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道教兴起以后,根据社会变迁的需要,将泰山神纳入道教神灵体系之中,并延伸出道教的地狱信仰,重塑了中国人的“地狱世界”。与此同时,脱胎于传统民间信仰的泰山神信仰逐渐完成了道教化的过程,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对泰山神信仰的吸纳、利用、改造和扩容,不仅丰富、完善了道教本身的理论体系,也从侧面反映出道教中国化的历史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冥界观是中古时期道教思想及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诰》对地狱中所见的官僚世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说明。本文围绕《真诰·阐幽微》展开文献分析,立足于魏晋六朝时期的道教冥界说,重构酆都六天宫的冥界官僚结构及其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从酆都六天宫的地狱世界理解俗世伦理原则在冥界想象中的运用,同时在汉魏六朝职官制度的历史背景中理解地狱官僚结构,从而从不同层次分析冥界观的构成方式及其宗教意涵。  相似文献   

3.
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选译三][法]安娜·赛德尔著吕鹏志,陈平译陈霞校四、道教史1、概述目前还有待于撰写一部自汉迄今的道教史。韦尔奇(Welch1957)以马伯乐的著作为基础,首次对道教作了概括介绍,于六十年代十分畅销。但现在已基...  相似文献   

4.
该文选自法国马伯乐《道教与中国宗教》(Henri Maspero,Le Taoism et Les Religions Chinoises,Edi-tions Galllimard,1971)中"六朝时期中国人宗教信仰中的道教"(Le Taoisme Dans Les Croyances Religieuses Des Chinois A L’Epoque Des Six Dynasties)一章,第293页至330页。  相似文献   

5.
民国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自觉地引入西方科学精神,改造道教内丹学而创建"仙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他的探索活动中彰显出鲜明的科学精神,其主要包括: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道"与"力"乃宇宙之真宰;去伪存真的实证精神;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陈氏还力图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彰显出会通中西古今的特征。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推动道教的改革与现代转型,而且超越了宗教改革的范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现代文化建设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6.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题 目一、道, 教十年来道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日本的道教研究展开新的一页道教史 [日]洼德忠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道教分支学科条目何谓道教 (日)福永光司著 、道教基本理论的几个来源关于早期正一道的几个问题南北朝道教与“三洞四辅”魏晋前后社会上的巫祝、方士和隐士六朝时期的道教 (法]马伯乐一美国学者的道教观太~信仰与张角的中黄太一道论黄老道天师道名称小议。方仙道”解净明道的理学特色五斗米道命名的由来关于“四御”和“六御”问题的一点意见’道教的传授经戒 一一论正统道教型的受戒关于原始天尊的命名及其确立道教尚…  相似文献   

8.
晚清民初,道教因多方面因素的作用而日趋式微。作为一名虔诚的道教俗家弟子,郑观应力图振兴道教。在他一生八十年中,访真求道即达六十余载,道教信仰老而弥坚。他希冀通过丹道修炼追求长生,通过仙剑成道救世度人,通过道教统摄天下各教。他主张改革近代道教所存在的弊端,积极倡导和举办近代慈善事业,积极刻刊与传播道教典籍,积极倡办修真院、道教会。他对中国近代道教的传播与转型,具有一定的影响,其贡献与作用不容忽视,值得学界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正道即道术汉晋道教是以"道术"为中心的神仙道教,神仙信仰实质上是一种道术信仰。陈国符对此有非常深湛的思考。他指出,"道即道术"。早期道教道派众多,主要就是由于各家道派奉行了不同的道术体系。依据不同的道术体系,早期道教可以划分为太平道(即干君道)、天师道、帛家道、李氏道等。在陈先生看来,所谓道教就是总括了所有中国本有诸家道术的集合体。~1道即道术,道教即道术之集成,道士即研习各种道术之人。陈国符的一系列论断深刻揭示了汉  相似文献   

10.
正道教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崇尚自然、尊重生命、倡导和谐,特别是尊道贵德、道法自然、返朴归真、崇俭抑奢、上善若水、正己化人等思想理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个人道德修养,都具有积极作用。近代以来,道教文化从亚洲走向欧洲、美洲,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为促进中国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本次论坛以"行道立德、济世利人"为主题,彰显了道教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表达了道教的慈爱精神  相似文献   

