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阿尔都塞的"虚空"概念在其哲学理论中具有中轴意义,体现了其哲学的整体的理论实践特征。阿尔都塞借助于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揭示出启蒙逻辑的内在矛盾及其异化结果;进而通过把握意识形态生成的"空洞的深刻性"与"纯粹的形式主义",展开了其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而虚空概念也是阿尔都塞所揭示的马基雅维利式的新君主的政治实践的原点。  相似文献   

2.
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论:方法论渊源和理论性质辨正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阿尔都塞是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之一。在阿尔都塞理论的研究中,主导的观点认为,阿氏的马克思论是一种“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西方的一些研究者们率先将阿尔都塞理论作为结构主义方法的特例,把他与列维一斯特劳斯、拉康等法国的结构主义者相提并论。国内学界从80年代初以来,在介绍和研究阿尔都塞理论时,大多数人也沿用了西方的倾向性说法,给阿氏理论定性为结构主义。我认为,国内外研究者对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论的定性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之所以形成这种定性,基本原因有三:其一,没有全面、系统地把握阿氏的思维逻辑,没有…  相似文献   

3.
阿尔都塞在解读毛泽东《矛盾论》的过程中,形成了两条逻辑线索:一是结构主义式的诠释,将毛泽东关于矛盾不平衡性的阐释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体现;二是对另类现代性的追求,指认《矛盾论》的精神实质是批判资本主义和启蒙理性,追求一种另类现代性,即社会主义的现代性。阿尔都塞对《矛盾论》的双重诠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世纪中叶后期面临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社会困境所必然要求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基于可能世界语义的内涵逻辑由于对意义的刻画过于粗粝而导致了所谓的"超内涵问题"。为了解决超内涵问题,出现了各种超内涵逻辑,其中由Suszko提出的带等词的命题逻辑(SCI)是超内涵逻辑中最基本的一种。本文是对SCI的精炼,其动机是语境同义性论题(CST)。该论题认为,同义性标准具有语境依赖性。基于认知语境主义,我们给出了CST的一个论证。通过将SCI中的二元等词修改为一个三元结构,用来表示两个陈述相对某个语境表达同一命题,我们给出了CST的希尔伯特式公理系统。我们证明了该系统相对一个代数模型类是可靠的和完全的。该代数模型的论域由命题构成,同时附带一组命题上的全等关系,用以刻画相对于语境的命题同一性。我们运用该逻辑部分解决了分析悖论这一困扰逻辑学家多年的问题。与我们之前的基于相同动机的论文[17]相比,本文给出的形式语言更加丰富,从而能够表达不同语境之间以及不同语境的同义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回到马克思》的阿尔都塞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敬之 《哲学动态》2002,1(9):12-16
张一兵教授《回到马克思》一书 ,是一部从经济学语境出发探求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的学术著作。然而 ,细读该书 ,我们却愈发感到其中渗透着浓烈的阿尔都塞情结 ,现就其中的具体问题 ,求教于张一兵教授。一、从《1 84 4年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解读在《回到马克思》中 ,张一兵认为 ,在马克思《1 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两种完全异质的理论逻辑和话语并行” ,一条是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线索 ,另一条是从现实出发的客观逻辑线索 ,不过只有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线索才“在这一文本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即统摄性的权力话语” ,从现实出发的客观…  相似文献   

6.
鲁宝 《世界哲学》2023,(1):35-47
社会关系再生产理论在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批判理论中一直以来是备受重视的研究热点。阿尔都塞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诊断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隐秘机制,他将资产阶级统治归属于无意识的表现性结构问题,这种表现依托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质询”与“物质铭刻”机制。列斐伏尔进一步将阿尔都塞阐释的机制明确转换为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实践的具体再生产问题,通过“空间生产问题式”对抽象空间霸权给予总体性解蔽。阿尔都塞与列斐伏尔的论题都受到了拉康主义观点,即镜像主体与家庭关系的分裂式再生产的强烈影响。“镜像”“机器”与“空间”便成为拉康、阿尔都塞与列斐伏尔通过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批判与现代性空间批判揭示社会关系再生产机制的三个关键隐喻。他们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分析视域,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实践的科学话语。反思三位哲学家在该问题上的贡献与局限对深入理解马克思生产关系再生产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张一兵 《现代哲学》2004,2(3):28-37
本文主要讨论了青年阿尔都塞哲学中思想的多重理论逻辑。作者简述了青年阿尔都塞哲学思想的一般发展线索,特别是指认出鲜为人知的作为天主教徒和受黑格尔哲学影响的两个异质思想阶段,并着重探讨了贯穿青年阿尔都塞思想中的空无本体论和主体之缺席说,以及这些思想对后来阿尔都塞哲学的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朗西埃思想的整体形成中,阿尔都塞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青年学生朗西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教父"阿尔都塞之间的相遇,奠定了朗西埃日后与阿尔都塞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路的一种充满张力的争辩性关系。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结构主义式的理论创新,具有开启一个时代的革命性意义。而朗西埃谨遵师教,对《资本论》做出症候式解读并以此而形成其学术处女作《"批判"的概念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1844年手稿〉到〈资本论〉》,尽管在其日后"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学术道路中屡遭否弃,但其思想的基本立场乃至学术方法等其实都可以在这篇论作中找到某种理论"原型",因此,可称之为朗西埃学术思想的一个"反向"的起点,或者是"结构性"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以其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而著称,尤其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质询"概念,成为当代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主要参照与来源。然而,人们有关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讨论往往局限于《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而忽视了他早在《论青年马克思》中就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常常被人指责带有将马克思主义改造成拉康式精神分析的嫌疑,但在这篇早期文章中,阿尔都塞提出的较系统的意识形态理论更接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论域与论题。这里的阿尔都塞在考虑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与作用方式时,始终围绕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概念"历史"和"物"展开。以全新的视角重读这一文本,将为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面对当今的意识形态批判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以罗素,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1889~1951年)为代表的分析哲学家对日常语言的逻辑分析直接导致了“语言逻辑”这一术语的诞生,那么萨默斯(Sammers)、卡尔纳普(Carnap 1891~1970)、斯特劳森的工作则分別从传统逻辑、人工语言和日常语言的角度开始了语言逻辑研究的尝试;如果说现代指号学奠基人莫里斯(Moris)的“指号三分法”(语形、语义、语用)为语言逻辑描述了一个大致轮廓,那么转换生成语法创始人乔姆斯基(N.Chomsky),及其弟子生成语义学创始人莱柯夫(George Lakoll)和蒙太格语法的创始人R、蒙太格(R、Montague)的工作则分别从语法学、语义学和内函语义语境的理论方面大大充实了现代语言逻辑的内容。而在其  相似文献   

