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丽 《心理科学》2001,24(3):378-379
社会化,即个体在社会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道德社会化,即个体将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加以内化.形成人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和品质的过程,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的社会心理学在谈到道德社会化研究时介绍的都是西方的理论: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超我”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相似文献   

2.
Alexander在1986年提出了间接互惠的概念, 并在次年出版的《道德体系生物学》一书中进行了系统阐述, 用来解释人类道德以及大规模合作行为的起源。间接互惠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者基于进化博弈论的视角对间接互惠进行了诸多研究, 认为人群中间接互惠的大量存在是声誉机制的结果, 并提出了诸如印象分数、名声、标签等不同的声誉机制, 但是目前关于声誉机制的研究大都建立在个体信息可被所有他人观察到的假设之上, 多在个体层面展开声誉机制的研究。今后应该注重在信息不充分情景下开展群体层面上声誉传递机制的研究, 探讨间接互惠中心理机制(如信任、公平等)的作用并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3.
李荣荣 《学海》2014,(2):106-111
社会团结是个体化理论关心的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乌尔里希﹒贝克的个体化理论中,利他个体主义是显示出团结迹象的伦理要素。有鉴于国内学界的相关讨论尚不多见,同时考虑到个体主义在中国语境内遭遇的意识形态曲解与文化误读,本文梳理并分析了利他个体主义的道德蕴含。作为一种突破利他与利己之间二元对立关系的新伦理,利他个体主义所蕴含的"给予却不必牺牲自己"的原则为现代个体参与社会提供了积极的伦理环境,进而为个体化社会的团结指出了一种可能方向。强调公民自组织的亚政治是实践利他个体主义的空间及条件,由此表明了将个体道德与制度道德并置思考的重要性。贝克关于利他个体主义的道德蕴含及其社会条件的讨论,对于思考从传统社会关系中脱离出来的中国个体如何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主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团结是个体化理论关心的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乌尔里希﹒贝克的个体化理论中,利他个体主义是显示出团结迹象的伦理要素。有鉴于国内学界的相关讨论尚不多见,同时考虑到个体主义在中国语境内遭遇的意识形态曲解与文化误读,本文梳理并分析了利他个体主义的道德蕴含。作为一种突破利他与利己之间二元对立关系的新伦理,利他个体主义所蕴含的"给予却不必牺牲自己"的原则为现代个体参与社会提供了积极的伦理环境,进而为个体化社会的团结指出了一种可能方向。强调公民自组织的亚政治是实践利他个体主义的空间及条件,由此表明了将个体道德与制度道德并置思考的重要性。贝克关于利他个体主义的道德蕴含及其社会条件的讨论,对于思考从传统社会关系中脱离出来的中国个体如何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主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是依据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作出的一种道德分类。社会道德也称群体道德 ,指社会实际的道德状况。个体道德也称个人道德 ,指个人实际所具有的道德或品行。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 ;同时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社会道德是由每个人的个体道德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没有不包含个人、与个人道德不相关联的社会道德。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有机体中的一分子 ,没有脱离社会、与社会道德毫不相关的个体道德。现实生活中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许多问题 ,既有历史留给我们需要进一步解读的问题 ,…  相似文献   

6.
试论甲型H1N1流感防控中个体的道德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型H1N1的防控不仅是国家、政府、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个社会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个体责任缺失是甲型H1N1在我国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个体道德责任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中主体的原子化对个体道德责任的排斥、非理性社会心理对个体道德责任的冲击和公共卫生防疫体制中薄弱环节对个体道德责任的影响。基于道德责任产生的基础不同,不同的个体应该承担不同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7.
吉利根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修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要点之一是“公正”是个体道德思维的唯一取向。吉利根对此提出责疑,指出其在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上的问题,并从对已有研究材料、伦理哲学文献的考察和实证研究两方面指出人类社会和个体存在着“公正”和“关怀”两种道德取向及其与性别的关系。这是对已有理论的重大修正,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甲型H1N1的防控不仅是国家、政府、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个社会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个体责任缺失是甲型H1N1在我国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个体道德责任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中主体的原子化对个体道德责任的排斥、非理性社会心理对个体道德责任的冲击和公共卫生防疫体制中薄弱环节对个体道德责任的影响.基于道德责任产生的基础不同,不同的个体应该承担不同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9.
与“我帮你,你帮我”的直接互惠相比,“我帮你,你帮他”的积极广义互惠,促使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帮助更多的人。与之相反,“我伤你,你伤他”的消极广义互惠,易导致受害者转变为伤害者波及无辜他人。以往研究未探寻到既能促进积极广义互惠,又能抑制消极广义互惠的因素。采用两阶段独裁者博弈任务范式,通过两项实验发现,共情是一个能够起到扩大积极广义互惠传递效应并削弱消极广义互惠传递效应双重作用的特殊变量,其机制在于自我-他人重叠,支持了自我扩张模型。这一研究为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保障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道德情绪是在个体根据社会规范或行为准则对行为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道德情绪中的自我意识情绪需要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等过程的参与,其发展也受众多内外因素的影响;道德情绪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行为和神经科学层面的研究都表明道德情绪对于个体的道德行为及相关因素有重要影响;不同的道德情绪对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且现有的相关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未来研究应该加强关于道德情绪对道德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及脑科学研究,同时还应较多关注道德情绪及道德行为在较小儿童上的发展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好人也会做坏事:有限道德视角下的不道德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限道德是指个体在道德判断中固有的局限性,表现在人们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观的悖离,它导致无意识的道德偏差.有限道德弥补了理性道德模型在不道德行为解释力上的缺陷.该视角下的不道德行为主要包括:内隐偏见、内群体互惠、沽名钓誉、利益冲突和漠视未来.关于有限道德存有4种理论解释:自利性动机、双重自我、道德褪色和框架效应.未来有关道德决策和不道德行为的研究,需要延伸到有限理性与无意识层面.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图式     
吕耀怀:论道德图式道德图式是个体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内在制约机制。不同的社会个体,对于道德现象的内涵会有不同的领悟,会作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善恶评定.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不同的道德图式。道德图式是若干具有价值导向性的道德意识单元的则L组合。各个道德意识单...  相似文献   

