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一个自我参照效应范式的实验探讨了费孝通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是否反映在记忆再认中。42名被试完成了自我参照、"差序格局"中的内圈人物(亲人)参照和外圈人物(仅认识的人)参照、语义参照各条件下的记忆加工任务,然后分别对其再认率、R/K(记得/知道)判断率等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各参照条件下的再认率与R判断率呈现"差序格局"顺序,"差序格局"反映在记忆再认中。本研究认为"差序格局"中的远近不同人物影响信息的精细组织加工程度从而导致记忆再认效果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操纵记忆提取的条件,本实验比较了自我参照、他人参照和无参照(褒义/贬义)任务下的记忆效果.结果发现:(1)自我参照编码在再认测验中出现了显著的提取优势(F(2.41)=6.097,p<0.01);(2)自我参照编码在颜色一致/不一致判断中未出现显著的提取优势(F(2,41)=1.039,p=0.363);(3)再认测验中,颜色不一致旧词的再认辨别力高于一致条件(F(1,41)=3.139,p=0.084).  相似文献   

3.
通过两个研究探索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及其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一,采用自我参照R/K范式探索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 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索孕妇家庭亲密关系对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1)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核心为自我参照和配偶参照,母亲参照、父亲参照和子女参照居于第二位,婆婆参照、公公参照居于第三位;(2)孕妇的自我参照水平影响自身焦虑情绪,配偶参照水平影响孕妇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的群体参照记忆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杨红升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7,39(2):235-241
在自我参照效应范式中加入参照认同群体加工任务,比较了中国被试在参照中国人和参照美国人进行记忆加工时的再认率及“记得”与“知道”判断的成绩。两项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参照美国人,表明记忆加工的认同群体参照效应,而在“记得”与“知道”指标上并无差异;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和“记得”判断成绩显著低于自我参照加工。根据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分类方法,自我参照效应反映了个体自我对于记忆加工的影响,群体参照效应则主要反映了集体自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R/K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分别从加工结果和加工过程考察网络游戏中化身参照的加工优势。实验1采用R/K范式比较40名玩家在不同参照条件下的记忆成绩。结果发现:化身参照的总再认正确率、R反应再认正确率和辨别力d'都显著优于他人参照, 初步证实化身参照的记忆加工优势。实验2借助ERPs内隐地考察网络游戏中20名玩家的化身参照在加工时间进程上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加工化身名字比熟悉他人名字诱发更大的P2 (160~260 ms)和P3 (370~600 ms)波幅, 比外国熟悉他人名字的P3潜伏期更短。结果表明, 相比较其他信息, 玩家不仅能够迅速注意到化身相关信息, 还对化身相关信息进行了更加精细和深入地加工。综上所述, 无论是记忆结果还是加工时间进程, 都存在网络游戏中的化身参照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6.
以39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4×2的混合设计考察了主题情境(内容和风险等级)和信任特质对大学生信任圈规模和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主题情境的内容对信任圈的规模和成分均有影响,在借钱情境下的信任圈规模显著大于分享负面信息情境,且两者的信任对象排序也有所不同;(2)随着主题情境的风险等级提高,两种情境下的信任圈规模均减少,但借钱情境下的信任圈规模减少更多,四种风险下信任圈成分无显著变化;(3)信任特质对两种主题情境下的大学生信任圈规模均有显著影响,高信任的被试信任圈规模较大,但对信任圈成分无显著影响;(4)信任圈成分总体呈现出亲人、熟人和陌生人的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7.
采用无线索回忆再认范式,对基于熟悉性的汉字语义特征再认进行了探索,考察了重复学习和重复测验对汉字语义特征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RWCR效应)的影响。实验1采用即时测验,实验2采用延时测验,结果发现:(1)无论即时还是延时测验,汉字语义特征的再认均存在RWCR效应。(2)在即时测验时,重复学习对熟悉性有显著影响,重复测验对熟悉性没有影响;重复学习和重复测验均提高回想成绩,但二者无差异。(3)在延时测验时,重复学习组和重复测验组的熟悉性评分均下降,但前者下降快于后者;重复测验组回想的遗忘率较低,重复学习组回想的遗忘率较高。上述结果说明,汉字的语义特征存在稳定的RWCR效应,且重复学习主要影响熟悉性,重复测验主要影响回想。进一步证明了再认记忆的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8.
老年中国人自我记忆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红升  朱滢 《心理科学》2004,27(1):43-45
本研究用带R/K判断的再认范式考察了60岁和70岁两个年龄段的老年中国人的自我记忆效应,结果发现:老年人的记忆仍表现有自我参照效应,但60岁以上的老年中国被试中没有出现母亲参照加工的优势效应;60岁左右的老年人在自我参照加工、参照母亲加工、参照周恩来加工以及语义加工这四项任务中的再认成绩及R判断值都显著高于70岁的老年人,两组被试在K值上没有显著差异;老年人记忆成绩的下降主要体现在情景记忆中,语义记忆能力相对来说下降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9.
钱国英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8,31(2):285-288
该文主要以图形为实验材料,操纵学习和测验阶段的不同旋转角度,以考察图形旋转对知觉性内隐记忆、再认、意识性和熟悉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整体上,知觉性内隐记忆、再认、意识性和熟悉性都不随图形角度的旋转而变化,表明图形旋转的记忆阈限差别不大;(2)再认击中率在0度和180度间的差异主要是由记得虚报造成的,这与知觉信息的错误捆绑有关.  相似文献   