12.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阿尔都塞在理论逻辑意义上拒斥人本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把“主体”视为意识形态的建构并应以“过程”概念取代之等极易引发误解的观点进行深层解读,澄清了阿尔都塞关于反人本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反对一切主体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的内涵,并作出自己的批判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归纳概率逻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晓明 《哲学动态》2004,1(5):21-25
归纳概率逻辑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对概率的各种解释.按照古典解释,概率与可能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样一来,概率就成了一种模态.对于像频率解释和性向(propensity)解释那样的客观主义解释来说,概率理论可以看作"机遇"的逻辑.按照主观主义(贝耶斯主义)的解释,概率是部分信念的逻辑.按照逻辑的解释,概率理论作为部分衍推(entailment)的逻辑,实质上是演绎逻辑的推广.近年来归纳概率逻辑研究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哲学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概率的主观主义解释,以下我们着重介绍这种进展;第二,在逻辑方面,提出了许多非科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公理系统,它们是"异常"(deviant)逻辑在归纳概率逻辑中的对等物.我们将扼要介绍这些新系统,着重介绍亚当斯式的"概率逻辑",亦即在不确定推理中研究概率增殖(propagation)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约翰·托兰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以颠倒作为核心问题来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批判逻辑: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理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首要意义就是要颠倒这种颠倒的理论,并且通过深化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具体问题,推进了意识形态批判的颠倒逻辑。但托兰斯在用以界定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中把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意识形态化,这是他在展现颠倒逻辑时误用了这种逻辑,反而表露出自身理论只是一种颠倒了马克思理论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逻辑观点看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0 引言亚里士多德的直言三段论在逻辑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国际知名学者卢卡西维兹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中,从现代逻辑观点对之作了创造性的研究,开辟了用现代逻辑的工具研究逻辑史的新道路。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第一部分讨论这些问题,提出了与卢卡西维兹的研究结果迥然不同的新观点。第二部分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文,重新构造了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一个自然演绎系统,证明了一切有效式,排斥了一切无效式,并且十分简单地解决了判定问题。  相似文献   

17.
指称与语境     
克里普克与弗雷格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指称理论,而这两种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内涵语境内的共指称替换问题。替换原则(Principle of Substitutivity)说的是,用指称相同的词项替换句子中的指称词项后句子的真值不变。这个原则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指称与真值之间的联系。但信念语境与模态语境内的指称似乎违背了这个原则,例如等同式“启明星=长庚星”和“启明星=启明星”在认知意义上可以不同。弗雷格关于等同式认知意义的研究导出了“涵义”(sense)这个概念。(Frege)克里普克面对的则是模态语境内的共指称替换问题。(Stanley)问题的格局现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简要重述不同文化语境中异端与正统的概念内涵变化过程,说明在基督宗教和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差异,进而说明对于异端和正统的基本内涵理解带来传统中国文化对信仰融合度和均质性的理解。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下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在面对中国宗教或信仰文化时,我们以源自基督宗教传统、并且带有明确基督宗教传统内涵的概念展开讨论,对于理解中国的信仰文化与历史在多大程度上会造成误解?这种误解的根源是一种在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削足适履"式概念套用带来的问题,还是在信仰特质理解意义上"张冠李戴"式的文化语境的错置?进而提出概念的重置可以从什么程度上凸显中国信仰文化的特质和进一步理论反思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悖论”(Paradox)一词是有岐义的。在关于演绎逻辑的讨论中,悖论是指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从命题A可推出非A.从非A又可推出A。但在关于归纳逻辑的讨论中,悖论不仅包括一切逻辑矛盾,而且包括那些与人们的直觉或常识相违的推论亦即怪论。这种广义的悖论在归纳逻辑中是为数不少的,其中最基本的并且至今悬而未决的悖论包括认证悖论和绿蓝悖论。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两个归纳悖论。一、认证悖论认证悖论(the Paradoxes of Confirmation)是由著名逻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亨佩尔(CarlG.Hem. Pel)于1937年首先提出,以后他又在“认证逻辑研究”(即[1],此文最早发表于1945年)和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中,语境论(contextualism)作为一种方法论与世界观,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女性主义者海伦·隆吉诺(Helen Longino)和认识论的语境论者基思·蒂罗斯(Keith DeRose)。前者基于案例研究,揭示了语境价值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并阐述了“语境经验主义”(contextual empiricism)的观点。(Longino)后者主要从命题的逻辑分析出发,认为语境论能最好地说明我们的认识判断,并且为解决怀疑主义产生的困惑提供了一条最佳途径。这些研究是开创性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对语境论的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