了反腐倡廉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严肃查处警察违法违纪案件,切实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紧紧围绕执法为民、公正执法这个核心,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推进政治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张玉晶 《管子学刊》2023,(3):118-128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否为专制的问题从未缺乏过探讨。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在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础上建立新制,是现代新儒家共同关注的话题。钱穆以重述汉、唐、宋、明、清五代政治历史的方式为中国古代政制“非专制”辩护,主张新制构建应根植本民族的政治传统,秉承因时损益的政治发展态度,保持对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敏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而张君劢则以儒者兼政治人物的双重身份,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专制”,新制的建立需要站在中国自身的实际立场,结合中西制度优势,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实现立宪民主。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既要正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也要明确“专制”概念的中西差异,而不是一定贴上“专制”抑或“非专制”的标签,这才是古今之分中构建新制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5.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国体、政体以及政党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性质和作用,是我们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政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6.
复式城市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筑有城墙的独立部分组成的城市。复式城市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城市形态,其原因主要出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历史名城遵义,僻处祖国西南一隅,其城池建设肇始于明,经营于清,最终在清中后期形成了典型的"拓展型"复式城市。其发展历程也折射了中国古代因政治而建、因经济而兴的复式城市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党内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引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尧 《学海》2003,1(4):131-138
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体制外和体制内、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索 ,但并没有真正找到一条能够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党的改革和建设开始 ,党的改革关键在于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推动中国的民主化建设 ,是适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十月十日至十三日,天津市委宣传部和市社联联合召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讨论会。在分组讨论会上,政治思想工作小组就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离》卦美学对中国古代建筑有重要影响。《离》卦以"丽"、"明"二义为主。"丽"蕴含着相互附丽、利贞后亨的文化思想,呈现联系、利贞之美;"明"蕴含着上下重明、前后继明的文化思想,呈现"重明丽乎正"、"大人继明照于四方"之美。《离》卦揭示的丽、明的美学思想,将天文之明和人文之明建立联系,以人文之明德传承发展为旨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门窗艺术的文化根基,是中国古代建筑门窗艺术的美学根源,明德相继是门窗艺术"活"的生命,对当今的建筑门窗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高攀龙(1562—1626)是明后期重要的政治家、东林党首领之一,万历、天启年间,他抨击黑暗朝政,呼吁政治改良,力图挽救明王朝的灭亡命运。高攀龙也是明后期重要的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宗奉程、朱,兼采陆、王,以“主静”为特色,在当时社会及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对高攀龙理学思想的考察,不仅有助于对其个人、对东林党乃至明末社会政治的研究,而且对明后期思想、学风的流变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