10.
毛新瑞  徐慧芳  郭春彦 《心理学报》2015,47(9):1111-1123
根据双加工理论, 再认提取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加工:熟悉性与回想。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情绪对再认提取具有增强效应, 但是情绪对再认记忆中两种不同加工方式(熟悉性与回想)的增强效应的神经机制尚存争议。本研究以ERP作为测量手段, 采用修正的“记得/知道”范式对情绪图片进行再认测验, 旨在探究在学习?测验间隔较长的条件下, 情绪信息如何对熟悉性与回想产生增强效应。在行为结果中, 对于知道判断, 情绪图片的记忆表现显著高于中性图片, 情绪效价间没有差异; 对于记得判断, 负性情绪图片的记忆表现要显著高于正性与中性图片。在ERP数据上, 对于知道判断, 情绪图片的FN400新旧效应有增强作用。对于记得判断, 负性图片的LPC的新旧效应波幅显著高于中性与负性图片; 而正性图片的LPC新旧效应增强作用不显著。以上证据表明:学习?测验间隔较长的情况下, 熟悉性再认提取中, 情绪记忆增强效应主要体现在情绪唤醒对记忆强度的提高, 而不仅仅体现在情绪效价对熟悉判断反应倾向的影响。在回想的再认提取中, 情绪效价的调节占据主导地位, 负性情绪图片有显著的情绪记忆增强效应; 正性情绪图片则不具有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1.
杨慧  吴明证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12,35(4):962-967
采用2(外显自尊:高、低)×2(内隐自尊:高、低)×2(编码深度:浅、深)×3(词汇效价:积极、中性、消极)混合设计,考察了89名不同自尊类型的大学生在不同编码深度下对不同效价形容词的再认记忆。结果发现:(1)在浅水平编码组中,低内隐自尊被试比高内隐自尊被试有更强的积极记忆偏向,而高低不同水平的外显自尊者对于词语记忆偏向没有显著差异;(2)在深程度编码组中不同自尊水平影响被试对积极词的无意识提取;(3)所有被试均有积极记忆偏向。  相似文献   