13.
德性是人之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多年来,作为个体认同形成和道德发展的汇聚之处,道德认同(moral identity)引领了广泛的研究.其中社会认知取向作为主流范式,为道德认同的理论和测量提供了深厚的基础.该范式之下,当前的道德认同研究的前沿主要包括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关系、道德认同的形成与发展、道德认同与环境的关系等议题.展望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需要在道德认同的个体发展(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理论整合以及生态化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郦平 《道德与文明》2017,(6):140-145
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与之相适应的伦理规范,它成为调节和改善西方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古典实用主义伦理思潮正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古典实用主义伦理思潮特别强调自然满足与道德之善和谐相生、个体快乐与普遍幸福共同实现、个体权利与社会责任互依互存及道德评判标准多元融合(行为、效用、品格)。这是可供当今中国建构道德共同体参考的理论资源。因而,研究古典实用主义伦理思潮及其理论得失,对当下社会道德共同体的建构及公民道德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冠礼是中国古代伦理教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仪式为载体的成德之教。作为成年礼教育,冠礼以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为基础,通过仪式活动来提示与强化个体的成人身份的转换,向其传输与其身份、角色相应的道德规范,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同时,庄严的加冠仪式还可以陶冶道德情感,培育道德理性。总之,冠礼在帮助社会个体顺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以及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荣誉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它对于道德自我具有持存意义,对于道德品质具有养成意义,对于道德情感具有提升意义,对于道德行为具有动力意义;荣誉的基础是道德,道德荣誉会赋予其他荣誉以精神底蕴,道德荣誉感是一种更具本体意义的荣誉感;构建合理的社会荣誉奖惩机制,是培育道德荣誉感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最近,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全国全民正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八荣八耻”是一面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我们坚信,以“八荣八耻”为价值标准,对于公民个体进行道德遵循,规范言行,砥砺精神;对于社会,将其与整个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  相似文献   

18.
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中Dodge等人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强调社会交互作用情境下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与后来的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对于信息加工所依据的数据库则缺乏系统的阐述。领域理论源于对道德认知的思考,将个体的社会知识分为道德、常规和个人三个领域,强调个体在领域认同标准和领域混合事件推理上的差异。Arsenio和Lemerise在情绪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整合的基础上,提出借鉴领域理论来说明数据库的内部结构以及其中的社会知识对于信息加工的影响。这些整合体现了认知和情绪在社会行为加工和决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有利于说明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社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及作用,引发了对各种形式的内部心理成分的理论思考和多个实证研究方向,也为心理研究其他方面的整合工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熊明瑞  张真  施建农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0):1746-1754
与灵长类动物相比, 人类社会中存在广泛的互惠行为, 这种广泛性表现为人类具有独特的计算式互惠。本文从计算式互惠的认知和动机机制两方面对人类儿童和灵长类动物进行比较, 以期从近因机制的角度为人类互惠行为的复杂性提供解释依据。未来研究需要重视从个体发展和个体差异的视角探寻认知和动机因素对计算式互惠的影响, 并注重从互动双方各自的角度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区别和分析, 从而更全面地提供有关人类互惠近因机制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互惠指个体以相似方式回报他人行为的社会准则。现有研究依据心理盲、极端男性脑理论假说对孤独症儿童互惠行为进行深入探讨,但存在诸多矛盾或不一致。通过引入“自我-他人”区分视角,从弱中央统合理论提出自我中心偏向和中心改变偏向解释,有助于调和矛盾并提出临床建议。未来需进一步深究个体模仿和抑制控制的潜在作用、探索分离条件下“自我-他人”观点对该群体互惠行为的潜在调节、开发生态化互惠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