11.
先师卿希泰教授,系当代道教学泰斗。他一生发奋努力,著书立说,"笔成道德文章,乃成巨著煌煌"。其最大贡献是开创"中国道教思想史"与"中国道教史"的学科体系。他继承传统,厚积薄发;深入探索,勇于创新,引领道教研究的学术前沿;立足当代,高屋建瓴,推动我国道教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他的学术成就,成为我国当代道教研究的丰碑。在纪念卿先生仙逝一周年之际,重温他老人家的遗著,肃然起敬。先师的学术之路,是一代知识分子艰辛历程的缩影;先师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将鼓舞我们开创道教文化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全方面的深刻影响.汉语中有关"道"的词语或说法比比皆是,沉积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道教思想 "道"是道教思想的核心.在道教看来,"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具有超时空性,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最终依据和普遍法则.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道教对世界的认识.其中"道法自然"一词,意即道以自然为法则,效法、遵循自然.  相似文献   

13.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最能体现中国宗教特色和中国文化精神的宗教之一。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继承并发展了先秦道家尤其是老庄思想,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历代道教更是提倡尊道贵德的贵生精神、善利万物的慈爱精神和道法自然的自然精神等,这些精神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宝贵基因,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世纪以降道教法次的逐步形成与道教仪式的发展趋向 五世纪以前来源不同的各种道教传统基本上只是各自发展,或仅在小范围内互有交流.大约从五世纪开始,以古灵宝经为先导,道门内部产生了凝聚联合的意识.(766)古灵宝经率先融合多种道教传统,"三洞"、"三乘"、"三十六部尊经"等具有凝聚联合意识的术语概念都是最早由古灵宝经提出的(767).由于古灵宝经出世不久即"风教大行",这些术语概念也很快在其它道派中流行开来(768)."三洞"说标志着南方三皇、上清、灵宝三大经派的联合,大约南朝齐梁时形成的"七部"(769)说标志着更大规模的联合.  相似文献   

15.
岁月荏苒,转眼间伯父离开我们已二十年了,每想起往事或重读遗稿,他那慈祥和蔼的容颜,如在眼前,不由人要想到他潜心研究道教学说六十余年,对《道藏》内、外丹经及静功修持之道,有极高造诣,撰有不少著作和文稿,在道教界有广泛影响,也是他被誉为近代道教学者的原因。他对中医理论,也有研究,为中医界所称道。一九五七年中国道教协  相似文献   

16.
文章考察了白马寺的渊源,汉明帝夜感于梦的传说;分析了早期佛经翻译的模式、方法、对经书的选择、受众、翻译内容以及翻译术语等.认为初入中国的佛教不仅仅借用了道教的术语,更与道教在思想和教义上有诸多主动或被动的混同.正是后面这一点促成了早期佛教在中国立足.  相似文献   

17.
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列为第九福地。道经说真武大帝曾在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在山中留下了众多圣迹。历代皆有高道大德栖隐此山,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五代宋初的陈抟真人和元末明初的张三丰真人。明代曾数次大修武当山宫观,留下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今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武当道教历史、道教人物、道教音乐、道教武术、道教医药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其中的则是道教的精神。武当道教文化就是道教精神的具体体现。道教精神是以尊道贵德为核心的道教优良传统的凝结。…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宗教史研究的开拓者,陈垣是最早阅读《道藏》、对道教和道教研究持科学态度的学者之一.他在道教史料学、金元道教史、道教与历史上其他宗教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的道教学术研究影响深远.陈垣的道教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早期道教研究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五、道教世界1、神仙及其神话研究道教而不以某种方式提及神仙的情况并不多见,但很少有对其作明确探讨的论著。在许多有关道教的总体研究中,可见到对神仙、真人等所作的界说与简短描述(例如罗比奈1979,页65-74;巴德里安1987,页292-293;施舟人1982,页209)。康德漠翻译过最早(汉代)的仙道传记文集—《列仙传》,并对其中的神话作了研究(1953)。他在对各传记所作的详细注释中,细致地研究了主要的传说主题(与鸟类的密切关系,太阳神话,火与火葬,洞穴,陶工与矿工,药用植物与蘑菇,葫芦,玉,等等)。罗比亲(1986b)也研究…  相似文献   

20.
道教科仪在近代的传承和演变刘仲宇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动荡的历史,剧烈的社会变迁,是在战争的陪伴下展开的。在这种时代环境的冲激下,道教不能不发生演变,其中包括仪式的演变。道教的仪式,常称作仪范、科范、科仪,举行仪式称为行道。最早成熟的道教仪式,是斋仪。斋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