12.
流畅性可以影响再认,而且仅影响熟悉性加工的观点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近年一些研究者采用掩蔽启动范式并结合修改的R/K范式、独立判断的R/K范式等实验范式,操控测验项目的流畅性,发现流畅性影响的可能是猜测或者回想加工,因而质疑这个结论。为解释流畅性对再认的影响,流畅性归因理论侧重对流畅性的归因、冲突-归因理论侧重期待流畅性和实际流畅性之间的冲突、预激活-适应模型侧重启动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激活或适应、线索-学习理论侧重流畅性线索的有效性。未来研究应关注流畅性对来源和联结记忆的影响,并考察流畅性对再认的影响在不同年龄人群或遗忘症人群中的表现是否一致。  相似文献   

13.
脑梗塞、脑出血病人外显与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模糊字辨认、自由回忆和再认的方法分别测试脑梗塞、脑出血病人(实验组)与无脑部病变者(对照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成绩。结果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外显记忆降低,内隐记忆存在。提出病人其记忆功能呈外显记忆损害,内隐记忆保存的特点。这种记忆功能的双重性为此种病人记忆功能康复训练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被试操作任务(SPT)编码后的记忆成绩通常优于语词任务(VT)编码后的记忆成绩,此类现象被称为SPT效应。本研究考察动作与物体之间已有的联结程度对联结再认的SPT效应的影响。学习阶段,被试使用SPT与VT编码识记日常动作短语(动作与物体配对,如“切西瓜”)和怪异动作短语(如“种锤子”);测试阶段,要求被试区分“旧”、“重组合”和“新”短语。结果发现,当识记日常动作短语时,SPT条件的联结再认成绩显著高于VT条件的成绩,但是,当识记怪异动作短语时,SPT条件与VT条件的联结再认成绩无显著差异。此外,仅在VT而非SPT条件,怪异动作短语的联结再认成绩显著高于日常动作短语的成绩。研究结果表明,动作操作和刺激材料的怪异性均可促进动作与物体的联结记忆,但是两者不能对联结记忆产生叠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该文运用任务分离法和Remember/Know程序,分别以图形和汉词为材料,研究集中注意和重度分散注意条件下内隐记忆和熟悉性的关系,以揭示外显记忆中熟悉性的属性,结果发现:(1)知觉性内隐记忆在集巾注意和蕈度分散注意下差异不显著,再认中的熟悉性在这两种注意水平下差异显著;(2)概念性内隐记忆、线索回忆中的熟悉性在两种注意水平下差异均显著.据此熟悉性和知觉性内隐记忆相分离,与概念性内隐记忆未出现分离,从而可以推测外显记忆中的熟悉性主要受语义流畅性加工调节.  相似文献   

16.
以往研究主要在长时记忆中考察部分线索效应,很少关注工作记忆中的部分线索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项目再认任务,考察了工作记忆中提供部分学习项目作为提取线索,对存储在工作记忆中的已有表征的影响。结果发现:有、无部分线索试次分组呈现时,相较于无部分线索条件,有部分线索条件下再认正确率和d'降低,β升高,反应时间延长;有、无部分线索试次随机混合呈现时,有部分线索条件下再认正确率降低,β升高,但反应时间并无显著延长。结果表明:工作记忆中部分线索的提供降低了目标项目的表征强度;研究结果可用提取抑制假说解释,但工作记忆中部分线索的作用可能受注意资源有限性制约。  相似文献   

17.
研究使用ERPs技术, 考察了双语者在联结再认中是否存在第二语言记忆优势效应。实验要求被试完成维吾尔语(L1)和汉语(L2)两类“学习-测试”任务。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学习混合呈现的复合词和无关词, 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区分“旧”、“重组”或“新”词对。行为结果发现:(1)复合词中, L2的正确率高于L1, L2的反应时快于L1; 无关词中, L2的正确率与L1无显著差异, 但L2的反应时快于L1。(2) 在L2和L1中, 复合词的正确率均高于无关词, 反应时均快于无关词。ERPs结果发现:(1)在高整合条件下, L2仅诱发了FN400效应, L1诱发了FN400效应和LPC效应; 在低整合条件下, L2和L1都只诱发了LPC效应。(2)在时间进程上, L2和L1分别在650 ms和900 ms完成联结关系的提取。上述结果表明, 在高整合条件下, 双语者在联结再认中存在L2记忆优势。此外, 实验结果也从双语角度证明了, 整合编码能促进熟悉性在维吾尔语联结再认中发挥作用。本研究结果的实践意义在于, 为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认知神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使用ERPs技术,探讨项目间语义可整合性对联结再认影响的神经机制。学习阶段,让被试学习两类材料,一类是可整合程度高的成语图片对,即成语条件;另一类是可整合程度低的非成语图片对,即非成语条件。测验阶段,让被试进行联结再认判断,判断屏幕上呈现的图片对为"旧"、"重组"还是"新"。行为结果发现:成语条件比非成语条件有更好的联结记忆成绩。ERPs结果发现:测验阶段,在刺激呈现后约200 ms,无论是成语条件还是非成语条件,均出现"新/旧效应",持续到800 ms,并且成语条件比非成语条件有更广泛的分布;对于成语条件,刺激呈现后400~800 ms出现"旧/重组效应",而非成语任何时段均没有出现这种"旧/重组效应";对于"旧"和"重组"两种反应,刺激呈现后约200 ms开始,成语条件引起的ERPs比非成语条件更正;对于"新"反应,两者无显著差异。由此可以推知,提高项目间的语义可整合程度可以促进联结记忆效率,提高了熟悉性和回忆在联结再认中的作用,此外,在联结再认过程中200~400 ms时间段为项目提取阶段,而400~800 ms时间段为项目间关系的提取阶段,改变项目间语义可整合性只会影响对项目间关系的提取。  相似文献   

19.
识认熟悉者照片时视觉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0名受试者接受视觉事件相关电位检查,熟人照片作靶刺激,生人照片为对照刺激,二者的概率均是0.25,其余不同陌生人之照片作非靶刺激,其概率为0.75。全部照片以随机次序用幻灯机投映,受试者在看到照片时立即按压“YES”键或“NO”键作为是否认识照片中人物的反应。同时分别于Cz点和Pz点记录和叠加视觉事件相关电位。以Cz点和Pz点的P3之波幅和波面积共四项数据为指标,若熟悉者照片作靶刺激四项指标中三项以上大于对照陌生人照片时判定阳性。受试者中49名(98%)获阳性结果,判定这些受试者“认识”该照片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叶晓红  陈幼贞  孟迎芳 《心理学报》2015,47(9):1101-1110
为了探究基于回想和熟悉性的外显记忆及基于启动的内隐记忆在编码阶段的认知加工差异, 该文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并结合迫选再认测验和相继记忆(Dm)范式, 把学习项目分为四类:随后记住、随后知道、随后启动及随后忘记。结果表明, 与启动关联的Dm效应表现在刺激后700 ms开始的中央区, 随后启动比随后忘记更为负走向, 即负走向的Dm效应; 与回想关联的Dm效应表现为从400 ms开始的右前额区正走向Dm效应以及800 ms开始的枕区负走向Dm效应, 而与熟悉性关联的Dm效应表现在300~400 ms的前额区及500~600 ms的顶区正走向Dm效应。为了进一步确定这些Dm效应与不同记忆类型的关联, 第二个实验中在编码阶段同时设置了干扰任务, 以探究编码干扰下Dm效应的变化, 结果发现, 在编码干扰的作用下, 与启动关联的中央区负走向Dm效应仍有存在, 而与两种外显记忆:回想和熟悉性关联的Dm效应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即在编码干扰下并未发现任何与回想关联的Dm效应, 但与熟悉性关联的正走向Dm效应仍有存在, 主要表现在600~800 ms的右侧额区。综合这些结果, 表明回想、熟悉性与启动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应该存在着分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